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安勇
無論是查閱資料,還是用百度搜索,在介紹雅安的文字中,都少不了這三句話“:雅安地處四川盆地西部邊緣,是四川盆地與青藏高原的結(jié)合過渡地帶,是漢族與少數(shù)民族的結(jié)合過渡地帶?!?/p>
這段話概括極為準(zhǔn)確,但結(jié)合部具體在哪兒呢? 就在大相嶺上,就在二郎山上。就是這兩座山,把四 川分成了川西高原和四川盆地。過去的南方絲綢之 路與川藏古道,一越大相嶺達滇地,一過二郎山達藏 區(qū),后來的國道108、315?線,也是按這樣的經(jīng)略方向來建設(shè)的。所以,這兩座高高的山,在漫長的歷史進 程中,演繹了一個又一個的傳奇。再后來,兩座山下 分別都打通了泥巴山隧道和二郎山隧道,玩起了穿 越,大相嶺就被泥巴山所代替;二郎山雖然還叫著二郎山,卻沒有了古道蒼茫,沒有了山高路險,沒有了行者的體驗,能說的,就僅是故事。
一
泥巴山,在地名詞典、地圖上,皆標(biāo)注為大相嶺?!澳喟蜕健敝皇菧罱?jīng)、漢源人的一種傳統(tǒng)叫法。為什么 叫泥巴山,已無法考證,但這種叫法稍顯土氣、平常。 用邛崍山、大相嶺來說它,就顯得更為有文化、有價值。邛崍山、大相嶺、泥巴山,既有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 所以,我們還得把它捋一捋,否則容易混淆,搞不清楚說的是哪里。
先說邛崍山。
邛崍山之名,古時有,現(xiàn)代有;滎經(jīng)縣有,邛崍縣也有。但古時的邛崍山和現(xiàn)代的邛崍山是兩回事。
古時的邛崍山,在《滎經(jīng)縣志》(1928 年版)中這樣記載:邛崍山“蓋山本岷山南行一大支,只稱崍山, 至境為邛人、笮人界,本名邛笮山,因與崍山相屬,故 名邛崍山,九折坂在其上”。
而《辭源》(1980?年修訂本)、《辭?!罚駠妫┑慕忉屖勤鰨埳接袃商帲阂惶幵谒拇ㄊ罱?jīng)縣西,本名邛笮山,古為邛人、笮人分界處。一作邛來,也稱邛僰,又名大關(guān)山,山西麓有隋置邛崍關(guān)。唐僖宗時南詔入寇,陷邛崍關(guān)即在此處。二是在四川邛崍市,古稱臨邛山。與此相對應(yīng),從邛崍山發(fā)源的邛水也有兩條。一在四川滎經(jīng)縣境,又名邛來水或長濆水,今名滎經(jīng)河。二在今四川邛崍市南,今名南河,即古仆千水,又名白木江。
所以,古時四川境內(nèi)不但有兩座邛崍山,還有兩條發(fā)源于邛崍山的邛水。名同山異,北魏酈道元《水經(jīng)注》、唐代李吉甫《元和郡縣志》、晚清《嘉慶一統(tǒng)志》、畢沅《山海經(jīng)校本》均有認定。
為什么兩座山都一致命名為邛崍山呢?這與滎經(jīng)縣古時為邛人部落住地有關(guān)。滎經(jīng)縣的邛崍山,原名邛笮山,是邛人、笮人分界之意;而邛崍縣的邛崍山,原稱臨邛山,是以秦置臨邛縣而命名“。臨”字含監(jiān)視之意“,邛崍”,也可解為“邛人來了”,所以新莽時改臨邛縣為監(jiān)邛縣。至于“崍山”之名,臨邛山歷無此別稱,而滎經(jīng)縣的邛笮山早有此別名。清嘉慶版《清溪縣志》上說“邛來,《漢書》從來,《山海經(jīng)》從崍”,更說明早自漢代,崍山即為邛笮山的別稱。
現(xiàn)邛崍山是指山脈。山脈是沿一定方向有規(guī)律分布的若干相鄰山嶺的總稱,山嶺組成山脈,山脈組成山系。邛崍山脈包括邛崍市臨邛山,不包括滎經(jīng)縣邛崍山。新編《辭?!分袊乩矸謨哉f“:邛崍山,在四川省西部,岷江和大渡河間。南北延伸,屬橫斷山脈最東支,為四川盆地和川西高原的分界。海拔4000 米左右。南端有夾金山?!薄吨袊孛~典》說:“邛崍山,在四川省西部,岷江和大渡河間。南北延伸。指四川盆地都江堰至天全一線以西山地的總稱,包括霸王山、夾金山、二郎山。主峰四姑娘山……”所以,現(xiàn)邛崍山與邛崍市邛崍山有點相干,與滎經(jīng)邛崍山就毫無關(guān)系。但是,在當(dāng)今一些學(xué)者對《山海經(jīng)》的注解中,直接將古時邛崍山和現(xiàn)代邛崍山畫等號,這就值得商榷了。
再說大相嶺。
“邛笮(來、崍)山”何以成為大相嶺呢?唐宋以 來,由于南詔、吐蕃侵擾黎、雅二州,民不堪其苦;明朝“官蜀都督時,倮夷數(shù)叛,建、黎邊境,靡無寧居”,夜間 ?常遭夷人劫財擄人,此事直至民國仍時有發(fā)生。長期遭擄掠之苦的漢民,因受《三國演義》影響而思念諸葛丞相七擒孟獲、安定南中的太平治世。宋時,宰相俗稱相公,民間懷念武侯丞相而稱邛崍山為大相公嶺, ?越西、冕寧間木瓜山為小相公嶺。明代四川狀元楊慎(升庵)、滎經(jīng)縣知縣張維斗相繼詠詩贊頌相公嶺,從此諸葛南征過邛崍山被官方認定為“事實”。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建瀘定橋時,康熙帝以大渡河為“五月渡瀘”之瀘水,賜橋名為“瀘定橋”,諸葛南征過邛崍山成為“欽定”。從此,邛崍山之名被大相公嶺代替。替代邛崍山的大相嶺,是指經(jīng)現(xiàn)滎經(jīng)縣安靖鄉(xiāng)至漢源清溪鎮(zhèn)所翻越的這座山嶺。現(xiàn)大相嶺脈,是指雅 安市南部,滎經(jīng)、漢源兩縣交界,延伸至洪雅縣境內(nèi)的山脈。西靠二郎山,東接峨眉山,走向近北西,主要包括大雪包、團寶山、泥巴山、轎頂山、大瓦山、七星臺等諸山。由此 觀之,泥巴山僅是大相嶺山脈上一個較小的山嶺。但是,最近幾年泥巴山的名氣越來越大。原因只有一個,就是穿越大相嶺的隧 道被命名為泥巴山隧道,進出隧道的陰陽兩重天境,讓一路向西的人們驚嘆,故只知有泥巴山而不知有大相嶺了。
二
“雅安是一座最滋潤的城市!”這話說得一點沒錯。但她為什么會這么“滋潤”呢?也得捋一捋。
傳說上古時候,顓頊與共工爭天下,共工敗,怒而觸不周山, 折天柱,絕地維,女媧補天而遺西南,故至雅州天漏水成災(zāi)。后來,大禹治水,厥功至偉,“惟天下之至險,有嚴道之漏閣焉”?!笆裥奶炻敝Q就這樣而來。
按周發(fā)倫《山海經(jīng)與古蜀國——兼論華夏祭祖文化》說法, 今米倉山為不周山起始處,其西北之龍門山謂之峚山;龍門山乃 ?岷山山系臺地,跨盆地之北緣和西緣,由北向西而向南,遠至雅安 ??泥巴山,是地震多發(fā)區(qū)。想來,這地震多發(fā),可能是共工怒氣不息之故吧。
傳說歸傳說,神話了神話。其實雅安多雨,雅安滋潤,關(guān)鍵也在這個結(jié)合部、也在這兩座山上。
過去要把這個事情說清楚,實屬不易?,F(xiàn)在方便多了,有了電腦和手機,有了百度與谷歌,衛(wèi)星地圖上一目了然??纯囱虐菜闹艿纳叫蔚孛簿椭溃瓿堑奈髅媸歉叽笮蹅サ亩缮?,西北方是險峻的夾金山,南部有大相嶺橫亙,只有東面一個出口。“喇叭”形的地形,造成東來暖濕氣流遇到青藏高原阻擋,能進不能出,就地形成地形雨;夜里,四周山上冷氣流下沉,冷暖氣流一經(jīng)交匯,就形成夜雨。白天有雨,晚上還是雨。所以,雅安市的 治地也叫“雨城”。
而處在“漏心”里的滎經(jīng)龍蒼溝金山、銀山,一年中雨日達 300?天左右,夜雨率近80%,年均降水量達2600?毫米,居整個雅安地區(qū)之首。獨特的“林韻”,被學(xué)者、游客譽為“雅安雨林”的典型。它孕育了萬頃珙桐、十里杜鵑,天生橋的鬼斧神工, 孟獲城的迷人傳說。大熊貓與珙桐,這天地間的動植物雙璧,在龍蒼溝共同演繹了一首完美的生態(tài)交響曲。
郭璞注《山海經(jīng)》說,“邛來山,今在漢嘉嚴道縣南”“出貊,貊似熊而黑白駮,亦食銅鐵也”。這是中國最早關(guān)于大熊貓的記載。估計當(dāng)年戴維沒有讀過《山海經(jīng)》, 否則,他一定會到滎經(jīng)尋找大熊貓。2014 年,大相嶺成為省級自然保護區(qū),2018?年 2?月,大熊貓“和雨”“星辰”入住大相嶺野化放歸基地,為龍蒼溝國家森林公園增添了魅力。
蒼天之漏,漏心在龍蒼溝;雅雨之魂, 魂歸龍蒼溝。這是從傳說與史地的角度來說。其實,雅安之所以“滋潤”,還在中國人文地理中,有非常著名的三條線交匯在這里。
一是北緯30°線。這是一條貫穿四大文明古國的緯線,也是一條經(jīng)常出現(xiàn)神秘事件和奇特現(xiàn)象的緯線。一提起它,就會讓人想到巧奪天工的巴比倫空中花園、神奇的金字塔、詭秘的百慕大……于是,學(xué)者們在四川地圖上畫了兩條東西、南北的交叉線,雅安正好處在東經(jīng) 103°、北緯30°的交匯點上,而這個交匯點剛好是四川的中心。因之,已故雅安史地專家曹宏先生,曾建議建造雅安地標(biāo)——“蜀心樓”。
二是胡煥庸線。即中國地理學(xué)家胡煥庸,在1935?年提出的劃分我國人口密度的對比線, 最初稱“璦琿—騰沖線”,后因地名變遷,先后改稱“愛輝—騰沖線“”黑河—騰沖線”。這條人口分割線與氣象上的降雨線、地貌區(qū)域分割線、經(jīng)濟文化分割線以 及民族分界線,均存在高度重合,是20?世紀(jì)中國地理最重要發(fā)現(xiàn)之一。胡煥庸線內(nèi)涵非常豐富,解讀這個分界線是個大課題、是門大學(xué)問。胡煥庸線貫穿雅 安,用它來詮釋為什么雅安是“四川盆地與青藏高原 的結(jié)合過渡地帶,是漢族與少數(shù)民族的結(jié)合過渡地 帶”就有了點頭緒。
三是華西雨屏線。華西雨屏帶位于四川盆地西 部邊緣,東西寬50—70?公里,南北長400—450?公里,總面積約 2.5 萬平方公里,具體走向為夾金山、二郎山、泥巴山、瓦屋山一線,是我國年平均降雨量最大、日照時間最短的地區(qū),是比較罕見的氣候地理單元。當(dāng)然,不同學(xué)者有不同定義,但無論誰來劃,也不管怎 樣分,雅安都是核心區(qū)域,這是一個復(fù)合的生態(tài)過渡 區(qū)域。生物多樣性異常豐富,擁有大量珍稀獨特的動植物。
雅安滋潤,乃天造地設(shè)。
三
結(jié)合部也是分界處。
諸多典籍記載說,邛崍山為邛人、笮人界。秦惠 文王更元九年(前316)滅蜀置嚴道,其所領(lǐng)區(qū)域包括 現(xiàn)在的漢源、石棉等地,并遠及折多山下?!翱h有蠻夷 ?曰道”,大秦的武功,將各方國懾于置下。秦末大亂, 融合不再。司馬長卿略定西南夷后,漢武帝于天漢四年(前97)置蜀郡西部兩都尉,一居牦牛主徼外夷,一 ?居青衣主漢人。兩都尉之界線,就是二郎山、大相嶺。所以,在人文學(xué)者眼中,泥巴山是一條民族分界線,一 過了這條線,對漢族、藏族、彝族來講,都是到了異域。所以,胡雪在其《話說岷江》中說:“拐了彎的泥巴山,把彝族與藏族、彝族與漢族的分界問題都解決了。泥巴山和大渡河南側(cè)主要生活著彝族,而泥巴山北側(cè)且邛崍山西側(cè)則是藏族居住地,泥巴山北側(cè)、邛崍山東 側(cè)則是漢族定居地。無論是東西兩側(cè),還是南北兩 側(cè),雖然交流不斷,但民族之間的分界卻是鮮明的。” 故縣志云“:華夷之風(fēng),實判于此?!?/p>
不同民族自有其獨特的文化表征。所以,泥巴山也就成了民族與文化的界山。
泥巴山是大渡河與青衣江的分水嶺。這一分,使它成為成都平原至西昌谷地的天然屏障,分出了南北相背“、十里不同天”氣候差異,分出了攀西陽光地帶,分出了“雅雨“”清風(fēng)“”建昌月”。
泥巴山遮擋了東部季風(fēng)帶來的水汽,孕育了嶺東的雨城雅安和嶺西的風(fēng)城清溪。
一到漢源,多雨溫濕的氣候頓失,換成了干燥少雨的干旱河谷氣候。這種獨特的緯度和氣 候,使泥巴山下牛市坡的花椒成為名譽中外的“貢椒”“。陽春三月漢源雪”,漫山遍野的梨花,在春天里競相怒放:近處白得清晰、純凈,遠處白得 隱約、朦朧,儼然是春意盎然的雪景,像極了輕筆 淡墨的山水畫 。
而處于“清風(fēng)”和“雅雨”之間的滎經(jīng),卻是另 外一重天。亞熱帶季風(fēng)氣候,使這里云高水低、 雨量充沛、植被蔥郁,按滎經(jīng)人俗話來說,就是“扁擔(dān)插在地上,也能發(fā)出芽來”。數(shù)十萬畝的鴿 子花與野生大熊貓共存,彰顯了這里良好的生態(tài)環(huán)境。
所以,泥巴山也是氣候與植被的界山。
四
現(xiàn)在過二郎山、大相嶺,一走雅康高速,一走 京昆高速,這是玩穿越。這種穿越,既不是看大 片,也不是玩網(wǎng)游,而是親身體驗的一種震撼。泥巴山、二郎山山體,如同盤古的混沌之斧,把陰 坡和陽坡劈割得分明有致,讓你在瞬間完成一次 陰陽輪回!
“一陰一陽謂之道”。這陰陽交接的叢山峻 嶺,卻是中華文明史上不可或缺的一環(huán),它承載了太多的歷史擔(dān)當(dāng)。有南方絲綢之路、牦牛道、 茶馬古道、唐蕃古道、藏彝天路、邛笮古道、成康道……的馳騁捭闔;有北緯30°線、胡煥庸線、華西雨屏線的縱橫交織;有富林文化、顓頊文化、女媧文化、秦漢文化、紅色文化的絢麗多姿。這“道”雖是“非常道”,也依稀可“道”也!
由于翻越二郎山公路已廢,如今,欲悟此道, 還得經(jīng)108?國道越泥巴山。
站在泥巴山山脊上,第一感覺這是一個陰陽頭。漢源方向是一個高低起伏的高山草甸,芳草 萋萋,野花漫漫;三五成群的牛、馬,在草地上自 在地溜放。滎經(jīng)方向則是樹木蔥郁,云卷云舒。山脊,就是這個陰陽頭型的發(fā)界線。這發(fā)界線, 沿著起伏的山脊,像一條滾動的巨龍,逶迤而去。不需要發(fā)型師的創(chuàng)意與渲染,這是大自然的鬼斧 神工。
站在這個360?度的陰陽脊地上,向西望去,一道連綿不絕橫亙在天際邊、白色發(fā)光的雪山呈現(xiàn)眼前,那是蜀山之王貢嘎山!下午的天空,晴空萬里,湛藍透紅,寬宏敞亮;下午的太陽,照紅了大地,群峰連綿聳立,雪峰閃光;下午的貢嘎,與通紅的太陽一般高,紅光直射,映出“日照金山”和“金山銀峰”的美麗。
東邊茫茫的云海,在斜陽照射下,似白里透紅的臉蛋,俊逸、夢幻。這云海,猶如一張大鍋蓋,把 大地“蓋”得嚴嚴實實,不容絲毫陽光透過。這一 ?蓋,蓋得東邊大地“暗無天日”,仿佛要把萬物打入 “陰間”,也就有了“蜀犬吠日”的成語。
若是冬日晴天,從滎經(jīng)往漢源方向走,冰層堅硬無比,車輪不能碾碎。蛇形盤旋的公路上, 一輛接一輛的車,打著寒顫,蝺蝺而行。車窗外, 地與樹渾然成一片白色的燦爛,一派“霧凇”的世 界映入眼簾。山腰,先是露凇。滿山遍野的冰花 天地,點點滴滴嵌墜在草叢和灌木之上,結(jié)成各 式各樣美麗的冰凌花;那造型奇特的松樹、杉樹, 遍地的灌木,成為銀花盛開的玉樹瓊枝,猶如珠 簾長垂,在陽光的映射下,分外晶瑩耀眼,仿佛進 入了琉璃世界。山胸,大地已被皚皚白雪覆蓋, 樹上載滿雪,枝干仿佛披上了水晶玉衣,光彩照 人、晶瑩剔透、閃爍生輝。到達山脊,則是一派氣 象萬千景象。滎經(jīng)方向的山谷,片片云霧四處飄 揚,云山相擁,無涯無際;漢源那邊則是山體泛 金,棱角明顯。這時,站在泥巴山山脊,則可遙望 見邛崍山了。
(作者單位:滎經(jīng)縣地方志編纂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