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藝術學理論是一門宏觀藝術學科,主要以藝術現(xiàn)象為研究對象,對藝術現(xiàn)象相關研究和藝術普遍規(guī)律進行理論化、系統(tǒng)化的研究和探討。本文立足于教學創(chuàng)新的視角,對藝術學理論教學進行研究,指出當前藝術學理論教學存在著教學空洞化、教條化以及與實踐嚴重脫節(jié)等主要問題,并引入實踐美學的概念,從實踐美學的角度出發(fā),提出藝術學理論教學創(chuàng)新的若干策略,以促進藝術學理論教學發(fā)展。
關鍵詞:實踐美學;藝術學;理論;創(chuàng)新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0)-25-183
隨著學科構建步伐加快以及藝術教育的不斷發(fā)展,我國高等藝術教育正在快速發(fā)展,專業(yè)結構和教學方法也在逐漸完善和成熟。藝術學理論教學是一門基礎性、理論性學科,其從高度概括的角度對藝術的一般性規(guī)律進行總結,但同時其中的諸多理論知識需要通過實踐實操才能真正為學生和藝術從業(yè)者所用,因此實踐和理論的結合在藝術學理論學習中非常重要。
一、藝術學理論教學特點及實踐美學的涵義
首先藝術學理論是一門綜合性、理論性、邏輯性為主要特點的學科,其從宏觀和對藝術的整體構架出發(fā),對藝術進行理論化和系統(tǒng)化的概括和論述,其涵蓋了繪畫、音樂、舞蹈等多種藝術類別的理論分析,是藝術學習者必須所掌握的課程。其次藝術學理論的學習不僅包含藝術理論的學習和內在深化,同時也凝聚著藝術最深層次的感悟和理解,藝術學理論教學的目的不僅是理論的深度理解,而是在此基礎上深化對藝術的感悟,將藝術與實踐、生活和生命等本質化的概念相結合,從而擺脫形式的限制,體會藝術的真正魅力。再者,藝術學理論教學要體現(xiàn)時代性和發(fā)展性,藝術并不是憑空現(xiàn)象而產生的,而是深深植根于實踐中,隨著社會發(fā)展而不斷變化,如俄羅斯名畫《伏爾加河上的纖夫》,正是以當時的當時苦難的下層人民的真實生活為靈感和背景創(chuàng)作而成,享譽世界,因此藝術與生活和實踐息息相關,同樣藝術學理論教學也離不開生活和實踐。
實踐美學的思想核心是馬克思主義實踐論的相關內容,馬克思在著作中指出,人類實踐具有全面性、精神性與審美性三個特征。實踐活動是人的基本在世方式,人們在實踐生活中創(chuàng)造了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同樣創(chuàng)造了藝術和審美,審美是在實踐中而言的,如果脫離實踐,則毫無審美而言。因此實踐美學主張審美和藝術來源于社會實踐,是由人們在實踐中創(chuàng)造出來的,這一觀點在指導藝術學理論教學發(fā)展具有重要的啟發(fā)意義,即要引導學生樹立實踐的觀點,從實踐中獲取藝術的靈感,積累藝術創(chuàng)造的經驗。
二、藝術學理論教學中存在的典型問題
(一)空洞化
當前藝術學理論教學空洞化問題較為嚴重,上文提到,藝術學理論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學科,其涵蓋了諸多藝術門類,每種藝術門類都有各自的特點,但在教學過程中藝術學理論忽視了不同藝術門類學生之間的學習特點,一味進行綜合性理論知識的灌輸,使得教學效果大打折扣。這其中的原因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授課教師教學設計不合理,缺乏實踐教學經驗;二是藝術專業(yè)教育規(guī)劃科學性不足,在教學中藝術門類劃分不清晰,教學方式不合理,造成教學空洞化,專業(yè)性不足。
(二)教條化
藝術學理論課堂教學中存在著教條化的問題,著這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課堂形式僵化,大多以課堂講授為主,但由于藝術的特點,很難在教室中通過講授來獲取對藝術的直觀感受,因此學生體會不到藝術的魅力,難以在藝術表達上有所精進,甚至會失去對藝術學習的興趣;二是過于強調理論的學習,很多教師在講解藝術學理論時,只注重藝術理論的灌輸,而忽略了藝術的主觀感受和其與生活的聯(lián)系,這與藝術教學的目的南轅北轍。很多學生難以在學習過程中通過理論來獲取對藝術的生動感受,也不能更深刻地理解理論的涵義。
(三)與實踐脫節(jié)
當前我國藝術學理論教學與實踐脫節(jié),藝術來源于實踐,通過實踐而獲得更生動的表達,脫離了實踐,藝術則不能獨立而存在,藝術教學也無法達到其預期的效果。當前教學注重知識和理論的學習,在教學考核過程中,也是多采用試卷的方式對知識進行考察,缺乏實踐的歷練,造成學生對藝術的感悟停留在較淺的層面,創(chuàng)作思路不夠開闊,內容主題的格局寬度有限,不利于學生在藝術學習方面的進一步發(fā)展。
三、實踐美學下的藝術學理論教學創(chuàng)新策略
(一)推進專題化教學
針對教學空洞化,專業(yè)性不強的問題,可采用教學專題化的方法,主題帶動方法、以整全統(tǒng)率門類,實現(xiàn)理論教學的專題化。首先要求教師要對藝術門類進行合理劃分,將教學內容劃分為幾個主題,精心構建專題化授課方案,將每個專題講透,避免淺嘗輒止式教學。以《以外國美術史》教學為例,可按照不同國別或流派發(fā)展的各個階段劃分,形成較為清晰的教學線索,沿著線索,將課程內容劃分為不同的主題,并分配與每個專題相匹配的課時,力求將每個專題講精講透。
(二)實施多元化教學方式
藝術學理論的學習不應該局限于教室或學校的空間中,形式也不應該僅僅局限于課堂講授教學,而應該根據(jù)講授內容的特點,安排多元化的教學形式,這樣既可以讓學生更直觀地感受到藝術表達,同時能夠提升學習藝術的興趣。如在講授《中外戲劇史》這一課程時,可安排學生在教室中觀看國內外戲劇視頻,以更直觀的方式獲取對戲劇這一藝術形式的認知和理解,在觀看結束后,組織學生交流討論不同戲劇的特點,互相交流觀看戲劇的感受和對戲劇的認知等,以此加深學生對戲劇的理解。
(三)推動教學實踐化
推動藝術學理論教學實踐化可借鑒藝術工作坊這一教學模式,如民族藝術與文化工作坊、廣西美術研究工作坊等。藝術工作坊是在學校項目資金支持下建立的不同專題的藝術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機構,由資深藝術教師為指導,幫助學生進行藝術學習和創(chuàng)作。通過此種教學模式,可為學生提供實踐的機會和平臺,在實踐中加深對藝術理論的理解,鍛煉藝術實踐能力,提高藝術修養(yǎng),對日后藝術發(fā)展助益頗多。
結語
綜上所述,藝術不能脫離實踐而存在,藝術學理論教育離不開實踐的開展,因此要在實踐美學的理論指導下,不斷推動藝術學理論教學創(chuàng)新改進,實行多元化教學,將實踐融入到教學過程中,促進理論教學于實踐教學的結合。
參考文獻
[1]蘇夢熙.實踐美學方法論下藝術學理論教學創(chuàng)新模式探析[J].高教論壇,2019(12):63-64+102.
[2]李明昱.藝術學理論學科的藝術教育和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分析[J].呂梁教育學院學報,2019,36(03):103-105.
[3]黃賢春.“理論創(chuàng)新”導向的藝術學理論教學改革[J].教育文化論壇,2018,10(05):77-81.
[4]劉劍.藝術學理論研究生培養(yǎng)與美學課程的設置及教學問題[J].教育文化論壇,2017,9(04):58-61.
作者簡介:
王萬超 性別: 男民族:漢,籍貫:四川廣元:出生年月:1989年7月職稱:學位:碩士研究生院校:河北科技大學、研究方向: 國畫創(chuàng)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