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林清
摘要:隨著素質教育事業(yè)的不斷發(fā)展和人們思想水平的提高,人們對于小學教學中農村小學生的厭學心理問題越來越關注。與此同時,較強的厭學問題不僅嚴重影響著農村小學生自身的學習效果,同時相伴而來的不遵守校規(guī)、擾亂課堂秩序等行為也嚴重影響著小學整體教學質量的提高?;诖?,以下對小學生厭學成因及教育的對策進行了探討,以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生厭學成因;教育對策;研究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0)-31-050
引言
厭學心理指學生對學習上表現(xiàn)出消極的態(tài)度,產生遠離或逃避學習的一種反應模式。厭學在《教育大辭典》的定義為學生對學習持有的一種消極心理,具體表現(xiàn)為學生厭煩學習,反感老師,抵觸家長,對學習不感興趣,迫于家庭或外界壓力而讀書,被動學習,造成學習狀態(tài)不良,學習效率低下,對學習產生厭惡反感的情緒,上課心不在焉,嚴重還會出現(xiàn)裝病、找借口逃學或曠課、退學、離家出走等行為。
一、優(yōu)化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教學方案
有效解決農村小學生對于小學語文教學的厭學心理,教師首先應積極改進教學方案,創(chuàng)新教學手段,提高語文教學的趣味性,促進學生對于語文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在教學中,教師應充分考慮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學習需要,根據小朋友喜歡動畫和游戲的特點,積極改進教學方法,運用多媒體技術,制作生動易懂的動畫課件,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舉辦游戲活動,幫助學生認識到語文知識的趣味性和奧妙,使更多的學生愛上語文、愛學語文。比如教師可以舉辦較為簡單的猜字謎游戲、書法比賽等等,激發(fā)農村小學生的學習欲望,進而克服農村小學生厭學心理。
二、培養(yǎng)學習興趣
在教學過程中,應秉承“寓教于樂,輕松學習”的學習理念,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加學生的學習動力,從而有效改善厭學問題。背誦數學公式、古詩、單詞等會讓學生感到厭煩,教師可借助多種教學形式,豐富教學活動。例如,在背誦白居易的詩歌《草》時,教師可帶領學生來到草地上,讓學生感受自然的氣息,使其在較為放松的環(huán)境中進行背誦,這樣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對詩句的理解,還有助于帶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此外,將課堂教學與游戲相結合,也是解決小學生厭學問題的重要方法。教師在進行教學時,可結合小學生的心理發(fā)育情況,設計相應的游戲項目,通過游戲來緩解學生的課業(yè)壓力,從而擺脫厭學情緒,解決厭學問題。
三、加強人文素養(yǎng)教育,提高農村小學生的思想文化水平
優(yōu)秀的人文素養(yǎng)是幫助學生克服厭學心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積極加強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教育,提高農村小學生的思想文化水平,促進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比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觀學習當地的一些歷史古跡,學習歷史優(yōu)秀人物的勵志成長過程,啟發(fā)學生樹立正確人生觀。還可以組織學生一起閱讀學習一些經典的優(yōu)秀文學作品,比如《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假如世界給我三天光明》等等,使學生感受到優(yōu)秀思想文化的熏陶,從而樹立起遠大的人生理想和追求,增強自身參與學習的意志力。
四、家校協(xié)同教育
教師應定期與家長溝通,交流學生在學校及在家的思想情況,構建家校協(xié)同教育模式。教師和家長應加強與學生的溝通交流,為學生留下娛樂以及發(fā)展興趣愛好的時間,給他們提供更多展示機會。家長應認識到自己作為孩子“生活教師”的身份,通過言傳身教對孩子進行教育,樹立榜樣。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為學生布置課后家庭實踐任務,通過親子互動、游戲的方式,緩解學習壓力,增強親子之間的溝通交流,幫助家長了解孩子的真實想法。在游戲環(huán)節(jié),家長應該學會“放手”,鼓勵學生親自動手操作,將苦學、累學轉變?yōu)闃穼W、愛學。
五、社會方面
在社會環(huán)境中,互聯(lián)網不合理的使用、不良的文化環(huán)境和社會輿論等,都會增加學生的厭學心理和情緒。因此,加強正確的社會輿論導向、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優(yōu)化社會環(huán)境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社會各方應積極利用學習場地,豐富學生課余文化生活。如少年宮、博物館、科技館、體育場館等,要積極組織各種活動,為學生學習知識、鍛煉身體、提高才能、陶冶情操、人際交往提供便利條件。同時,加大整治和嚴格審核互聯(lián)網上的書籍、圖文信息、視聽產品等力度。電視、電影、文學等作品的內容應該是積極向上的,對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有良好的影響,營造一個有利于學生健康成長的互聯(lián)網環(huán)境,讓互聯(lián)網成為學生學習的好幫手,為教育發(fā)展提供強勁的動力。
結束語
在對待小學生教育的問題上,部分家長與教師過分看重他們的學習成績,而忽略了其能力發(fā)展及身體健康,形成了“學為尊、生為次、學比生重”的觀念。這使得部分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逐漸產生自卑心理,并在長時間的學習困境中,喪失學習信心及動力,導致厭學問題。
參考文獻
[1]厲春春.小學生厭學原因及對策探究[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20(15):64-65.
[2]李國進.農村小學生厭學的主要成因與轉化策略[J].求知導刊,2020(03):31-32.
[3]張國輝.小學生厭學現(xiàn)象的形成原因及解決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2019(42):225+227.
作者單位:河南省信陽市光山縣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