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艷
摘要:我館藏有清代名碑十多方,包括清末著名書法家何紹基、何維樸、鄧石如、俞越等名家的法帖碑、紀事碑等,歷年來在本館的博物館教育中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他們是對紙質(zhì)、木質(zhì)名家手跡之外的一種書法藝術(shù)的補充和豐富,為了讓歷代名家名碑的書法藝術(shù)得到更好的傳承與發(fā)展,現(xiàn)就以我館藏碑及身邊藏家所藏歷代名碑和大家來一起探討、分享。
關(guān)鍵詞:民碑;書法;藝術(shù)
一、從古至今,碑刻書法藝術(shù)一直在不斷傳承與發(fā)展
魯迅先生曾說過:我國的書法藝術(shù)是東方的明珠瑰寶,它不是詩,卻有詩的韻味,它不是畫,卻有畫的美感,它不是舞卻有舞的節(jié)奏,它不是歌卻有歌的旋律。正因如此,自古以來才有那么多文人學者沉醉其中,衣帶漸寬也終不悔。東晉王羲之有“臨池學書,池水盡黑”的傳說;他的七世孫智永和尚更是如癡,專蓋一座小樓練字,并發(fā)誓:書不成不下樓,廢棄的毛筆都葬成了一座“退筆?!?唐代懷素刻苦練字,練廢了一園子上萬株的芭蕉葉,還把木板都練穿了。
“書圣”王羲之從小就受到晉代大書法名家衛(wèi)夫人的啟蒙,后又師法漢末至三國時著名書法家鐘繇,并妙傳其法,寫出了“飄若浮云,嬌若驚龍”的一手好字,千變?nèi)f化自成一家,影響深遠;智永和尚人稱永禪師,也是中國書法傳承鏈條上不可或缺的一環(huán),他繼承了王氏家書,并加以整理,規(guī)范后成系統(tǒng)化,又把王家書法傳承給了唐代楷書四大家之一的虞世南,特別是《千字文》,成為一代代僧徒們必抄的經(jīng)書,也是后世歐陽洵、張旭、懷素、孫過庭等大書法家臨習的范本。他的書法形象、優(yōu)美而精微;懷素曾師從唐代楷書四大家的顏真卿,不過后來他的主要成就卻是草書,他的狂草行云流水,轉(zhuǎn)折之處毫無拖沓嬌柔之感,奔放豪邁得氣勢恢弘,又不失法度,能夠表現(xiàn)自己獨特的性格,終成一代“草圣”,對后代的影響非常的突出。
二、碑刻書法藝術(shù)是傳播文化史上的一個重要的媒介
中國書法是一門古老的漢字書寫藝術(shù),它除了是古人日常生活中表達思想感情,傳遞信息的主要工具外,從甲骨文、石鼓文到篆、隸、楷、行草,逐步演變而來的文字,從東漢蔡倫造紙出現(xiàn)之前的甲骨、青銅、簡牘到碑刻的使用載體上,都是傳播文化史上的重要媒介。特別是碑刻,不管是日常生活中的哪怕是一個小小的便箋、家信,還是一篇精美的文章,或是珍貴的圣旨,只要是名家所書,文人、學者、書法愛好者都會千方百計尋找然后請人把它們刻在石碑上,日夜臨摹。
唐代謎碑之一的《碧落碑》就曾讓驕傲的大書法家李陽冰寢臥碑石下數(shù)天不忍離去,為它的奇古字法而癡狂;上次我們展出的清晚期大書法家、金石學家徐樹鈞就臨摹了一幅碧落碑字體,令人一見就心曠神怡,嘆為觀止!
秦統(tǒng)一文字后,文字的書寫藝術(shù)得到更快的發(fā)展,從最上層的貴圈開始向更廣泛的社會階層擴散,為了更好的保存與傳播書法藝術(shù)或者文字內(nèi)容,石刻這一因隨處可見又可長久保存的材質(zhì)推動了碑刻藝術(shù)于東漢進入了蓬勃發(fā)展的時期,這時出現(xiàn)了《禮器碑》、《曹全碑》等大批書法價值很高的隸書碑。
到唐代時,因為帝王記功證事以圖流芳百世這一思想盛行,出現(xiàn)了大量制作精良、文字華美的御碑。如唐太宗的《圣教序》、武則天的《升仙太子碑》等都是唐代帝王親自撰寫碑文的代表作,如此又帶動了唐代金石學進入了繁榮的鼎盛時期,出現(xiàn)了楷書四大家,出現(xiàn)了王羲之傳最好的馮承素版本《蘭亭序》。
到了宋代,因為收藏仿古熱,又出現(xiàn)了一個高峰。像虞世南所書《孔子廟堂碑》因原石在唐代被毀,宋拓本難尋蹤跡,所以黃庭堅曾說過一句很有代表性的話:孔廟虞書貞觀刻,千兩黃金哪購得?北宋時著名政治家、文學家歐陽修還花了十八年時間寫成《集古錄》和《集古錄跋尾》共一千卷,成為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金石專著;受他的影響,后又有李清照,趙明誠著有規(guī)模更大、更有價值的《金石錄》30卷。元明時金石熱暫緩,不過,元代著名的書畫家趙孟俯一生所書碑刻眾多,這次展出的有他晚年的代表作《仇鄂墓碑銘》和《福神觀記》、《天冠山題詠》等,他的書法遒麗老勁,一絲不茍,不愧被譽為楷書四大家之一??上妨嫌涊d仇鄂碑原石一直找不到,原拓本已被日本一大藏家所藏,6、70 年后才出來面世過一次,倒是有臨習摹本出版流傳。
到了清代,金石學高潮復起,又進入了一個鼎盛時期。這次我參與展出的80多方原石及拓片,大部分就是清晚期大金石學家徐樹鈞家里流失出來的,現(xiàn)在上博的鎮(zhèn)館之寶--王獻之的《鴨頭丸帖》就是他家的舊藏。徐樹鈞家學淵源,歷代都有收藏的傳統(tǒng),就徐樹鈞個人來說,光是收藏名家字畫、金石拓片就有上千種,他還出版了一系列的著作,其中金石類占了最大的篇幅,可見他對金石的重視;還有一官員端方,曾擔任過湖南巡撫,現(xiàn)在上海圖書館便藏有他和朋友制作的金石拓片十多件。他癡迷于只要在哪見過某拓片,就一定要想方設法找到原碑;而清晚著名的金石學家李宗翰在湖南當學政時,還曾在廣西的桂林建了一座拓園,專門用來收藏書法名碑及拓片,可見金石學在清代的繁榮和發(fā)展盛況。
三、碑刻書法藝術(shù)對清代書法的影響深遠
清代梁啟超曾在他的《清代學術(shù)概論》中說過一句話:“以復古為解放”,以書法為例,金石學在這一時期得到了極大的發(fā)展,書家、文人們致力于探訪名碑古跡,重刻名人名碑。
如這次歷代名碑展中,大部分都是清代名人用搜集到的前朝歷代唐拓本、宋拓本、明拓本重刻的。前面介紹過的原石已失傳,只剩拓本流失日本的趙孟俯晚年力作《仇鄂墓碑銘》,我們這次展出的原碑上有著名金石學家、鑒賞家,并曾擔任過湖南巡撫的清代書法家吳榮光寫的跋拔;有何紹基題跋的宋拓本《麻姑仙壇記》,原碑是清朝官員李恰從故宮帶回新化老家珍藏的;清中后期金石學家翁方綱題跋的趙孟俯的《天冠山題詠》也是清代精刻石碑;還有端方尋訪到中國十大名碑之一《天發(fā)神讖碑》的明拓本后,請人重刻了一套(三段)鑲嵌在今天南京中統(tǒng)府內(nèi),只是還有一段現(xiàn)已遺失。這次我們展出殘碑四方;又有王羲之的宋拓清刻版《蘭亭序》,上有徐樹鈞的長子徐德立于不同年份寫的兩段跋文;更有王獻之的宋拓清刻版《洛神賦十三行》,比現(xiàn)在盛名的“碧玉版本”年份更早,上面有唐代柳公權(quán)、明代董其昌、清代王澍等名家的題跋等等。
在乾隆時期深受《天發(fā)神讖碑》的影響和啟發(fā)的鄧石如從隸入篆,后自成一家,對清代中晚期篆書起了一個里程碑的作用,對后世吳昌碩、趙之謙的影響很大,從近代齊白石的篆刻中也可看出它的影響。
還有一個代表性的人物就是黃自元,他是道光、同治年間的大臣,自幼學顏真卿、柳公權(quán)、歐陽詢及王體書等等,他是學一家成一家,幾次參加科舉考試,書法上的成就都為他榮登皇榜立下了汗馬功勞,以至后來被光緒帝賜為“字圣”而名聲大震,他的字也逐漸成了社會上的通用范本,更是考生們考取功名的典范,晚年所仿的名碑帖作為教材用木刻拓印發(fā)行,流傳甚廣。
而清代各朝所刻圣旨碑、紀功碑等更是繁多,這些都清晰地反映了金石碑刻在清代書法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響。
四、碑刻書法藝術(shù)在當代文化中的傳承和發(fā)展
碑刻書法藝術(shù)自古以來一直都是中國的國粹、精華,當我們靜心仔細研讀、欣賞石碑上的書法藝術(shù)時,那原碑刻上傳達的信息仿佛穿越幾百上千年向我們走來,我們不僅謹見書家、文人、學者的藝術(shù)風格特點,情感流露,還對當時的社會、政治、經(jīng)濟、文化、風土人情可見一斑,每一方碑刻都有它歷經(jīng)時間洗練的前世今生。
如這次出展的三段碑《天發(fā)神讖碑》,一共四方,其中一方外觀明顯可見斑駁蒼老,字跡比另三方殘碑更流暢奇?zhèn)ィ绱丝梢娛莾蓚€相差很大時期刻錄的。三段碑的身世在清代是這樣的:嘉慶十年左右,原碑在南京一個寺廟里毀于山火,當時徐樹鈞的親家陳啟泰是江蘇的巡撫,而徐樹鈞這個兒子徐貞立在解放后還曾擔任過湖南省的文物委員會委員,不知他老人家有沒有在南京寺廟外的荒山野草里撿拾過一段或幾段碑石呢?然后到了清晚,曾經(jīng)在湖南擔任過巡撫的官員端方多方打聽尋找到了三段碑的明拓本,并請人重新刻錄了一段,安放在今天南京總統(tǒng)府內(nèi)的一面墻上,可是后來又有一段下落不明。而這四方碑石呢,是20多年前藏友從長沙望城徐樹鈞家附近兩公里內(nèi)的一戶人家家里求購的,他們之間有什么內(nèi)在的聯(lián)系呢?這就是歷代名碑流轉(zhuǎn)的故事,其精湛的書法藝術(shù)總是讓一代又一代人沉迷其中,愛不釋手,于是有了傳承,有了發(fā)展。
在展覽過程中,碰到好多學書法的學生乃至學者,來了就直奔三段碑及其它名碑的拓片前仔細揣摩、久久不舍離去。碑刻書法一直是中國古代教育的重要內(nèi)容,雖然傳統(tǒng)環(huán)境下的書法教育已成歷史,它不再是我們?nèi)粘I钪谐S玫闹饕涣鞴ぞ?、傳播信息的主流媒介,但傳承、熏陶中華民族豐富的傳統(tǒng)文化,弘揚我們優(yōu)秀的民族精神,碑刻書法藝術(shù)一直還在發(fā)揮它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如西安碑林、各地書法長廊碑林、碑刻拓片非遺館等等每年都吸引著不同年齡、不同文化階層的游客去打卡、參觀,是當代文化傳承中重要的教育基地。
現(xiàn)廣大中小學校乃至大學學校對寫字書法也開始逐漸重視起來:2013年,教育部將書法教育納入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至2020)之中,并印發(fā)了中學書法教育綱要;2019年全國兩會上有政協(xié)委員提出把中小學書法列入考試的提議;今年高考中,有一份被稱為神仙卷面的考生拿了作文60分的滿分,大家都評論她的字跡工整漂亮,有書法家的潛質(zhì)。這就是一個很好的影響力。
五、傳承和發(fā)展碑刻書法藝術(shù)是每一個華夏子孫的責任
碑刻不僅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更具有藝術(shù)價值和學術(shù)價值,隨著時間的推移,自然風化、戰(zhàn)爭等因素的影響,歷代名碑原石很多都已失傳或受損嚴重,在這種情況下,忠于原貌的唐拓本、宋拓本、明拓本、清代翻刻本日益珍貴,而依靠這些歷代保藏的拓片影印出版的法帖本,是目前市場上臨摹、研習書法的主要教科書。
為了響應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diào)的“要讓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chǎn)、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去年來,我和身邊一群志愿者把館藏以及身邊藏友幾十年來收藏的歷代名家碑刻書法照片及拓片整理、裝裱、展覽,并積極申報了楚拓非遺,成立了非遺保護與傳承中心,受到政府及社會各界團體的大力支持和關(guān)注,進一步促進了對歷代名碑的保護與傳承。
傳統(tǒng)的碑刻書法藝術(shù),就是以它獨特的文化內(nèi)涵,特有的民族文化符號,滋養(yǎng)了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的精神世界,當結(jié)合當代的書法教育走入一個健康發(fā)展、更寬廣的天地時,學習傳統(tǒng)書法,傳承和發(fā)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中智慧的精髓,將是我們每一位華夏子孫應負起的責任。如此,我們的下一代將會在國際文化交流中展示出更強的凝聚力,生命力和創(chuàng)新力。文化自信是我們復興中國夢的強大的精神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