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林楠
朝陽后街原本是我們縣城朝陽大街和振陽街之間的一條巷子。巷子兩邊是住宅,兩邊的住戶們就在自己家開個門或開個大窗戶,做個店面。小巷里人來人往,漸漸地,有人在路邊擺上了小攤,慢慢做起了生意,這小巷就成了條街。
朝陽后街非常熱鬧。擺攤的一個緊挨著一個,連汽車都沒法開進去。買玉米花花,你得坐在炸花花的老頭旁邊等著,看他慢慢搖著那密封的圓葫蘆型的高壓鍋,期待著“嘭”的一聲響。如果鞋底脫膠了,褲子的拉鏈壞了,來到這里的修理攤,你還得排隊,等師傅一針一線地給你弄體面,再急也沒有用。
在等待的過程中,你不妨先讓眼睛作一番旅行:你會看到路邊正在剝豆仁的大媽、削荸薺皮的賣菜老頭;烤燒餅的將一個面團揉成各種形狀;買水果的不管有沒有人光顧,隔幾分鐘就給水果攤上的各種水果灑點水。在自家門店做生意的大爺躺著門口的搖椅上,不知道睡著了沒有,他腳邊的貓已經(jīng)在打呼嚕了。前面還有修電動車的,邊干活邊聽音樂,甭管你怎么著急,到這就得耐心等!這里有人等著拔牙,等著理發(fā),等著鍋里的鹵菜……
有家小飯店名叫“老張排檔”,因為主廚是老張的老婆,因此我們也叫它“老奶奶大排檔”。老板娘才50多歲,一點也不老,衣著干凈,動作麻利,總是滿臉微笑地忙里忙外。在這里,必點的硬菜是蹄膀燒大白菜,我還常吃咸菜炒豬血、炒田螺、紅燒雜魚、熘肥腸、蠶豆仁韭菜雞蛋湯等,“蔬菜跟著季節(jié)走”。老張跑堂,客人到了,他就先上一盤五香鹽水花生。杯盤碗筷大多是客人自取,客人們對這里太熟悉了,來這里就像到了自己鄉(xiāng)下的老屋一樣。菜好了,也是客人自己端上桌。菜里的肉吃完了,端回廚房再加一份卜頁青菜,燒一大碗上來。人們下班了,到這里來打個牙祭,再心滿意足地回家。在這里吃的不是排檔,是實惠,是熱鬧,是家的感覺!
黃昏時分,小巷常常要喧鬧一陣,做小生意的要趕個晚市。當夜幕降臨時,小巷漸漸安靜下來,只有幾家小飯店的爐灶還有火苗在舔著鍋底,里面的燈火通明。上班族們從豪華的大街回到了這里,那些累了一天的蹬三輪送貨的師傅們也回到了這里,那些為生計奔波、為著理想拼搏的人也回到了這里。
朝陽后街與城市里重新修建的商圈不同,它有著自己的故事。如果說前大街是人們的場子、面子,那么后街就是前大街的里子。
在熱鬧的朝陽后街,人們過的是普通的日子,是實實在在、煙火氣十足的熱鬧生活。
(作者單位:江蘇省射陽中學207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