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嘉翔
摘要:《淳化閣帖》是現(xiàn)在留存最早的刻帖之一,共十卷,包含從漢末到五代數(shù)個朝代書家的書跡。留存至今的王獻之墨摹本寥落晨星,而《淳化閣帖》第九卷保留了大量王獻之可靠的刻帖。本文通過梳理王獻之書法的基本面貌,按照書體把刻帖分類并解讀一部分佳帖,從美學形式和創(chuàng)作心理等方面對《淳化閣帖》第九卷做一些詳細的解讀。
關(guān)鍵詞:淳化閣帖; 王獻之; 行草書
一、梳理王獻之書法的基本面貌
由于《淳化閣帖》摹刻失真較大,僅僅通過此帖去認識王獻之的書法,勢必就像脫離王羲之的雙鉤精摹墨本去認識大王的書法一樣是有偏駁的。所以應從現(xiàn)今所存雙鉤墨跡和其他刻帖中尋找接近王獻之書法原貌的作品,從而幫助從心理角度還原《淳化閣帖》中王獻之書法本該有的神韻和風采。
《萬歲通天帖》中王獻之的《廿九日帖》被公認為是最可靠的王獻之墨跡模本,此帖用筆內(nèi)斂豐潤,結(jié)體緊密求工,仍保留了一定隸味。《鴨頭丸帖》徐邦達從書法風格、用筆的特征和絹的質(zhì)地三方面認定其偽:“我以為此本決非晉人之書,更不用說獻之了?!??!吨星锾芬话阏J為是米芾臨小王《十二月割帖》。《東山帖冊》徐邦達認為“未必定為二王之一所書,但饒有東晉人風味,以為晉無名氏書即可”?!兜攸S湯帖》墨摹本,線條光滑羸弱,去小王面貌遠矣??梢娝哪”径鄶?shù)不可靠。
然而筆者發(fā)現(xiàn)明代《郁岡齋帖》中尚刻有歸于王獻之名下三帖《地黃湯帖》《敬祖帖》《衛(wèi)軍帖》,此三帖亦刻于《淳化閣帖》和《大觀帖》。王澍評價道“《敬祖帖》……吾家《郁岡齋帖》刻此書,乃唐人所模?!薄队魧S帖》的摹刻水準比《淳化閣帖》要精良得多,而且按照王澍的說法其為唐人墨摹本,能較為如實地表現(xiàn)筆法和結(jié)構(gòu)?!毒醋嫣酚姓?zhèn)螤幾h,古人多歸為羊欣書。而《衛(wèi)軍帖》《地黃湯帖》分別被劉濤先生定義為王獻之31歲和42歲書,王玉池先生定《衛(wèi)軍帖》為38至40歲書。故此兩貼可代表小王中晚年書風,它們非常接近張懷瓘《書議》中對王獻之行草的評價,“流變于行草,又處其中間……情馳神縱,超逸優(yōu)游……有若風行雨散,潤色開花”。綜上所述,《廿九日帖》、《衛(wèi)軍帖》和《地黃湯帖》是筆者認為王獻之書法面貌較為可靠的三帖。在接下來第九卷書跡的歸類中將把這三帖作為相應參考,從而可以更好地理解每一類作品的風格。
二、第九卷中的行楷書
《思戀帖》《節(jié)過歲終帖》《夏節(jié)近帖》《歲盡帖》《夏日帖》《思戀轉(zhuǎn)不可言帖》《仲宗帖》《黃門帖》《舍內(nèi)帖》《月終帖》《不審尊體貼》是第一種書體,楷法為主兼有行意。這一類行楷書與《廿九日帖》比較接近,有幾個特點:一,從字法上看,當中有的字法尚有隸味,字形多有方扁;二,楷書比重較大,只有極少數(shù)行書和草書;三,筆畫內(nèi)斂工穩(wěn),結(jié)體綿密,字間緊湊,風格相對較為平和。
其中例如《夏日帖》不僅似《廿九日帖》,與《萬歲通天帖》中王徽之《新月帖》以及《淳化閣帖》卷三的王凝之《告庾帖》也有很多共同之處?!凹妗薄叭铡薄暗谩薄扒懈睢薄巴础薄盁帷薄叭辍薄氨取薄皭骸薄皠凇薄拔稹薄鞍住薄笆琛钡茸值膶懛ㄉ吓c他們基本一致,在書寫節(jié)奏、字的大小上也接近??梢娺@是王羲之數(shù)子常用的一種行楷體,多用于內(nèi)容鄭重的書信,例如吊喪文。祁小春《邁世之風——有關(guān)王羲之資料與人物的綜合研究》寫道:“唐儀所說的‘皆用白藤紙,楷書’這一規(guī)矩,在王羲之發(fā)帖中亦有所反映,比如……等吊喪尺牘,皆作楷書或行楷書體。”故欲學王獻之行楷書者可以從上述書帖入手。
三、第九卷中的行草書
《永嘉帖》《靜息帖》《鄱陽帖》《思戀無往不至帖》《白東帖》《發(fā)吳興帖》《腎氣丸帖》《冠軍帖》《可必不帖》是第二種書體,行書為主偶有草法。這類行草書與《衛(wèi)軍帖》《地黃湯帖》類似,有以下幾個特點:一,行書與草書所占比重接近,行書略多;二,書寫節(jié)奏和性情變強,多有數(shù)字連筆而下,字之間的呼應和連筆變多,氣息流暢完足;三,用筆妍媚瀟灑,結(jié)體奇?zhèn)榷嘧?,字法隸味脫去,字相對上一種風格多有拉長和舒展,接近于王羲之行書體勢。
以《地黃湯帖》為例,此帖用筆明快妍媚,筆畫勁拔秀潤,字字有變化,結(jié)體生動有微妙體勢。從“憂”“等”“謝”“事”字可以看出絞轉(zhuǎn)運動的復雜性;“婦”“服”“地”“未佳”“書”等字有很強烈的體積暗示和空間性;書寫富有彈跳感,例如“去”“還”“爾”字筆往往會突然提起;“想必及”一筆完成,線條質(zhì)量極高。從此帖可見這一類行草書與王羲之在字法、結(jié)體、用筆上一定的相似性,但線條更佳豐潤妍媚,更為浪漫灑脫,多有奇趣。恰如羊欣所云:“骨勢不及父,而媚趣過之?!?/p>
三、第九卷中的草書
《鵝還帖》《諸女帖》《安和帖》《想彼帖》《余愿帖》《適奉帖》《阮新婦》《姐性帖》《奉對帖》《先夜帖》《姐性帖》《昨日諸愿帖》是最后一種書體。這種書體以草書為主導,兼帶一些行書寫法,線條清勁,往往一筆數(shù)字。張彥遠《歷代名畫記》中云:“昔張芝學崔瑗、杜度草書之法,因而變之,以成今草書之勢,一筆而成,氣脈通連,隔行不斷,唯王子敬明其深旨,故行首之子,往往繼其前行,世上謂之一筆書?!边@些帖子即是例證。大王草書連字不多,最注重的是線條內(nèi)部復雜的運動和體積感,字與字之間更多強調(diào)“意連”,是高度理性支配感性的藝術(shù)作品;而小王的草書在草法不變的情況下,追求一榻直下的流暢性和速度感,削弱了線條內(nèi)部運動的復雜性,書寫的過程充滿激情,觀者有超逸迅馳、一瀉千里的線條體驗和對比強烈、分割復雜的空間感受,是飽含的感性支配理性的藝術(shù)作品。他們父子草書風格上的不同有點像西方美術(shù)中古典主義與浪漫主義的關(guān)系。黃庭堅《山谷題跋》就有類似評價:“余嘗以右軍父子草書比之文章,右軍似左氏,大令似莊周也?!睆倪@類“一筆書”中也可以了解到唐代“張癲醉素”充滿激情和戲劇性的草書是正從小王這脫胎而出。但由于書寫流變迅馳,線條清瘦而內(nèi)部運動愈發(fā)簡單,字的造型和空間的分割有時候也幾乎要墮入險怪的泥沼。后人對小王的詬病多在此,例如唐太宗“觀其字勢疏瘦,如隆冬之枯樹”之論,“疏瘦”二字概括了這類“一筆書”的負面性質(zhì)。而王澍評價頗為中肯精確:“……龍蛇婉轉(zhuǎn),絕有奇致,然于右軍風度亦不免少漓矣。蓋已開顛素之先。要之自謹入縱,由正入奇,風會遷流,自然有次。然愈縱愈奇,亦愈以薄矣。”
最值得一提的是《奉對帖》,它被劉濤著《中國書法全集·王羲之王獻之卷二》中定為獻之33歲書。獻之早年與郗曇女郗道茂結(jié)婚,后離婚尚新安公主,然而與郗道茂離婚成為了他一生的悔恨。《世說新語·德行第一 39》:“王子敬病篤,道家上章應首過,問子敬‘由來有何異同得失?’子敬云:‘不覺有馀事,惟憶與郗家離婚?!贝颂词请x婚后寄給前妻弟弟的書信,內(nèi)容如下:
雖奉對積年,可以為盡日之歡。常苦不盡觸類之暢,方欲與姐極當年之足,以之偕老。豈謂乖別至此,諸懷悵塞實深。當復何由日夕見姐耶。俯仰悲咽,實無已已,惟當絕氣耳。
信中文字深情肺腑,透露出王獻之對于過往婚姻的思念和如今心中生活的無奈、悔恨和痛苦??梢哉f,《奉對帖》之于王獻之,猶如《祭侄文稿》之于顏真卿,《黃州寒食帖》之于蘇軾,用筆雖多有狼藉潦草處,但是在不可抑制的感情起伏中自然流露的書寫,在整個書法史中都是不多見的。
參考文獻:
[1]張彥遠.法書要錄[M].北京: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2016.
[2]徐邦達.古書畫偽訛考辨[M].北京:故宮出版社,2015.
[3]水賚佑. 淳化閣帖集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