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宇琪
摘 要:本文從印象主義音樂的美學特征、《月光》的結構分析以及演奏技巧分析等三個方面進行分析,希望通過本文分析進一步了解該曲,為后續(xù)學習者、演奏者提供演奏思路。
關鍵詞:印象主義音樂;旋律表達;觸鍵方式;踏板方式
德彪西是印象主義音樂的創(chuàng)始者,也是集大成者。在他早期音樂創(chuàng)作中,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古典主義和浪漫時期的音樂風格,又融入了印象主義時期的新風格。而他早期鋼琴套曲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是《貝加莫組曲》,其中第三首《月光》成為現(xiàn)今最受演奏者喜愛的鋼琴作品之一。
一、印象主義音樂的美學特征
印象主義音樂是西方音樂史上最具有色彩性的一段時期。它產(chǎn)生于19世紀末,是建立在法國民族樂派上的新樂派,同時也深受這一時期“印象主義繪畫”和“象征主義文學”的影響。1874年,莫奈所創(chuàng)作的繪畫《日出印象》受到了藝術家的議論,1894年,受莫奈《日出印象》的影響,德彪西創(chuàng)作出交響曲《春天》受到了評論家的警告,1894年,他創(chuàng)作的《弦樂四重奏》演出時,又得到了評論家的贊揚,并給這種風格冠以“印象主義”的名稱。
印象主義音樂致力于用朦朧、復雜、色彩性和聲去描繪自然景物或者畫作的色彩,與浪漫主義時期不同的是它并沒有過于深刻的思想性和社會性,印象主義音樂更多強調(diào)主觀印象和感官。印象主義時期的音樂立足于法國社會背景、社會美學等,創(chuàng)作出具有法國音樂柔和、優(yōu)雅的特征。拒絕音樂中過分的力度對比;拒絕過于直接的音樂表達,試圖用委婉的音樂語言描繪畫面和意境;借助標題來引發(fā)演奏者的聯(lián)想;營造變化萬千的氣氛和具有朦朧模糊的聽覺感官。
二、寫作技法分析
在研究一首曲目時,曲式分析和調(diào)式調(diào)性分析時非常重要的環(huán)節(jié)。而曲式分析是了解一首作品先行性環(huán)節(jié)之一,它直觀決定演奏者、分析者能否夠在整體大局觀的角度理解音樂,明晰各部分材料的發(fā)展走向;調(diào)式調(diào)性分析是表達作品中決定性環(huán)節(jié)之一,它考驗演奏者對音樂語言變化、對音樂概念變化以及對音色空間等的音樂本體的敏感性。
這是一首復三部曲式結構:
A部(1-26),這個部分基本是在bD大調(diào)中,其中分成了8+6的AB樂段。A段由兩個同頭異尾的兩個非方整型的平行樂句構成,B段由兩個不完全不同的樂句構成,形成了5+7的樂段。
B部(27-50),這個部分是一個單三部結構,由C、D、C1三個樂段構成。其中C樂段由4+6的兩個二度模進樂句構成,從bG大調(diào)轉到了bD大調(diào);D樂段直接而轉到了E大調(diào),并由兩個3+3的樂句構成,后一個樂句選用了C樂段樂句的素材及節(jié)奏型;C1樂段是C樂段的再現(xiàn)樂句,為4+4的方整樂句構成。
A部(51-64),這是再現(xiàn)部,由8+7的樂段構成,重復再現(xiàn)主部材料。
Coda(65-71),這是整首曲子的尾聲,整合前面的樂思,進行收尾。
三、演奏技巧分析
(一)旋律表達
旋律是音樂的首要要素,也是反應到聽眾耳朵里的直觀信息。在德彪西《月光》中,雖然是行板速度,但是其旋律中大量使用的雙音和和弦是較難把控的,很多學習者可能會忽略該旋律的表達。
在這種情況下,可行的解決方式筆者將其歸納成兩點:
第一,設計譜面的指法。在雙音、和弦的旋律進行中,想要旋律有連接感,想要更好的表達聲部的進行,就必須設計好指法。
第二,將旋律聲部以及隱伏聲部拿出來單獨練習。這個觀點其實是鋼琴老師老生常談的“如何表達旋律”練習方法之一,但很少有學生真正去落實在練習中,而關注中間隱伏旋律表達更是少之又少。當然,要表達旋律的美感,抓住聽眾的耳朵,描繪德彪西所要描繪的色彩感和意境,就必須將旋律聲部,更要去練習隱伏旋律的表達以及傾聽主旋律與隱伏旋律中音程的色彩感。
(二)觸鍵方式
印象主義音樂追求具有朦朧、霧面、色彩感的音樂色彩,因此這時期的觸鍵方式與巴洛克時期、古典主義時期以及浪漫主義時期的觸鍵方式是不同的。由于對音色的追求是朦朧和色彩感,在觸鍵上盡量避免發(fā)出類似打擊樂器的音色。因此,在指尖接觸角度上,可以盡量用靠近指腹的地方觸鍵,根據(jù)音樂色彩的變化調(diào)整觸鍵不問,但是避免過于垂直的擊鍵方式;手腕手臂需放松,通過放松,將所有力量傳到指尖,這也是書面所稱的“軟發(fā)力”。總之,要用溫柔的內(nèi)力去演奏《月光》,使音樂具有空間感和綿延感。
(三)踏板運用
踏板運用是印象主義音樂中至關重要的一步。美國的音樂家約瑟夫·班諾維茨認為:“只有耳朵本身,才永遠是藝術性演奏的最終指導...”。因此,踏板的踩法不能一概而論,筆者大致總結以下幾種踩法:
第一、根據(jù)和聲踩踏板。跟著和聲才踏板是最常見踩踏板方式之一,如譜一:
其中踩法為一小節(jié)一換,因為第一小節(jié)為主和弦,第二小節(jié)為下屬和弦。
第二、根據(jù)低音切換踏板。根據(jù)低音切換踏板可以充分運用踏板的泛音功能,很貼合作曲家所要創(chuàng)作的意境。如譜二:
這里的踩法為一拍一換,因為每拍的根音有新的變化,如果一小節(jié)一換會出現(xiàn)過于模糊,旋律被掩蓋的情況。
結語
總而言之,印象主義音樂是西方音樂史上最具有色彩感的音樂時期之一,而其中德彪西是印象主義音樂的開拓者,是西方音樂中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2,對后來的音樂家產(chǎn)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參考文獻:
[1]約瑟夫·班諾維茨.鋼琴踏板法指導[M].朱雅芬,譯.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92.
[2]趙曉生著,《鋼琴演奏之道》[M],世界圖書出版公司,1999
[3]美約瑟夫·班諾維茨《鋼琴踏板法指導》著,朱雅芬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