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煜
曾經,“面朝黃土背朝天,滴汗入土苦作甜”是傳統(tǒng)農民的真實寫照。邁入新世紀以來,一切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特別是在力爭2022年率先基本實現農業(yè)農村現代化的蘇州,農業(yè)生產早已不是傳統(tǒng)觀念中“種種養(yǎng)養(yǎng)”那么簡單。在大路貨的農產品之外,消費者對精品的追求愈加明顯。落實到農產品上,就是對綠色、有機、無公害的農產品的需求越來越大。
如何滿足這些要求呢?這就對農民提出了新的要求——光會種地不行,還要有知識、懂技術、善管理、會經營,我們將這樣的農業(yè)人才稱為“新型職業(yè)農民”。為了滿足蘇州都市型現代農業(yè)的要求,蘇州市農業(yè)農村局也是加快了蘇州市新型職業(yè)農民隊伍的打造,經過幾年努力,截至目前,蘇州全市共培育新型職業(yè)農民14488名,認定2820名,并且在多方努力下,這一數字正在穩(wěn)步增加中。
本期我們采訪了4位在各自領域都具有代表性的新型職業(yè)農民,通過他們的表述,我們來一起來探究下,新型職業(yè)農民是什么?“新”在何處?成為新型職業(yè)農民又需要具備哪些條件呢?
徐衛(wèi)東 與葡萄對話了大半輩子的牛人
在過去30余年的時間里,張家港神園葡萄創(chuàng)始人徐衛(wèi)東,一直在與葡萄打交道,還被親切的稱為“葡萄王子”“民間最牛葡萄育種專家”。1981年,他開始接觸葡萄種植,從最早的一個人、兩畝地開始“折騰”,到如今在張家港擁有750畝地,種植的品種和品系超過2000個,并寫下了幾十萬字的種植筆記,徐衛(wèi)東從一位最普通的農民,自學成才成為了技術專家,著實令人佩服。
做民間最牛育種專家
上個世紀80年代,徐衛(wèi)東在張家港2.2畝的土地上,種下了自己的“葡萄夢”。那時候的他,或許不會考慮,未來自己與葡萄的緣分將會是一輩子。
談起最初創(chuàng)業(yè)經歷,他感慨萬千?!澳菚r候缺乏經驗,又碰上梅雨季節(jié),連續(xù)下了好幾天的大雨,種植的葡萄爛掉了80%,損失非常慘重?!泵鎸ν蝗缙鋪淼拇煺?,他沒有氣餒,而是通過一年兩次結果技術,讓葡萄二次發(fā)芽并重新開花結果。“不僅彌補了之前的損失,最后收入還增加了20%?!?/p>
正是這次經歷,讓徐衛(wèi)東認識到了,農業(yè)種植如果只是根據經驗、靠天吃飯,不確定因素太多,所以他開始拋棄傳統(tǒng)種植模式,不斷學習、請教專家,開啟了鉆研葡萄種植技術之路。
如果說,此前種葡萄、賣葡萄就是徐衛(wèi)東的“葡萄夢”,那么,1993年一個偶爾的機會,這個夢想發(fā)生了奇妙的變化,隨之改變的還有他的“葡萄之路”。那年在外地出差的他,在一家超市看見了一種美國進口的葡萄,每斤的售價居然達到了88元,而那時候他種植的葡萄售價僅1.8元,如此巨大的差距給徐衛(wèi)東帶去了不小的沖擊,并下定決定,要在自家的土地上種出優(yōu)質葡萄。
引進新品種是必要的,他確實也成功了,比如如今家喻戶曉的“夏黑”,就是他在1999年從日本引進的新品種,并在2003年首次發(fā)表文章以及命名推廣,所以他也被稱為中國的“夏黑之父”。
“夏黑再受歡迎,那也是人家的品種,我只是起到一個推廣作用?!辈桓市闹皇亲觥皞鞑フ摺钡乃?,加強與科研機構聯系,并閱讀大量資料,開始嘗試培育自家的品種,走上葡萄雜交育種之路。
現在,徐衛(wèi)東成功育種、并通過相關機構認定的葡萄品種達到了28種,其中有一款“黑美人”更是成為了唯一一款在日本售賣的中國葡萄品種。
要與時俱進做農業(yè)
20余年的育種經驗,讓徐衛(wèi)東對葡萄園里每顆葡萄的品類、系列、味道了如指掌,哪怕是同一品類極細微的差別,他也能絲毫不差的分辨出來。此前中央電視臺《超級新農人》節(jié)目中,他就接受了一項挑戰(zhàn)——節(jié)目組從果園里隨機選擇五種不同葡萄,利用榨汁機打成葡萄汁,讓他蒙眼品嘗后報出每一種的名字。這樣的挑戰(zhàn),再好吃的吃貨可能都覺得幾乎是不可能的,但與葡萄打了大半輩子交道的他,卻真的準確無誤地說出了所有葡萄的名字,驚訝了整個節(jié)目組。雖然這只是一個帶有趣味性的挑戰(zhàn),但透過挑戰(zhàn),我們看到的是他30多年來扎根葡萄園內的奉獻和堅守 。
回憶起這些年走過的路,他強調,農業(yè)種植不能輕易放棄,也不能無謂堅持,要講究方式、方法,要懂得與時俱進?!氨热?,最早我們只要把生產解決了,就會有市場,但現在完全不同。除了懂種植外,也需要懂管理、懂營銷,我們需要找對種植方向,從消費端走入生產端,而不是埋頭苦干?!?/p>
對于“新型職業(yè)農民”的理解,他在采訪時也坦言,就是要勇于學習新知識,要勇于打破常規(guī),不能抱著舊模式繼續(xù)去進行農業(yè)生產,“職業(yè)”二字則代表,現代農業(yè)生產是需要專業(yè)技能和經驗積累的。“既要不斷更新理念,又要不斷學習職業(yè)技能,才能在競爭中不被淘汰?!?/p>
張靜怡 ?成就自己的綠色農業(yè)夢
“以前,覺得農民就是種田,現在農民更是一份職業(yè),身份轉變了,責任也更重了。我們不僅要種好田,更要為百姓種出高品質的果蔬,才算得上稱職的‘農民’。”從普通職員邁上田間,從毫無農業(yè)知識到經營200畝果蔬種植基地,蘇州福家農莊創(chuàng)始人張靜怡,對“新型職業(yè)農民”這六個字給自己帶來的改變感受頗深。
初衷是想讓大家吃上綠色果蔬
2010年以前,張靜怡是穿著高跟鞋出入寫字樓的職員,日子過得平凡安穩(wěn)?!巴蝗挥卸螘r間,發(fā)現自己和身邊人都為了購買放心蔬菜而苦惱,就萌生了投身農業(yè)的想法。當初沒有什么偉大的愿景,只是想讓自己和家人、朋友能吃上健康、安全的高品質蔬菜?!?/p>
說干就干。張靜怡放棄了優(yōu)越的城市生活,跑去相城區(qū)渭塘鎮(zhèn)承包了110畝農田,當起了農民。初期,她也曾面臨因農業(yè)知識匱乏而帶來的困難,“剛開始的兩年,我們都是虧損的,但既然下定決心,就不能輕易放棄?!庇谑?,她著手學習大量農業(yè)知識,請教前輩、專家,一門心思要把這110畝田種好。
每日奔波于一畝畝農田上的她,邊干邊學,經過四年努力,終于把蔬菜種植基地做起來了,并在2014年成立了蘇州福家農莊,種植面積也逐漸擴大到了200畝?!澳壳?,農莊一年種植的蔬果種類超過50種,其中迷你南瓜、小番茄、小黃瓜等特色品種都特別受歡迎,每到成熟的季節(jié)都會有很多客戶來預訂,有的還會整棚整棚地‘承包’。”她告訴記者,農莊的果蔬產量早已從當初僅供給周邊居民到年銷售額突破2000萬人民幣,對外銷售超1800噸蔬菜。
這樣的數字,是對張靜怡10年堅守最好的認可和回報。
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面對部分醫(yī)護人員白天忙于工作,半夜還需要在網上搶購蔬菜的情況,張靜怡毫不猶豫決定開展“一元蔬菜”活動?!懊拷锸卟司唾u一元,十斤一份,專供給戰(zhàn)‘疫’一線基層工作人員及醫(yī)護工作者?!蓖瑫r,她還將愛心蔬菜運至各大社區(qū),從年初二至4月底,福家農莊為居民提供了超20萬斤的愛心蔬菜。
“歷經疫情,讓我對‘菜籃子民生工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彼毖?,以往她認為,種出綠色、生態(tài)的果蔬,讓大家吃得健康點就可以了,但疫情突襲,讓她明白,特殊時期自己有地、有菜,并可以把控好品質,實在太重要了。“這更加堅定了我要繼續(xù)深耕在農田上的決心。”
現代農業(yè),更是一場腦力勞動
張靜怡同樣歷過非常挫敗的時候。2013年,她看到很多人種植芹菜,也跟著種了起來。等到成熟后,發(fā)現根本賣不出去,田里的10萬斤芹菜最后基本都銷毀了?!按禾觳シN前,覺得芹菜很受歡迎,但沒有考慮等到收割的季節(jié),市場是否還有這么多的需求?!?/p>
這個事件,讓她意識到,果蔬的種植不可以盲目,“現代農業(yè),體力付出外,更是一場腦力勞動。”特別是當有了良好的種植規(guī)模和一定基礎后,她考慮將福家農莊帶入一個新的發(fā)展新階段——農產品批量化銷售提上日程?!案畈?、擇菜、裝袋、稱重……每天凌晨3點到5點,都是我們最忙碌的時候?!彼榻B,目前福家農莊有15輛配送車,每天早上都會將收割的新鮮果蔬配送到蘇州各處。
經營好農莊,商業(yè)模式是一方面,種植技術和環(huán)境的穩(wěn)步提升同樣是關鍵。張靜怡表示,目前整個農莊80%的作業(yè)由機器完成,配有檢測室和智能化控制設備,對土壤、水質進行實時監(jiān)控及把控,同時農莊還“入網”了江蘇省農產品質量追溯平臺,全方位守護“福家”出品的蔬果品質。
“農業(yè)種植,品質一定是第一位的,我們要做大做強,就要不斷提升自己的品牌信譽度。”在張靜怡的努力下,她的“福運家”在2018年獲得了蘇州市名牌產品,近兩年更是獲得了蘇州市農業(yè)產業(yè)化龍頭企業(yè)、蘇州市菜籃子工程基地、無公害蔬菜種植基地、相城區(qū)現代農業(yè)項目基地、江蘇現代農業(yè)(蔬菜)產業(yè)技術體系蘇州(蔬菜)推廣示范基地等多項榮譽。
發(fā)展好自身農莊外,她還邀請失地農民來福家農莊務工,讓他們的農業(yè)技能有地方施展。另一方面,她帶動周邊有地農戶共同發(fā)展,銷不出去的農產品她幫忙找銷路,形成渭塘農產品生產供應“合作鏈”,帶著大家一起奔向更好的生活。
胥愛禮
稻鴨共養(yǎng),生態(tài)種養(yǎng)新路子
1997年,胥愛禮從上海來到蘇州,定居在吳江平望鎮(zhèn),開始了水稻種植?!皠傞_始就承包了100畝農田,什么也不懂,就是跟著種植。”他說,以前覺得做生意難且苦,當了農民發(fā)現,更累更苦。
嘴上說著苦,但慢慢他對種植水稻也產生了感情,并創(chuàng)辦了“胥老三家庭農場”,種植的農田也從最初的100畝增加到了1000多畝。同時,經過二十多年的拼搏,打造出了屬于自己的“胥老三”綠色大米品牌,如今他生產的大米,在蘇州及周邊地區(qū)供不應求。
稻田邊的“鴨司令”
“快,集合!”胥愛禮喊出這三個字的時候,瞬間一群鴨子涌向了他。
鴨子為什么這么聽他話?
他告訴記者,主要就是長期生活在一起,對他的聲音特別敏感,同時建立了感情,并形成了習慣。
不懂水稻種植的人,可能會疑惑,胥愛禮明明是種植水稻的,為什么要跟鴨子生活在一起。這就要從他采取的“稻鴨共作”科學綜合種養(yǎng)模式開始說起了。
每年6月中旬,水稻插完秧后的清晨,胥老三家庭農場都有響起鴨哨聲,在他的“招呼”下,3500多只鴨子排著隊走入了稻田中,開始了自己的“工作”——覓食。
他向記者介紹,把鴨子放養(yǎng)到到田里,可以吃掉害蟲、雜草,鴨糞又是天然肥料,自從采取了“稻鴨共作”模式,水稻長勢好了,品質也更高了。由于農場的田不是連在一塊的,所以胥愛禮還需要對鴨子進行訓練?!敖裉煸谶@塊,明天要到那塊,一般情況哪邊草多了,我往哪里一站,鴨子就會馬上聚過來,這個地方草就沒有了。”
“一般秧苗在田里扎穩(wěn)了根,就可以開始放養(yǎng)雛鴨。要注意的是,考慮到生態(tài)平衡問題,鴨子放養(yǎng)密度最好保持在每畝十多只?!钡鹊搅?月底,稻子抽了穗,鴨子也長大了,防止它們啄食稻穗,他就會把鴨子養(yǎng)到別處。
他直言,通過“稻鴨共養(yǎng)”生產出的稻米更生態(tài)、有機,價格可以賣得比普通大米高一些。“這種模式下養(yǎng)殖的鴨子也更生態(tài),銷售很緊俏,稻米加上鴨子,可以說大大提高了農場的效益?!?/p>
農業(yè)生產要順應時代發(fā)展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胥愛禮向蘇州市第五人民醫(yī)院捐贈了6000斤稻鴨共作的大米?!澳嵌螘r間每天看到報道,沖在一線的醫(yī)護人員太辛苦了,看到人家都在捐款捐物,想到我還有些自家種的大米,就送去了醫(yī)院,也算盡了一點微薄之力?!瘪銗鄱Y表示,每年政府對胥老三農場的支持力度都很大,他就想著關鍵時刻自己也應該為社會做點貢獻。
從事糧食生產20多年,他經歷了最初“純人工”種植水稻,到2000年左右,收割機出現,再到如今插秧機、植保機、無人機等一應俱全的過程?!叭咳肆ΨN植的時候,是真的很辛苦,插秧、除草、收割……每個步驟都要彎腰進行,常常一天下來,腰都直不起來?!彼寡?,后來農機開始普及,農民的雙手、雙腳慢慢解放出來,人感覺輕松多了。再到現在,依靠科技力量,不僅人輕松了,種植也可以更加科學、精準,稻田上產出稻米也就更生態(tài)、綠色、有機。
2019年,胥老三家庭農場還被評為省級示范家庭農場,代表了農場具備家庭經營、規(guī)模適度、技術先進、運營平穩(wěn)、質量安全、綠色生態(tài)的條件。
發(fā)展越來越好的背后,是胥愛禮多年來對水稻種植全身心的投入。“我始終堅持,農業(yè)生產要順應時代發(fā)展,現代的農民要改變原有種植觀念,不斷吸收新知識,學習新技能,改善農場環(huán)境,提高種植和銷售水準,才能為大家產出更優(yōu)質的農產品。同時,我們也要打造屬于自己的品牌,才能在激烈競爭中保持優(yōu)勢。”
常建華
達人的“養(yǎng)蟹經”
從靠天吃飯,到科技賦能,大閘蟹的養(yǎng)殖方式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作為蟹農,昆山巴城的養(yǎng)蟹達人常建華感受尤其深刻。他說,從2001年開始養(yǎng)大閘蟹,至今20年,他深切感受到了科技日新月異為養(yǎng)殖行業(yè)帶來的新氣象?!斑@些年,我是受益者,同樣的,隨著時代變化,我也將新的觀念、技術融入到大閘蟹養(yǎng)殖中,希望為擦亮陽澄湖大閘蟹的金字招牌貢獻自己的力量。”
所謂絕活,不過是熟能生巧
在與大閘蟹打了20年交道的常建華練就了“一手稱”的絕跡——不用秤盤,只要把螃蟹拿在手里掂量掂量,就知道它到底幾斤幾兩。前不久中央電視臺《超級新農人》節(jié)目上,他就給全國觀眾表演了這個技能。
160克、170克,130克……節(jié)目中,常建華用手掂量出的大閘蟹重量,與電子秤顯示的重量幾乎沒有差別。他告訴記者,自己徒手稱蟹的誤差不會超過5克。
不要以為大閘蟹可以看大小掂量重量,其實難度很大,因為有的大閘蟹你看著大,但是里面的肉未必多,這也就給“徒手稱重”增加了難度。而常建華之所以能夠掌握這樣的“絕技”,歸功于常年經驗積累練就的火眼金睛和一雙妙手?!懊磕甏箝l蟹上市的季節(jié),我們都要經過自己的挑選,把優(yōu)質的陽澄湖大閘蟹提供給消費者。20年,經我手的螃蟹有上百萬,每一只都需要掂量,所以所謂的‘絕技’應該就是熟能生巧。”
“一手稱”或許能算他常年養(yǎng)蟹的“附加技能”,但我們透過這一“絕技”,可以看到這位養(yǎng)蟹達人,這么多年來,對養(yǎng)殖大閘蟹的全身心投入。
想法跟著時代走
20年,昆山巴城逐漸被越來越多的人知曉。他自己也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蟹農,慢慢建立起陽澄湖大閘蟹知名品牌“常氏蟹業(yè)”,這一路,常建華走得既艱辛,又踏實。
回顧養(yǎng)蟹之路,常建華回憶說,自己是2001年回到家鄉(xiāng)巴城,開始跟隨家鄉(xiāng)的養(yǎng)殖戶們學習養(yǎng)螃蟹的?!罢f是學習,實際上就是有樣學樣,別人養(yǎng)500只,我也養(yǎng)500只,至于能有多少產值,完全‘靠天吃飯’?!?/p>
他說,那時候自己一點經驗都沒有,水質沒辦法檢測,更沒法進行調控?!八援斔|發(fā)生變化后,就會造成螃蟹的大量死亡。記得有一年,我養(yǎng)的大閘蟹幾乎顆粒無收,損失非常大?!焙髞恚瑫r代變遷,越來越多的科技被應用于農業(yè),改變了農民種植、養(yǎng)殖只能“聽天由命”的狀況。
“現在通過政府搭建的農業(yè)智能信息管理平臺,我們實現了智能化生產,養(yǎng)殖規(guī)模、養(yǎng)殖效益都有了很大提升?!币运麨槔?,從最開始的500只螃蟹到如今年產大閘蟹10萬只,養(yǎng)殖規(guī)模足足翻了200倍?!案鼫蚀_的天氣預報、大數據助力,這些現代科技手段應用于農業(yè)后,為我們農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幫助?!?/p>
他強調,作為現代農民,絕不能故步自封,一直守著傳統(tǒng)理念去對待農業(yè)生產?!八^‘新型職業(yè)農民’,重點就是‘新’字,我們要學會借助科技力量,改變固有理念,才能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增加產能、提升品質,讓我們出品的大閘蟹,可以得到更多人的認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