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峰
摘要:網絡教學是一次非常嚴峻的考驗,是推動傳統(tǒng)教育改革的一次重大機遇。無論是傳統(tǒng)課堂,還是網絡授課,都是提升教學效果的有效手段。我們可以把線上線下集合起來,使線上教學成為為傳統(tǒng)課堂的有效補充手段,進而實現(xiàn)線上線下互補型教學模式。
關鍵詞:高中語文 線上線下互補 微課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0)-50-234
網絡授課難道就是把課程從教室搬到網絡直播間里嗎?“宅家學習”結束之后,普通學校的線上教學就消失了嗎?當然不是的。身為教師,要研究網絡的特點,研究軟件的功能,可以把線上教學時積累的網絡授課的優(yōu)點延續(xù)到傳統(tǒng)課堂中,利用網絡,豐富傳統(tǒng)課堂,使之成為傳統(tǒng)課堂的有效補充手段。
其實,在科技飛速發(fā)展的今天,學生本身就置身于網絡之中,與其限制他們利用手機、電腦刷微博、打游戲,不如讓他們利用網絡及時補充知識。以高中語文科為例,教師可以把相關鏈接、圖片、視頻、文稿或微課發(fā)到班級群中,讓學生根據需要去自學。
一、班級圈接力,素材共享化
眾所周知,高中語文學習重在積累。重視積累,才能有效地提高語文的學習質量,更好地形成語文素養(yǎng),提高感悟、審美能力,提高運用語文的能力。學生在學校的時候一般不被允許帶手機等電子產品,有一些老師上課提到卻沒時間擴展的內容學生不能及時去查閱,很可能就會不了了之。
高中語文課中必不可少的是作文題的訓練。作為“高考第一大題”,素材積累是非常重要的。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是教師布置話題任務,學生自行搜集積累到摘抄本上,學生間交流得比較少?;蛘呤墙處熡“l(fā)相關資料,學生屬于被動接受,有的學生甚至根本不看這些資料,效果參差不齊。
線下結合線上,我們可以把素材收集變得富有互動性和趣味性。教師在“班級圈”發(fā)表關于一個立意角度的作文素材收集話題,學生在話題下進行回復。這樣,所有同學都能看到別人收集到的素材,還可以通過“送小紅花”的方式評選出最佳素材。同學間不光可以互通有無,把別人收集的優(yōu)秀素材保存下來,還可以利用“評論”方式來給同學留言,討論素材是否恰當、合理?;粍咏邮軐W習為主動積累分享。如果每一個作文話題都這樣去做,最后整理、整合,“班級圈”就形成了一個大的作文的素材庫,可以為學生提供豐富的作文素材。
2.補充微課,量力選學
自孔子提出“因材施教”的概念,它就成為教學中一項重要的教學方法和教學原則。教師要在教學中根據不同學生的認知水平、學習能力以及自身素質選擇適合每個學生特點的學習方法來有針對性的教學。但事實上,只要數(shù)量超過兩人,就會有個體差異。40分鐘的課堂時間有限,學生的接受能力卻有差距。因此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中是很難真正實現(xiàn)因材施教的。
微課作為一種教學資源,可應用于課前自學、課堂助學、課后反饋等環(huán)節(jié);如將微課應用整合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課進行線上線下混合學習、知識接受與知識內化環(huán)節(jié)顛倒、微步調學習等;或可將微課作為傳統(tǒng)課堂教學的一種補充①。網絡授課之下,教師制作微課發(fā)到班級群內,學生可以利用這種形式根據自己的水平靈活選擇要補充的內容,實現(xiàn)因材施“學”、量力選學。微課是圍繞學科知識點、例題習題、疑難問題、實驗操作等進行的教學過程及相關資源的有機結合體②。教師可以利用微課將課堂內容進行深化,針對不同基礎的學生提供不同難度的疑難問題和知識點的講解。把微課分為基礎知識補充和難題補充兩個方面,為學生提供碎片化、移動化的學習新體驗。
三、線上線下互補型課堂構想
線上線下互補型課堂可以貫徹“集體學習+自主學習”相結合的方法。其中“集體學習”指的是40分鐘的課程教學,“自主學習”=預習+微課+互動分享+作業(yè)。居家學習最讓人擔心的就是學習的自主性。不要忽視的是,要使學生能自主地進行學習探索,必須是“教師的引領+參與性學習過程”兩者并行來實現(xiàn)的。教師要強化對學生自學的引導,要提供導學案、學習材料和針對性的作業(yè),并為學生提供有效的學習方法。之后引領學生參與預習、微課、互動分享、作業(yè)的過程之中。網絡是學生熟悉的環(huán)境,在這里更自由、民主、和諧、寬松。有利于學生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創(chuàng)造性才能,有可能真正實現(xiàn)“以生為本”的教育目標。
當然,微課制作也好,互動分享也好,都需要教師付出大量的心血。我們清楚地知道網線那一頭聯(lián)通著千千萬萬個家庭,高考是這千千萬萬個家庭的希望。我們要對教育事業(yè)負責,對教學工作負責,對學生家長負責。我們一線教師一定要眼光放遠一些,步子邁大一些,全身心地投入到這場教育形式的變革之中。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 中國教育信息化成就[M]. 中國大地出版社, 2001.
[2]孫杰遠、溫雪. 微課的原理與技術[M].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