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海紅
散文是一種構思精巧、語言優(yōu)美、形式靈活的文學體裁。在閱讀散文的過程中,有不少同學認為散文晦澀難懂,理解起來有些困難。實際上,這是因為大家沒有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下面,筆者就以《故都的秋》為例,介紹閱讀散文的兩種方法,希望能幫助大家提高閱讀的效率。
一、結合背景,通讀全文
散文具有“形散神聚”的特點,“形散”既指題材廣泛、寫法多樣,又指結構自由、不拘一格;“神聚”既指中心集中,又指有貫穿全文的線索。在散文創(chuàng)作中,寫人寫事都只是表面現象,抒情才是其最終目的??梢哉f,情是“不散的神”,而人與事則是“散”的。正因如此,許多同學在閱讀散文的過程中才會覺得抓不住重點,不明白文章寫了什么內容。筆者建議大家結合文章的創(chuàng)作背景去通讀全文,仔細推敲,明確中心。
比如,從表面上看,郁達夫的《故都的秋》是以懷念故都的秋景為線索的,但深入分析,我們就會發(fā)現其中還暗含著另一條線索,即情感線索。作者對秋天的感受實質上是他對人生的感受,也就是“悲涼”。在閱讀散文之前,同學們可以通過網絡搜集資料,了解文章的創(chuàng)作背景。1926年6月,郁達夫的兒子子龍兒在北京病逝,此外,故都北平在19世紀末卷起的歷史風云中越來越顯得衰老頹敗,小家與大國,兩重感情的潮水浸過心靈的堤岸,留給郁達夫的全是悲傷的印記。郁達夫從1933年4月由上海遷居到杭州。1934年7月,他又從杭州經青島去北平(今北京)。《故都的秋》便創(chuàng)作于1934年8月17日。當時,郁達夫在北京僅僅待了四天的時間,卻對北平產生了深深的眷戀之情。當時的國家正處于風雨飄搖的時期,不再像往日一樣太平,郁達夫感受到了國事的危急,看著眼前的秋景,他的心里滿是悲涼。正是特定時代的社會風云在作者的心里投下了陰影,激發(fā)了他的創(chuàng)作欲望,他才寫下了這篇《故都的秋》。明確了這些信息,再去閱讀散文,同學們就不會覺得困難了。
二、分析結構,理清思路
作者在動筆之前往往會有一個大致的思路。散文的選材一般都比較豐富,乍一看似乎不著邊際,但實際上都是圍繞著一個中心來展開的。在閱讀散文的過程中,同學們要分析文章的結構,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仔細探求每一段、每一句的意思,最后再將各段、各句的意思整合起來。
《故都的秋》是一篇典型的寫景抒情散文,主體部分主要描寫了故都的秋景。文章的結構比較特殊,采用的是“橫式結構”,由“秋晨之景”“秋槐之景”“秋蟬之景”“秋雨之景”“秋果之景"32個方面層層展開,并緊扣“故都的秋”,寫出了“故都之秋”的“清、靜、悲涼”。首先來看“故都”一詞。在文中,郁達夫是以較為委婉的方式來表現“故都”的。如“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一椽破屋”“在破壁腰中,靜對著像喇叭似的牽?;ǎǔ瘶s)的藍朵”。如果不是“故都”,“皇城”怎會有“破屋”“破壁腰”,這分明暗示了歷史的變遷,正是這一“破”字使郁達夫感受到了“十分的秋意”?!罢f到牽牛花,我以為以藍色或白色為佳,紫黑色次之,淡紅色最佳。最好,還要在牽?;ǖ祝涕L著幾根疏疏落落的尖細且長的秋草,使作陪襯”,在這“破壁腰”,作者看到的是這“藍色”的牽?;ǎ词钩闪恕肮识肌?,“皇城”的氣派依然還在。再看“秋”?!霸绯科饋怼薄跋蛟鹤右蛔?,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寫的是“清”;“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寫的是“靜”;“故都”的人“早晨起來,泡一碗濃茶,向院子一坐”,寫的是人的“清、靜”。“故都的秋”的特點就在這看似“毫無深意”的“瑣言碎語”中體現出來了。理清了思路,同學們能更好地走進文本,體會作者對故都的秋的濃濃愛意。
總而言之,閱讀散文的方法有很多,除了以上方法之外,大家還可以抓住關鍵的詞句,體會作者的情感;聯系生活實際,豐富自己的閱讀體驗……其實,這些方法都是很有效的。同學們在平時的學習中要尋找適合自己的方法,多閱讀,多思考,長此以往,自然會感受到散文的藝術魅力。
(作者單位:江蘇省啟東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