楊兆華
秋是一個耐人尋味的季節(jié),它以獨特的魅力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們。每個人的經(jīng)歷和心境各不相同,其對秋的感覺也不同,既有“悲哉,秋之為氣也”的感傷,也有“我言秋日勝春朝”的昂揚,還有“長風(fēng)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的暢快。提到秋天,人們總會在腦海中浮現(xiàn)出一幅幅畫面,心生各種各樣的情緒。但是,郁達(dá)夫先生對故都的秋天似乎有著別樣的感受。下面,筆者就談?wù)勅绾误w會《故都的秋》中的情感。
一、關(guān)注文中的細(xì)節(jié)描寫。體會作者的情感
在《故都的秋》中,作者筆下的景物非常特別。他筆下的秋,并非貴族人士眼中的秋,而是平民百姓眼中的秋,是“破屋”里、“小院”中、“大街”上的“秋”,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結(jié)合文本來看,在第三至十一自然段中,作者為我們描繪了五幅秋景圖。第一幅圖是“秋園靜觀圖”,作者描寫了一緣破屋,一杯濃茶,一個院子,馴鴿的聲音,絲絲的日光,碧綠的天色以及破壁腰中的藍(lán)朵、秋草和牽?;ǎ幸唤z愜意,卻也有自己對故都的秋的思念之情。第二幅圖是“秋槐落蕊圖”,槐樹本有遷民懷祖之義,此時的作者卻遠(yuǎn)離故鄉(xiāng),他想象著自己正在北平的院子里看著秋槐樹,看落蕊,滿地的落蕊被打掃干凈,地面只留下掃帚掃過的痕跡,這一掃,似乎把他對故鄉(xiāng)的思念也掃去了,回歸現(xiàn)實,作者倍感凄涼。第三幅圖是“秋蟬殘聲圖”,作者寫了秋蟬衰弱的殘聲,說這是北國的特產(chǎn),并將其與南方的蟬聲作對比,表達(dá)了對故都的秋的眷念之情。第四幅圖是“秋雨話涼圖”,作者仔細(xì)地描寫了秋雨到來和離去的場景,“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來一陣涼風(fēng),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來了。一層雨過,云漸漸地卷向了西去”,還寫人們的穿著,且用一組對話來表現(xiàn)秋之涼。最后一幅圖是“秋果奇景圖”,作者寫了秋天的棗子、柿子、葡萄,想到滿樹的秋果,他的心里有了些許的安慰,有了淡淡的喜悅之情。
在《故都的秋》中,作者的情感是悲涼的。一切景語皆情語,作者筆下,秋的悲涼、清靜、深沉,又何嘗不是郁達(dá)夫的內(nèi)心情感呢?南國之秋“草木凋得慢,空氣來得潤,天的顏色顯得淡”,是“潤”與“淡”的,而“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通過比較南方之秋與北國之秋,作者表達(dá)了對故都的向往和眷戀之情。
二、結(jié)合文章的創(chuàng)作背景,體會作者的情感
除了要關(guān)注文中的細(xì)節(jié)描寫,我們還要了解文章的創(chuàng)作背景,以更好地體會作者的情感?!豆识嫉那铩穼懙拇蠖嗍枪识嫉那锞?,如果單看這篇文章,我們可能會以為作者只是表達(dá)了自己對故都的秋的喜愛與思念之情。其實,這清、靜、悲涼的故都的秋景中還隱藏著濃濃的愛國之情?!豆识嫉那铩穭?chuàng)作于1934年8月17日。1931年,“九一八”事件爆發(fā),東北淪陷;1933年,山海關(guān)淪陷;1935年,“察東事件”使熱河省處于水深火熱之中。擁有五千年文明的祖國此時正處于風(fēng)雨飄搖之中,郁達(dá)夫從杭州到北平,深感國事危機,觸景傷情,于是寫下了《故都的秋》。
在《故都的秋》中,作者將自己的愛國之情融入景物描寫之中。作者在第一段中說自己不遠(yuǎn)千里從杭州到青島,再從青島到北平,要“嘗一嘗”秋的味道,為何?北平是祖國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中心,作者來北平品嘗故都的秋味,一是緩解相思之苦,二是為了看一看滿目瘡痍的祖國。作者寫秋園、秋槐、秋蟬、秋雨,寫的都是尋常景物,由此可以看出他對故都是多么的熟悉。作者不僅將這一景一物收于眼底,更是將其藏于內(nèi)心,表達(dá)了他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這種愛是一種深沉的愛,是藏于心底的愛,是不可言傳的愛。作者如果不熱愛祖國,不熱愛故都,又怎么會如此熟悉祖國土地上的一草一木呢?在文章的結(jié)尾,作者是這樣寫的:“秋天,這北國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話,我愿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換得一個三分之一的零頭?!边@表明作者對故都、對祖國的愛已經(jīng)到了極致。我們都知道,健康長壽是最美好的祝愿,是世世代代的人都憧憬的。但是作者卻愿意“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只為“留住北國的秋天”,這足以表明“北國的秋天”在作者心中的分量。
總之,在《故都的秋》中,作者用細(xì)膩的筆觸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幅故都秋景圖,讓我們感受到了故都的美,也體會到了他對故都、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作者單位:山東省北鎮(zhèn)中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