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楨
摘要:《一無所獲》是西班牙當代小說家卡門·拉弗雷特(Carmen Lafrett)的處女作,也是她寫作生涯中最重要的作品。該作品打破了戰(zhàn)后西班牙小說界男性作家的壟斷地位。在拉弗雷特的榜樣影響下,一群女性作家致力于文學創(chuàng)作,從根本上改變了該領(lǐng)域男性主導(dǎo)地位的情況。本文以卡門·拉弗雷小說《一無所獲》中女性意識的蘇醒為研究課題,從不同角度探討了當時時代背景下《一無所獲》中的女性意識覺醒的趨勢及其深層文化意義。
關(guān)鍵詞:《一無所獲》;女性意識蘇醒;卡門·拉弗雷特
引言
《一無所獲》是西班牙當代小說家卡門·拉弗雷特(Carmen Lafrett)的處女作,也是他寫作生涯中最重要的作品。小說描寫了孤女安德里亞(Andrea)于西班牙內(nèi)戰(zhàn)后在巴塞羅那求學一年的經(jīng)歷,小說展現(xiàn)了戰(zhàn)后蕭條、空虛的社會氛圍以及扭曲、淡漠的家庭關(guān)系。女主角在求學期間住在她祖母的房子里,親眼目睹了各種家庭悲劇和人性丑惡后決定離開停滯和空虛的巴塞羅那。小說發(fā)行后,立即引起評論界和讀者的注意,并獲得了第一屆“納達爾小說獎”,成為西班牙戰(zhàn)后敘事文學的一個里程碑。受她的榜樣啟發(fā),一群女性作家開始致力于文學創(chuàng)作,從此從根本上改變了男性在這一領(lǐng)域占主導(dǎo)的趨勢。
在這部作品里,拉弗雷特摒棄了當時盛行的“玫瑰小說”中女性描寫的陳規(guī)俗套,塑造了幾位與弗朗哥政權(quán)推崇的女性榜樣截然不同的“怪”女孩形象。這種轉(zhuǎn)變具有劃時代意義,為之后西班牙文學中女性角色的多元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chǔ)。
一、怪女孩,對傳統(tǒng)女性形象的顛覆
《一無所獲》的主角安德里亞是怪女孩群體的代表,也是登上這個舞臺的第一個角色。與玫瑰小說中的女主人公不同,作者沒有對安德里亞的外表給出詳細的介紹,對她衣服、梳妝、體態(tài)等的描述也缺失。在特征方面,安德里亞沒有玫瑰小說中絕對的女主角光環(huán)。作者將她描繪成一個沉默寡言的女孩。對于她的家人和朋友來說,她似乎更像是個傾聽者。有時她的出現(xiàn)是其他人的障礙,有時是她將周圍的故事聯(lián)系在一起。但是,無論在什么生活圈中,她的存在都是可有可無的,更不用說閃光耀眼了。她也曾努力融入環(huán)境,但無論是家庭幸福的朋友艾娜,富裕的男同學還是放蕩不羈的藝術(shù)家群體,她最終都并不屬于他們。作者為她提供了旁觀者的身份,也就是說,她從自己的角度觀察并講述周圍的人和事。
與玫瑰小說中主人公跌宕起伏甚至驚世駭俗的經(jīng)歷完全不同,安德雷婭不是一個親身經(jīng)歷者,而是一個被動的、置身事外的見證者。生活在阿里巴烏大道的一年里,她置身于或熟悉或陌生的家人及同學之間,目睹了周圍一系列發(fā)生在他人身上的絕望、沖突、矛盾、逃離及悲歡離合。
安德雷婭的“怪”不僅僅通過她身處傳統(tǒng)柔弱女性的對立面來表現(xiàn),作者沒有拔高這一形象,沒有一味地強調(diào)她的平等、追求自由、獨立等新時代女性的特點,更沒有把她塑造成一個極正面的女權(quán)戰(zhàn)士以達到教育目的。她與玫瑰小說最本質(zhì)的不同體現(xiàn)在她對未來的期待,以及對自由、獨立的向往上。玫瑰小說中的女主人公都把自己的未來寄托在愛情上。對她們來說,婚姻是唯一的出路,一個可以依靠的男人才是自己應(yīng)該期待、找尋的。她們從未想過把未來抓在自己的手中,而是希望找到一個庇護。相反,安德蕾婭從未有過依靠別人的念頭,婚姻對她來說,遠不如學業(yè)重要。她懂得自己想要什么,并愿意為之努力、奮斗,她希望由自己而非別人掌握她的未來。懷著對新生活的滿腔期待,不顧表姐反對,安德蕾婭從小鄉(xiāng)村來到巴塞羅那讀書并希望在這座大城市里找到自己渴望已久的自由。夢想被現(xiàn)實擊碎以后,她決定去往另外一座城市。不管是到達還是離開,她都果斷而獨立,不依靠別人。這一點,是她與那些等待愛情拯救的玫瑰小說女主角最根本的區(qū)別,也使她成為與=女性意識蘇醒的代表。
二、繼承與延續(xù),女性意識的蘇醒
與其他傳統(tǒng)女性形成鮮明對比的怪女孩安德里亞的形象被其他女性作家以各種形式再現(xiàn),形成了一個怪女孩群體。她們的杰出代表有安娜瑪麗亞·瑪圖(Anna Maria Matut)筆下的瑪提亞(《第一回憶》),卡門·馬汀·蓋特筆下的娜塔莉亞和艾薇拉(《薄紗的帷幕》)等,這些女孩與傳統(tǒng)的無私、甜美、把婚姻視為唯一救贖的女性形象完全不同。她們用不同的方式詮釋了與時代、社會普遍價值觀的沖突。
怪女孩群體的另一個突出的特征是她們對自由的渴望:她們真的很喜歡漫無目的地游蕩在陌生的街道上。對于她們來說,在城市中走來走去并不是尋找刺激和探索未知事物的冒險,而只是呼吸新鮮空氣,或與充滿束縛的家保持距離。外部世界對她們的吸引力來自無限的自由,并且隱藏在一種陌生中,這給她們帶來了極大的安全感。在這種環(huán)境下,她們可以不受身份限制地自由活動。
但在那個時代,年輕未婚女性獨自在街上游蕩是一件非常不體面且有傷風化的事,她們只有在家人或同伴的陪伴下才能出門,而目的地除了教堂就只有市場。萊娜的母親認為 9歲的她已經(jīng)不是一個孩子了,作為一個小少女,她應(yīng)該做的是學習針線活而不是在外面瘋跑,因此禁止她出門。與玫瑰小說中女主角終將獲得一個美好歸宿的命運設(shè)定不同,作家們也并沒有給這些怪女孩安排一個美好的結(jié)局。她們對自己的怪異有著清醒的認識,能明確感受到與周圍環(huán)境的格格不入,這種被邊緣化的感覺使她們迷茫。她們也曾嘗試與這個世界、與整個社會和解,也曾努力融入周圍的環(huán)境,但不管怎樣努力,她們始終無法在這個世界找到一個屬于自己的位置,也無法與周圍的人產(chǎn)生身份認同感。在環(huán)境的壓迫與自身的迷茫的雙重壓力下,她們沒有妥協(xié),仍然以自己的方式拒絕復(fù)制社會給出的女性模范形象。這些怪女孩的結(jié)局大多是離開,而且是經(jīng)歷過失敗、絕望但仍拒絕妥協(xié)之后的逃離。我們無從得知她們的境遇是否會因環(huán)境的改變而有所好轉(zhuǎn),也許作者們不給出結(jié)局是因為她們也在期待著,期待著這些怪女孩所謂的“怪異”有一天不被這個社會看做異端。
三、結(jié)語
在卡門·拉弗雷特等戰(zhàn)后第一代女作家及她們筆下追求自由、獨立的“怪女孩”們的啟發(fā)影響下,更多的女性選擇追求自我人格的獨立,而不是將未來寄托在別人身上,她們中的許多人也選擇投身到文學創(chuàng)作當中,女性文學在這一時期得到了巨大的發(fā)展。而這一時期的女性文學,尤其是體現(xiàn)女性主義意識蘇醒的作品,具有極大的社會意義。這些作者掙脫將女性束縛于家庭中的傳統(tǒng)觀念,以女作家的身份出現(xiàn)在大眾面前,連同她們筆下追求自由獨立的“怪女孩”,為女性提供了另外一種有別于傳統(tǒng)觀念的存在的可能。
參考文獻:
[1]李銀河著,《女性主義》,山東人民出版社,濟南,2005 年版
[2]Arribas,? Manrique,? “La? educación? física? femenina? yelideal de? mujer? en? la? etapa franquista”, Revista Internacional de Medicina y Ciencias de la Actividad Física y el Deporte, vol.3? (10) 2003, p83-100
[3] Bellver,? Catherine? G,? “Número? especial? Encuentros? Transatlánticos:? La? identidad femenina? en? voces? espa?olas? y? latinas? actuales”,? Letras? Femeninas,? Vol.31,? No.? 1, (Verano? 2005), p3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