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文瑩 李欣 陳婷婷
摘 要:七世紀初期,儒、佛典籍幾乎同時傳入日本,使得古代日本人將兩者中的孝思想視作一體,不分彼此。在日本佛教故事集中,儒家孝思想、孝子故事多有涉及,作者并未將兩者進行區(qū)分。本文試以《日本靈異記》注1,探討“孝”在日本上代文學中的接受情形,借以考察早期“孝”在日本的傳播。
關(guān)鍵詞:日本靈異記;孝;儒家思想;佛教;
圖書分類號:I313.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9052(2020)03-0167-02
“孝”的觀念在中國歷史悠久,根深底厚,各種孝道故事也是層出不窮,為世人詠誦。但日本早期并沒有“孝”觀念,這點可以從“孝”字只有音讀發(fā)音而沒有訓讀發(fā)音,以及古代日本神話故事中找到論證。七世紀初,漢字和儒家經(jīng)典大量傳入日本,孝思想也逐漸在日本生根發(fā)芽。每一種文化的傳播與學習,必然會受到所在社會環(huán)境等各方面的影響,孝思想也同樣如此。如今的日本,具有自己民族特點的孝思想。但在中國儒家的孝思想剛剛流入日本時,他們是如何吸收的呢?本文通過日本早期書籍中的“孝”敘述對其進行考察。主要對書中出現(xiàn)的有關(guān)“孝”的敘述進行解讀分析,試探究日本上代文學對儒、佛之“孝”的接受情況。
一、《日本靈異記》中的“孝”故事
(一)上卷第二十三 兇人不敬養(yǎng)奶房母以現(xiàn)得惡死報緣
故事主人公瞻保從學書傳,卻不養(yǎng)其母。逼迫母償還稻谷之時,母親跪坐地上,瞻保卻坐在胡床之上。眾人看不下去,勸說無果,于是幫其母還了稻谷。其母悲痛欲絕,與其斷絕母子關(guān)系。之后瞻保在山中迷路,無法回家,最終死于饑餓與嚴寒。家中亦遭火災(zāi),妻兒皆死。
故事結(jié)尾作者寫道:“所以經(jīng)云:‘不孝眾生,必墮地獄。孝養(yǎng)父母,往生淨土?!侨鐏碇f,大乘之誠言矣[1]?!边@便是此篇故事的結(jié)論了。作者認為不孝就會下地獄,孝養(yǎng)才能往生凈土。很顯然,這是佛教思想。也就是說原本產(chǎn)生于儒家思想的“孝思想”通過作者之筆起到了宣揚佛教“勸善戒惡”思想的效果。
“何違學覆,不孝親母?[1]”瞻保從學書傳,書傳在日語詞典上的解釋為古人書寫流傳下來的書籍,以及其注釋本等。“凡經(jīng)、周易、尚易、周禮、儀禮、禮記、毛詩、春秋左氏伝、各為一経、孝經(jīng)、論語、學者兼習之[2]”。所以此處的書傳,應(yīng)指儒家經(jīng)典書籍。這說明在日本,人們已開始學習《孝經(jīng)》《論語》等這些集中體現(xiàn)儒家思想中“孝思想”的書籍,人們開始倡導孝道。
眾人勸說瞻保時提到,“善人何為違孝?或人奉為父母,建立塔,造佛、寫經(jīng),屈請眾僧,令行安居.汝家饒財,貸稻多吉.何違學覆,不孝親母?[1]”眾人的勸說言語中不止一次提到孝與不孝,說明當時人們所認同的行孝方式,亦或者說是當時人們對于“孝”的認識。“吾之育汝,日夜無憩.觀他子之報恩,恃吾兒之如斯,而反見迫辱.願心違謬矣.汝也徵負稻,吾亦徵乳值.母子之道,絕於今日.天知地知,悲哉痛哉.”此處強調(diào)了母親辛苦養(yǎng)育子女,期待子女報恩的想法,再結(jié)合前面的眾人勸說瞻保的行孝方式,表明作者認為行孝方式可以概括為父母生時孝養(yǎng)父母,父母死后冥福供養(yǎng)。顯然這是以佛教的視角去看待“孝”。
(二)上卷第二十四 ?兇女不孝養(yǎng)所生母以現(xiàn)得惡死報緣
母親齋戒日向女兒討飯,卻遭女兒無情拒絕:“今家長與我,亦將齋食,除此以外,無餘供母。[1]”母親只好攜幼子回家,路途中別人扔棄的飯團,得以充饑。當天半夜,此女子便遭惡報。“夜半之後,有人來扣戶曰:‘汝女高叫:‘吾胸有釘!方將垂死,往可看!’母以疲寢,不得往活.其女終死,不復相見也[1]?!?/p>
此篇故事題目與上則故事同樣都稱其為“兇人”“兇女”,說明作者認為 “不孝”子女是惡人。
故事中提到“曾無孝心”“不孝養(yǎng)而死[1]”,“孝”字不止一次出現(xiàn),說明孝觀念在當時確實已存在。
孟子曾說“世俗所謂不孝者五”?!度毡眷`異記》故事中主人公雖為女子,但所講故事內(nèi)容與孟子所說的第三種不孝可謂是同一種不孝。說明日本上代文學中已經(jīng)接受了中國儒學思想中的孝思想。故事最后“不孝養(yǎng)而死.從此者,不如讓分,供母而死耶[1].”也體現(xiàn)出重孝的觀念。
這則故事內(nèi)容簡短,但需要注意作者設(shè)定的故事情節(jié)是齋戒日當天,母親向女兒乞討齋飯,說明母親是信佛之人。女兒的罪過不只是不孝,還是妨礙母親齋戒,因此故事宣揚的仍是佛教思想的因果報應(yīng)。
(三)中卷第三 惡逆子愛妻將殺母謀現(xiàn)報被惡死緣
主人公火麻呂為免去駐防任務(wù),與妻子團聚,而圖謀殺掉母親。結(jié)果在舉刀殺母時,地面突然陷出一個大坑。母親趕緊去救他,卻只拽住了頭發(fā),火麻呂地陷而亡。母親帶著頭發(fā)回家為其做法事超度。
第一,與上則故事同樣,作者設(shè)定的火麻呂之母也是信佛向善之人。火麻呂正是利用這一點欺騙母親,從佛教思想上來看,必定會遭報應(yīng)。也就是說,整篇故事主線仍是佛教思想。
第二,火麻呂大逆不道,欺騙母親,想要殺害母親。與之形成鮮明對比,母親心地善良,在兒子即將殺害自己時,仍然想著為每個孩子,包括要殺害自己的火麻呂,留下一件衣服。在兒子死后還要為其做法事贖罪。這與中國孝思想中講究的重情感,是一致的。儒家思想中的孝重視情感,這種情感應(yīng)是一種雙向的,自發(fā)的情感。但在此則故事中,只能看到母親單方面的情感,所以整篇故事才會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更能突顯出火麻呂的不孝。
第三,母親跪求火麻呂時講到:“殖木之志,為得彼菓,並隱其影。養(yǎng)子之志,為得子力,并被子養(yǎng)”[1]。這與中國儒家思想孝思想中的“養(yǎng)兒防老”意思大體一致,也反映出了母親對于子女報恩的期待之情。
二、《日本靈異記》中的“丁蘭木母”
除上面的三則故事外,《日本靈異記》中對“丁蘭木母”(一般稱為“丁蘭刻木事親”)的故事也有所提及。但并非是如上具體講述孝子故事,只是引用了這一典故。上卷第十七“遭兵災(zāi)信敬觀音菩薩像得現(xiàn)報緣”與中卷第三十九“藥師佛木像流水埋沙示靈表緣”中均引用此典故。
兩則故事講述的都是佛教理念中的感應(yīng)。所謂人有誠心、佛有感應(yīng),精誠所至、金石為開,講的都是若虔誠禮敬、摯誠有禮,真心祈愿,神佛自然能夠感應(yīng)得到。同時,佛教中的感應(yīng),也蘊含著善有善報的意味,若潛心向佛,多做善事,自然會有好事情回報到自己身上??傮w來看,這兩則故事仍然如前面三則一樣,是以佛教的因果報應(yīng)思想貫穿始終的。
在中國,“丁蘭木母”的故事有很多版本,此處不再一一舉出。但這些故事共通之處就是由于丁蘭心誠,木頭有了感應(yīng)。作者正是借此來宣揚佛教的有感應(yīng)、靈驗之思想。而在中國“丁蘭刻木”的故事被收入《二十四孝》,宣揚的是儒家孝思想[3]。
由上可以看出作者在接受儒家孝子故事時,是以佛教的眼光去解釋看待的[4],著重點不在“孝”上,而在“感應(yīng)”上。再者,日本僧人在吸收外來思想——佛教和儒教時,并沒有產(chǎn)生沖突,可以說在認識上是佛儒一體的,但明顯要更加崇佛。
三、《日本靈異記》中反映出的孝思想特征
(一)不孝為惡的道德觀念已存在
《日本靈異記》中出現(xiàn)的與“孝”相關(guān)的故事講的都是不孝。不但不贍養(yǎng)父母,連父母借稻也必須追還,齋飯也不愿給予,甚至為一己之私而殺害父母。
這一方面說明,在孝思想傳入日本之前,日本人內(nèi)心基本上是不存在孝順父母的倫理觀念的[5],所以才能創(chuàng)作出像“中卷第三”那樣令人發(fā)指的故事內(nèi)容。
同時,作者在故事中不止一次提到“孝”,不孝的結(jié)局都是遭惡報而死,也反映出孝思想已經(jīng)開始慢慢萌芽,在日本民眾內(nèi)心開始有了孝意識。但當時人們對于“孝”還沒有清晰明確的概念,因此作者選擇從反面講述不孝,告誡人們不孝是不對的,是要遭報應(yīng)的。不孝為惡的道德觀念確已存在。
(二)佛教視角出發(fā)的孝思想
《日本靈異記》是一部佛教說話集,目的主要是宣揚善惡因果報應(yīng),勸惡向善,因此大到整部書,小到每個人物的設(shè)定,貫穿的都是佛教思想。但在出現(xiàn)的幾則與孝有關(guān)的文章中,很明顯也融入了儒家孝思想,以孝思想驗證佛教的因果報應(yīng)??梢娮髡邇A向于從儒、佛兩個角度看待“孝”思想[6]。
儒、佛對于“孝”的認識有所不同,甚至存在沖突,而《日本靈異記》中的“孝”故事,卻完全感覺不到這種沖突,兩者似乎是渾然一體的。所述故事用儒學典籍中的孝道故事,驗證了佛教思想中的因果報應(yīng)。這說明在儒學和佛教傳入日本早期,日本人并沒有將兩者對于“孝”的不同認識進行明確區(qū)分,或者說他們根本不認為兩者之間存在沖突。在創(chuàng)作文學作品時,也是將兩者融合在了一起,實現(xiàn)了佛儒一體之“孝”。
參考文獻:
[1]景戒.出云路修校注.日本靈異記[M].巖波書店,1996.
[2]鄭玲玲.平安說話文學中孝養(yǎng)故事和孝思想的考察——以《今昔物語集》為中心[D].山東大學,2010.
[3]劉九令.《日本靈異記》中的儒佛融合——以“丁蘭木母”為中心[J].語文學刊,2016(7):53-55.
[4]李銘敬.日本說話文學中中國古典作品接受研究所存問題芻議——以《日本靈異記》和《今昔物語集》為例[J].日語學習與研究,2009(2):44-50.
[5]趙俊槐.《宇津保物語》中的“孝”思想研究[D].北京外國語大學,2014.
[6]趙俊槐.《宇津保物語》對“孝思想”的接受[J].日語學習與研究,2014(1):119-127.
(責任編輯:林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