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福永
德良,姓氏文刀劉,陜西華州人氏,乃名其祖父所命,降生至今未曾更改,另無其他字號。上天總會天設(shè)地造,古人亦成美好之事,德良,寓意一直順應(yīng)自然、社會和人類客觀需要去做事,從不違背自然規(guī)律的發(fā)展,去提升自己。這真是人如其名,名副其實。德良魁偉英武,星目傳神,好個才貌佳郎,經(jīng)常西裝革履,既顯得文質(zhì)彬彬,又不失英俊瀟灑,頗有文德武功的儒將風范。
童年的德良,深深地烙下了“文革”的印記,這個印記是“觀風雨,辨方向,不信天命干革命”。自薦當“娃頭”,和小伙伴們一起扮英雄抓壞蛋,把隱藏和破壞“革命”的壞蛋分子抓出來批斗。少年的時代,“文革”的余脈尚未退盡,全國正處在“抓綱治國”的時期,在背誦紅寶書中啟蒙求學時代,美其名曰“開門辦學”,在“農(nóng)業(yè)學大寨”中荒費了不少學業(yè),卻在看演樣板戲和書寫墻報中碰觸筆墨紙硯琴棋書畫,倒也算是沒有虛度光陰。
1979年全國科學技術(shù)大會的召開,一夜之間,從南國椰島到北國風光、從東南沿海到西部高原,學習的氛圍好像春風拂過,又綠大江南北長城內(nèi)外。春雨貴如油啊,一場及時的春雨,澆灌著德良渴望知識的田地。李四光的地質(zhì)之光,陳景潤的歌德巴赫猜想等新玩意讓他欣喜若狂,熟諳“攻城不怕艱,攻書莫畏難,科學有險阻,苦戰(zhàn)能過關(guān)”之后。冬不怕嚴害,夏不怕酷暑,春在阡陌間背書,秋在柿葉下吟誦,經(jīng)過努力,順利考入百年高中名?!P(guān)東學府,成為全縣學子中的優(yōu)秀者和幸運者。雖然生活條件艱苦,但絲毫沒有改變向科學進軍的信念。如今談起當年背饃上學、睡地板大通鋪的事情,仍然唏噓不已,“冬天饃凍得都掰不開吃,就放在棉襖里讓體溫暖開;水筆墨水凍住了,就使勁搓手,搓熱了暖一暖;手腳上都是凍瘡,稍一暖和就癢癢……看現(xiàn)在的愣慫娃娃生活在幸福窩里,有些學生還嫌棄食堂的飯不好吃,這是真正的生在福中不知福??!”后來幾經(jīng)拼搏,考上當時錄取率僅為百分之五的高等學府,跨過了黑七月,成為了時代的幸運兒。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 畢業(yè)的大學生就像金子,德良通過大學學生會領(lǐng)袖崗位的歷練,畢業(yè)時可謂是香餑餑,當時的母校欲讓他留校,西安某新聞單位也想留他,華州地方政府更是希望他建設(shè)家鄉(xiāng)。這些地方都處在八百里秦川上,那可是陜西的白菜心心,其他人為進這個白菜心心的地方擠破了頭。這個白菜心心不要說是放在陜西,就是放在全國、那也是沃野千里的寶地,連古代皇上都愿意在此定都,愿意此地長治久安??墒?,受那個火紅年代的影響,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到邊疆去,到人民中去。德良是一顆紅心向陽開、向黨開,去支援邊疆,選擇了新疆的阿拉溝。好多人想不明白,可是德良想得很明白,他將論文不僅要書寫在期刊上,更要書寫在天山南北華夏大地。
阿拉溝,地處天山山脈的中段,曾經(jīng)是一個不為人知的地方,也是地圖上找不到標注的彈丸之地,更是我國大三線的重要軍工生產(chǎn)之地。德良踏上神秘的阿拉溝,便被這里軍企工人“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的奉獻精神所感動,渾身都是干勁,遍地都是施展才能的舞臺。像德良這些出生在六十年代的人,都想把所有的干勁用在工作中。來自五湖四海的軍企工人淳樸厚道可敬,子弟頑皮清心可愛。他在“百年大計,教育為本”的子弟學校,一枝粉筆兩袖清風三尺講臺,探索著課改的新方法,傳授著五講四美三熱愛,想法設(shè)法讓學子們在“比學趕幫超”的氛圍中勤學上進,并助無數(shù)軍工子弟成人成才。寒暑已往,七個春秋。雖然地處偏遠,文化生活略顯單調(diào),但也少有喧囂叨擾,畢業(yè)時所帶的兩箱子圖書成了他茶余飯后的精神食糧?!坝虚e勤讀書,無事多睡覺”,博覽群書,厚積薄發(fā),在貧瘠的環(huán)境中汲取營養(yǎng),茁壯成長。他把眼之所到心之所觸碼成一摞摞的方塊漢字,凝結(jié)成汩汩清泉潺潺小溪,叮咚在廠區(qū)的大街小巷千家萬戶,這些文字有時還變成鉛字碼在全國的報刊上。
改革的潮起潮落,軍轉(zhuǎn)民的更迭,百年不遇的泥石流,阿拉溝的時代繁華謝幕了。于是德良從企業(yè)辦學的“土八路”跳槽到烏魯木齊市教育的“正規(guī)軍”,這一跳就是一個嶄新的舞臺,也是一個嶄新的開始,他篤行業(yè)精于勤,行成于思,責在人先,利在眾后,穩(wěn)扎穩(wěn)打,從普通教師成長為學校掌門人。無論是服務(wù)于民航子女的市屬學校,還是接手管理鐵路移交地方的企業(yè)學校,抑或是掌帥烏魯木齊市的文聯(lián)主席一職,三十年的工作生涯,他始終堅信:路雖遠,行則必至;事雖難,做則必成。
德良勤到什么程度,你瞧,他總是第一個每天到單位的人,先去看看瞧瞧每個地角旮旯,看看有什么隱患沒有,有了,立即整改,沒有了,放心地去跑步鍛煉;他也是每天最后一個離開單位的人,看著人去樓靜,一切安謐,他才放心地離開。也許,有人會說,這是做樣子,但一兩天這樣做做樣子,你我都可以,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如此,那就全做成了里子,不僅是毅力的表現(xiàn),更多的是親為和勤政,更是一種管理的理念。理念有引領(lǐng)的作用,故曰:“一個好領(lǐng)導就是一個好單位!”好人當不了領(lǐng)導,壞人當不好領(lǐng)導,像曹雪芹筆下的紅樓人物,不存在好壞之分,才是真實。德良也是真實的,好人沒當成,壞人也沒有當成,“我有點陜西人的愣勁,長一副黑臉,辦事像包公一樣不講情面!”對于紛紛擾擾的事,他有親自調(diào)查的精神,他不愿坐在辦公室聽人說子丑寅卯,甚至是說三道四,他愿意到群眾中去聽家長里短,特別是肺腑之言,“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嘛。通過調(diào)查,他調(diào)侃的實干者、忽悠者、墻頭草、犟牛者、沉默者……個個經(jīng)典,人人詩化,被調(diào)侃者和沒被調(diào)侃者一致豎起了大拇指。有人說:“德良看透不說透,而是在提醒,這是對同志的愛護!”有人說:“德良的等距交往,有時好,有時也不好!”有人說:“劉德良當領(lǐng)導,我感覺在春天里生活!”……但德良依舊因勢象形、順勢造象,志、力、物齊聚,才、能、技共發(fā),總想把事情做得精良。頗有庖丁的解牛之術(shù),“唉,得把一個想干事,會干事,能干事的人往前推,他不想干,生拉硬拽,于人于己,毫無益處!”他感言。的確,信儒者,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信釋者,此處安心是故鄉(xiāng);信道者,逍遙游,順其自然。也許在此,他是三道同源成為一體,講究天時地利人和了。
人人都說:“德良是一個教育界的文化人,文化界中的教育人!”這話一點不假。文化乃積累而來,不是說有就有的。德良的積淀在哪里呢?原來華州之地,背靠華山,前臨渭水,山水自然間,吃穿住行樂中皆是積淀。舉一華陰老腔(秦腔的一個分支)為例,吹拉彈敲,扯開嗓子吼起來,這一吼,精神的不得了,真正的精神得不得了。聽了華陰老腔后渾身都是勁,也許只有這厚重的黃土地才能承載起這千年的大秦之聲。從小在秦聲秦韻中長大的華州人,受此熏陶,黃發(fā)垂髫,皆歌秦聲,名臣名相名人名將,一個一個出口成章、出聲成韻,這都不需要去專門學習,不需要專門去熏陶。大隊的高音喇叭里,從早到晚,好戲連連;或者大家端上一大黑碗油潑面,圪蹴在巷口吃完,現(xiàn)場直播起生旦凈丑;更別說廟會節(jié)慶的大戲……天長日久耳熟能詳。就是現(xiàn)在,一有閑余,德良依然聽的是秦音,哼的是秦韻,唱的也是秦腔,這那兒是哼唱秦腔,分明哼唱的是精神。林黛玉一次聽戲說這戲文里也有人生,人生何嘗不是一臺戲!在戲和人生二者之間,正好形成了一種文化,這文化中包羅萬千,王侯將相、仁義禮智、諸子百家、喜怒哀樂……也許用五千年的文明傳承才能解釋的清楚,這就是我們文化自信的根源。而德良恰巧從這種文化根源中脫胎而來,精通了大道至行。古人評價人“一等人忠臣孝子,兩件事讀書耕田”。德良是不是一等人,我不敢妄加評論,但德良作為一個知識分子,忠孝二字亦是盡心盡力。
德良忠于國家,無論是在教育界工作,還是在市上執(zhí)掌文聯(lián)主席一職,主持的每一件大事,耕種的每一塊田地,根正苗紅葉兒肥,枝繁葉茂果兒碩。但林子大了什么樣的鳥兒都有,總有幾個想借杏壇之臺做一些食夜黍長肥之事的人,玷污了“傳道、授業(yè)、解惑”的清白之地。對此德良不能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不能打個哈哈就過了,得刮骨療毒,一劑藥引子:“能做好本質(zhì)工作的人,哪有精力去干那些叫人唾棄的事呢,這樣的人明顯是沒有敬業(yè)精神,明顯是腳踩兩只船,明顯是社會的蛀蟲,那有師道可言!”民諺曰:“吃上妖魔的飯,跟著妖魔轉(zhuǎn)!”吃妖魔之飯,尚思為妖魔服務(wù),呵呵,吃黨之飯,食國之糧,豈能肥己瘦國?在德良外科手術(shù)刀的治理下,這一頑疾藥到病除,風氣煥然一新!百善孝為先,但自古以來忠孝兩難全,加之與父母分居兩地,相隔千里,但德良還是擠時間,盡孝敬老人之事。有一次將母親從華州接到西域,陪其觀園覽勝,朋友圈曬出的照片,母慈子孝孫兒賢,羨煞人也;有時利用春節(jié)假期,陪家人異地過年,其樂融融,孝道在行更在心,有孝心亦是盡心。盡心孝親,盡心詩書。
詩書是文人的必備,酒乃文人的標配,煮酒下詩書,是樂也。李白斗酒詩百篇,曹操對酒當歌,蘇軾把酒問青天……古今圣賢惟有飲者留其名,飲的是酒,留下的是詩。劉德良作為一個文人,喜歡酒,雖不及李白,左手提酒,右手題詩;趕不上曹操,釃酒臨江,橫槊賦詩;比不得蘇軾,抱琵琶,高喝大江東去……但古今的酒都是酒,人人都喝的是酒,德良品的是酒味,蘭亭酒會、滕王宴席,人生境界相同?。⒌铝己壬蟽芍牙暇?,正好血脈流暢,來了興頭,吼上兩句秦腔,宮商角徵羽,五音俱全,嗓音洪亮,真叫個心情舒暢,受活的不能再受活。咂上兩口小酒,眼睛瞇成了一條線,似自言自語:“在酒場喝酒,觥籌交錯,恭敬恭喜,是應(yīng)酬;三五好友喝酒,高山流水,管鮑之交,是真誠;一人獨飲,兩碟小菜,三杯下肚,是自然!”的確,大家一起喝酒,借著酒熱,德良把不能直言的話說成了酒話,酒話“假作真時真亦假,真作假時假亦真”,頗含玄機;志同道合者一起品酒,推杯換盞,酒酣胸膽,“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全是雅趣;一人斟酌,人間煩心事,此酒是良藥,可以消千愁,“花間一壺酒,對影成三人”,幾許高潔。
《莊子·德充符》里說“鑒明則塵垢不止,止則不明也”,如今,在文聯(lián)大院,德良作為一個鑒明者,而塵垢不止也,近朱者赤,學習的攝影技術(shù)越來越好,身邊的人物、腳下的花草、天上的飛禽、遠處的雪山、無垠的戈壁……在他的鏡頭下,成了一道靚麗的風景,成了宣傳烏魯木齊、介紹新疆的一個窗口,讓人對“騎馬上班”的地方有了一個新的了解,這不正是“堅持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yōu)秀的作品鼓舞人”的體現(xiàn)嗎?我們天天高喊那個主義,這個思想,能把它運用到實際工作中,才是真主義真思想,才是學以致用。陸游說位卑未敢忘憂國,蘇軾說一蓑煙雨任平生,文天祥說留取丹心照汗青……德良秉持“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根植于民”的思想,不去違背規(guī)律做殺雞取卵急功近利之事,才是無為之人。故老子曰:“故德有所長,而形有所忘?!贝藭r看來,德良儒將的風范有點升華了,飄飄乎,有道風仙骨之模樣了!
責任編輯 惠靖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