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諧謔曲原意為“戲謔”,“玩笑”。這一體裁最早產生于十七世紀的意大利,他被首先應用于世俗聲樂作品,后來被廣泛運用于器樂曲中。肖邦對諧謔曲體裁的貢獻是巨大的,他把諧謔曲發(fā)展到前所未有的規(guī)模,他獨立體裁的諧謔曲具有宏大的構思、史詩般的氣勢。
關鍵詞:肖邦;諧謔曲
一、肖邦簡介
“波蘭給了他騎士式的心胸和年深日久的痛苦;法國給了他瀟灑出塵、溫柔蘊籍的風度;德國給了他幻想的深度,但是大自然給了他天才和一顆高尚的心……那時他已不是波蘭人也不是法國人也不是德國人,他的出身比這一切要高貴得多,他是從莫扎特、拉菲爾、歌德的國土中來的,他的真正的家鄉(xiāng)是詩的家鄉(xiāng)。”這是海涅曾經評價肖邦的話語,非常精簡的概括了肖邦的藝術風格特征。肖邦是西方古典音樂史上,少有的將自己全部的才華情感與思想都獻給鋼琴藝術的音樂家。他以卓越的才華,增添了許多至今仍放射出奪目光彩的藝術珍品,被世人譽為“鋼琴詩人”。
肖邦的鋼琴曲具有極高的難度,但是他彈奏的十分平靜流暢、靈巧細膩,聽眾察覺不出他們真正的宏偉,但演奏者卻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精致的細節(jié),流水般的圓潤的聲音和珍珠般快速經過音是他演奏所獨具的特色。肖邦是音樂史上最偉大的旋律作家之一,他的旋律使鋼琴旋律聲樂化,讓鋼琴發(fā)出屬于自己的歌唱性聲音。有時曲調配以簡單的和弦,卻加入和弦外音進行裝飾變化,使之更為厚實。有時將半音技法做進一步發(fā)展使之成為華彩樂句。有時伴奏是微妙變化的舞蹈節(jié)奏,但不改變音型。有時伴奏中帶著泛音,使鋼琴聲音更加豐滿。肖邦的旋律具有華彩性、裝飾性和變奏和特點。他對旋律的裝飾手法在莫扎特的基礎上又進了一大步,他以不同的裝飾來改變旋律,自由運用變化音、半音階來發(fā)展旋律,既豐富了旋律又發(fā)展了彈奏技巧。他使裝飾音與旋律音糅合成一個有機的整體,用裝飾變奏來豐富旋律表現(xiàn)力,這些都形成了肖邦旋律的特殊韻味。
肖邦的音樂與民間音樂有著不可分割的聯(lián)系。他的作品多借鑒了民間舞曲或歌曲的因素,比如瑪祖卡、波蘭舞曲、圓舞曲以及部分練習曲,里面都包含了波蘭法國等地的舞蹈民族特點;而對于民族歌曲的借鑒大多體現(xiàn)在慢速音樂中。
二、諧謔曲簡介
諧謔曲最早產生于17世紀的聲樂作品中,巴赫時期,諧謔曲和小步舞曲還沒有明顯的區(qū)別。直到海頓后期的作品,諧謔曲才有明顯區(qū)別于小步舞曲的輕快、活潑的性格。之后在貝多芬的筆下,諧謔曲具有復雜思想內容、戲劇性的發(fā)展脈絡、強烈的情緒對比,具有歌唱性和幻想性。肖邦將諧謔曲發(fā)展到了前所未有的規(guī)模。肖邦的諧謔曲是熱情與幻想的產物,音樂形象對比鮮明、結構龐大的鋼琴獨奏。他把這種從屬于其他體裁的形式發(fā)展成獨立的樂曲形式。此時諧謔曲與以往的諧謔曲產生了巨大的區(qū)別,不再限于嬉戲、玩鬧而是隱含了深刻而復雜的思想內容。李斯特認為,這套諧謔曲表達的是:“激烈的憤怒與絕望的情緒,時而會有辛辣的譏諷、頑固的自尊?!?/p>
三、肖邦第三諧謔曲
(一)創(chuàng)作背景
1832年至1845年這13年是肖邦創(chuàng)作力最旺盛并達到高度成熟的時刻,深刻豐富的民族內涵,富于獨創(chuàng)性的藝術形式和嫻熟的音樂風格,使他的藝術在這個時期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四首諧謔曲也在這個時間段完成。1839年,肖邦舊病復發(fā)遭到當?shù)鼐用竦呐艛D,只能住在破敗的修道院里。身在異鄉(xiāng)的孤寂、身體上的病痛、對尋找靈魂家園的渴求,使第三諧謔曲作品39號就此應運而生。此時諧謔曲已作為獨立的單樂章而存在,經過他的努力這一體裁的思想性比貝多芬時期更加深刻、復雜多變,對比也更強烈。
(二)作品分析
第三諧謔曲為混合曲式,混合曲式的產生是19世紀以來標題音樂蓬勃發(fā)展和器樂作品追求個性化、戲劇化的結果,肖邦所創(chuàng)作的四首諧謔曲中,有三首都是采用了混合曲式的結構原則,從結構規(guī)模上來說比貝多芬后期作品更加龐大。這首作品引子是反常規(guī)的,它具有動力性、自由性的節(jié)奏,富有矛盾性、沖突性的和聲。整小節(jié)打破節(jié)奏感的四連音與導音顯示了作者心中的不安,短時間內對比明顯的強弱變化,表現(xiàn)了作曲家的彷徨混亂。主和弦的空缺,動機都在參雜有大量的外音的附屬和弦上進行,使得調性變得模糊與游離。這首作品不同于古典奏鳴曲式的規(guī)范,肖邦在再現(xiàn)部里運用了呈示部的典型調性,而呈示部里運用的卻是再現(xiàn)部的典型調性。在本曲的中部,寬廣悠長的呼喚動機,很好的體現(xiàn)了肖邦諧謔曲飽含深度的思想內涵。浪漫主義以來,曲式原則的限制被打破,自由表現(xiàn)情感成為作曲家最想要做到的事情。第三諧謔曲作為這一時期的典范作品,貼切地反映了內心情感表達在作曲家心中的分量。
(三)作品意義
這首作品既具有強烈的悲劇色彩又高貴華麗充滿幻想,如果貝多芬筆下的英雄是完美、神圣不可輕犯的形象,那么作為波蘭民族樂派的代表肖邦則是以諧謔的手法刻畫了一個更為生動更易親近的形象。“我們的論證已經清楚地表明,在悲痛、悲劇、喜劇——不僅是在戲臺上,而且使整個悲劇性的人生意義上的——以及其他無數(shù)場合中,痛苦都與快樂混合在一起?!眳^(qū)別于純粹幽默諷刺的喜劇與嚴肅高尚的悲劇,肖邦的諧謔曲是令人親近的悲劇又是令人崇敬的喜劇。這首諧謔曲在音樂體裁上做出了大膽的革新,是肖邦留給我們的瑰寶,使后世受益匪淺。
參考文獻:
[1]周薇著.西方鋼琴藝術史.[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3
[2](英)約爾登(Jordan,r.)冷杉,孫強譯.肖邦.[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7.08.
作者簡介:胡紫琪(1994-),性別:女,籍貫:湖南常德,職稱: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藝術碩士。
(湖南師范大學 長沙 41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