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曄
詞類活用,是指某些詞在特定的語境中臨時改變詞性,活用為其他詞類,臨時具備其他詞類的語法意義和功能的一種語用現(xiàn)象。這種現(xiàn)象在文言文中較為常見,一直是中考考查的一大熱點。本文就以名詞為例,簡單介紹一下詞類活用現(xiàn)象,希望對大家學(xué)習(xí)文言文有所幫助。
一、名詞活用作動詞
在文言文中,名詞活用作動詞的現(xiàn)象十分普遍。具體體現(xiàn)在:
(1)當(dāng)名詞前出現(xiàn)類似能、可、敢、當(dāng)、欲等能愿動詞時,名詞可以活用作動詞。如“狼不敢前,眈眈相向”(《狼》)中的“敢”為能愿動詞,“前”本為方位名詞,在這里活用作動詞,意為“上前”;“愿為市鞍馬”(《木蘭詩》)中的“愿”為能愿動詞,“市”的本意為集市,在這里活用作動詞,意為“到集市去買”。
(2)當(dāng)名詞前有副詞(尤其是否定副詞)修飾時,名詞可以活用作動詞。如“山不在高,有仙則名”(《陋室銘》)中的副詞“則”修飾后面的名詞“名”,因此“名”活用作動詞,意為“出名”;“未果,尋病終”(《桃花源記》)中的副詞“未”修飾后面的名詞“果”,因此“果”活用作動詞,意為“實現(xiàn)”;“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愛蓮說》)中的否定副詞“不”修辭名詞“蔓”和“枝”,因此“蔓”和“枝”活用作動詞,分別指“生枝蔓”和“長枝節(jié)”。
(3)當(dāng)名詞后有代詞時,名詞可以活用作動詞。如“處處志之”(《桃花源記》)中的“之”在這里作代詞,其前面的名詞“志”應(yīng)活用為動詞,意為“做標(biāo)記”;“策之不以其道”(《馬說》)中的“之”為代詞,前面的名詞“策”活用作動詞,意為“用鞭子打”;“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醉翁亭記》)中的“之”為代詞,前面的名詞“名”活用作動詞,意為“命名”。
(4)當(dāng)同一名詞疊用或兩個名詞連用,既不是并列結(jié)構(gòu),也不是偏正結(jié)構(gòu)時,其中一個名詞可以活用作動詞。如“朝服衣冠,窺鏡”(《鄒忌諷齊王納諫》)中的“朝服”是兩個名詞連用,此處的“服”名詞活用作動詞,意為“穿戴”;“每至晴初霜旦”(《三峽》)中的“霜旦”是兩個名詞連用,這里的“霜”用作動詞,指“下霜”。
二、名詞用作狀語
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詞置于動詞前,可以用來修飾或限制動詞,充當(dāng)狀語。具體包括:
(1)當(dāng)名詞表示動作行為的狀態(tài)或事物的特征時,可以活用作狀語。如“其一犬坐于前”(《狼》)中的“犬”修飾動詞“坐”,名詞活用作狀語,意為“像狗一樣”;“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小石潭記》)中的“斗”和“蛇”寫的是小溪蜿蜒前行的樣子,兩個名詞均活用作狀語,意思分別是“像北斗星那樣”“像蛇那樣”;“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記》)中的“翼”用作狀語,意思是“像鳥一樣張開翅膀”。
(2)當(dāng)名詞表示動作行為發(fā)生的處所和方位時,可以活用作狀語。如“空谷傳響,哀轉(zhuǎn)久絕”(《三峽》)中的“空谷”修飾動詞“傳響”,限制其處所,用作狀語,意思是“在空蕩的山谷里”;“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醉翁亭記》)中的“山”修飾動詞“行”,限制其處所,用作狀語,意思是“沿著山路”;“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小石潭記》)中的“西”修飾動詞“行”,限制其方向,用作狀語,意思是“向西”。
(3)當(dāng)名詞表示動作行為所憑借的工具或所采取的方式時,可以活用為狀語。如“箕畚運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中的“箕畚”是“運”這一行為所憑借的工具,所以“箕畚”作狀語,意思是“用箕畚”;“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送東陽馬生序》)中的“筆”是“錄”這一行為所憑借的工具,所以“筆”活用作狀語,意思是“用筆”。
(4)當(dāng)名詞表示動作行為變化的時間時,可以活用作狀語。如“朝而往,暮而歸”(《醉翁亭記》)中的“朝”和“暮”均為時間名詞,在句中作狀語,意思分別是“在早晨”和“在晚上”。
三、名詞的使動用法和意動用法
在文言文中,名詞還有兩種比較特殊的活用現(xiàn)象,分別是使動用法和意動用法。具體如下:
有的名詞帶了賓語,并且使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變成這個名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這就是名詞的使動用法。如“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中山狼傳》)中的“生”和“肉”就是名詞的使動用法?!吧彼鶐У馁e語是“死”,“肉”所帶的賓語是“骨”,讓“死人”變?yōu)椤盎钊恕?,讓“白骨”長出“鮮肉”,賓語所代表的人和事物變成了名詞所代表的人和事物,這就是使動用法。句中的“生”和“肉”分別意為“使……復(fù)生”和“使……長肉”。
意動用法是古漢語中重要的語法現(xiàn)象之一,包括形容詞的意動用法和名詞的意動用法。名詞的意動用法是指名詞用作動詞、充當(dāng)謂語時,其動作屬于主觀上的感覺、看法或評價。如“父利其然也”(《傷仲永》)中的“利”是名詞活用作意動詞,“利其然”即“認(rèn)為……有利可圖”;“侶魚蝦而友麋鹿”(《前赤壁賦》)中的“侶”和“友”是名詞的意動用法,分別意為“以…為侶”和“以…為友”;“越國以鄙遠(yuǎn)”(《燭之武退秦師》)中的“鄙”是名詞的意動用法,本義為“邊界”,在此句中是“把…作為疆界”的意思。
總之,在學(xué)習(xí)文言文的過程中,同學(xué)們要重視其中的詞類活用現(xiàn)象,要多讀,多記,多剖析,多歸納,不斷地提升自己的閱讀理解能力。
語數(shù)外學(xué)習(xí)·初中版2020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