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倩倩
摘要:由幼兒園課程整合的概念出發(fā),從幼兒園“體育+藝術”融合課程評價體系為實例,探究體育與藝術領域的有效整合及其特征、課程融合對學前兒童及幼兒教師培養(yǎng)的重要意義,并提出對幼兒園課程融合的相關發(fā)展建議。
關鍵詞:體育與藝術領域;課程融合;實踐研究
古往今外對課程的界定不一,本文中的課程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或自發(fā)獲得的各種姜堰或體驗?!罢n程融合”的教學設計理念提倡將不同的學科的教學整合在一起,提倡全面提高幼兒的各處發(fā)展,使學生身體及心理各方面發(fā)展。藝術化體育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主要是指藝術化地創(chuàng)設與布置各種體育游戲場景。體育游戲的場景根據(jù)游戲的需要不斷變化著,那么在整個創(chuàng)設的過程中,我們都請幼兒共同來參與,請他們用自己的理解和喜好來創(chuàng)造。逼真有趣的場景給予幼兒美的體驗,對幼兒的活動也起著極大的暗示和激勵作用。
一、實踐研究目的
在幼兒園的教學實踐中,就體育課程而言,學前兒童的身體本身,具有價值探索的無限額能性,學前兒童天性好動 ,并喜愛運用豐富的感官去探索內心世界、體驗環(huán)境。就藝術課程而言,帶有旋律及律動的音樂及戲劇與肢體表達一樣,是國際通用語言,更是可以被學前兒童積極利用的自我表達方法之一。幼兒園通過對體育、藝術課程的融合,試圖達到激發(fā)幼兒的肢體與藝術表達潛能的目的,完善幼兒的學習品質,維護其萌芽中的創(chuàng)造精神。
二、幼兒教育專業(yè)課程
幼兒教師專業(yè)課程的科學設置和實踐是為幼兒園輸送優(yōu)質一線教學人才的保證。例如在幼兒園“體育+藝術”融合課程中記錄到,教師為體育教學假如音樂律動的成分,引導孩子們根據(jù)不同的曲調、節(jié)奏、速度、力度及銀色等詮釋不同的動作,并利用音樂的開始于停止完成動作完成動作的行進與定格,又稱“雕塑游戲”。再跟節(jié)奏“轉圈拍手”動作練習中,讓學生自主設計的四次90度轉向后回到原點,并能利用四次移動認識四個教室內的“新朋友”。這是一次幼教專業(yè)的整合課程教學。提供一套可以利用用語幼兒園男晨間鍛煉或戲劇、體育課程的實用教學和活動內容。
每堂課結束時加入伴隨舒緩鋼琴曲的放松緩沖環(huán)節(jié),這是一套完整的由身體鍛煉到恢復體能的過程,讓學生在課堂結束之時感覺到身體和精神上的煥然一新。游戲離不開材料,材料的制作離不開形、色、線等美術的基本元素,材料的變化離不開多樣的表達和創(chuàng)造。色彩鮮明、外形童趣逼真的材料,不僅激發(fā)了幼兒參與體育游戲的興趣,而且為運動帶來了樂趣。
操場的一角堆放著許多的廢舊輪胎,參與游戲的孩子寥寥無幾。看到這一現(xiàn)象后,教師就請孩子用顏料來裝飾,有的把輪胎變成南瓜,有的畫上了可愛的五官……第二天,孩子們玩輪胎的熱情與之前截然不同:小朋友有的跳輪胎、有的鉆輪胎、有的跨輪胎、有的還將輪胎壘成了城堡……色彩鮮明、充滿童趣的游戲材料,能吸引幼兒的注意力,能使幼兒愉快地投入活動中。
三、體育與藝術的融合
繪畫是幼兒期的孩子表達、交流最擅長的一種藝術手段。幼兒用畫筆表達著自己對周圍人或事物的一種理解和關注。體育游戲是孩子們最喜歡的,能在一場快樂的運動之后完成一幅美麗的作品,就更受孩子們的喜愛了。
《爸爸的大鞋子》體育游戲中,幼兒穿上爸爸的大鞋子繞過障礙來到畫面前,踩上顏料走上畫布拓印出各種顏色的鞋印;形成了一幅色彩斑斕的鞋印畫。這樣的游戲活動,既使身體得到了鍛煉,也豐富了幼兒的創(chuàng)作經(jīng)驗,又體驗了游戲的快樂。
可見,體育游戲與美術相融合,一方面使體育活動得以豐富、發(fā)展和深化,另一方面使幼兒的審美想象與創(chuàng)造得到了培養(yǎng)和發(fā)展。 體育游戲與藝術的融合,讓孩子們充分體驗運動的快樂,擁有健康的身體,對孩子們的一生發(fā)展都有深遠的意義。體育與藝術的融合,不但拓展了我們體育、藝術園的內涵,而且也有力促進課程園本化的建設,使幼兒得到了更充分、全面的發(fā)展。
音樂融于體育游戲,改變了傳統(tǒng)體育活動的教學模式,以音樂化、游戲化形式滲透于活動中,為原本單調、枯燥的肢體動作渲染了輕松、愉快的音樂氛圍,調動了幼兒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了他們的注意力和觀察力,讓幼兒在輕松愉快的環(huán)境中理解、掌握動作要領,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鄭初,馬靜.建構實踐導向的幼兒園教育活動設計的教學模式[J].山東青
年,2019,(5):104-105.
[2] 巴曉鮮,石恒帥.整合課程背景下幼兒園繪本教學活動的設計策略[J].
教育觀察,2016,5(5):114-115.doi:10.3969/j.issn.2095-3712.2016.05.056.
[3] 黃佳佳.幼兒園生活化課程模式的建構分析[J].新課程·小學,2015,(5):139-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