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欽輝
摘 要:作文素材得到充分挖掘與運用,對于高中語文的教學意義重大。因此,高中教師要勤于思考,在總結經(jīng)驗的基礎上利用多種教學方式提升學生的作文寫作能力。高中生作文寫作能力的提升是一個積累的過程,本文圍繞該問題加以闡述。
關鍵詞:作文教學;高中語文;教學素材;賞析課文
引言:作文素材的挖掘與運用需以高中生的學習規(guī)律為原則,其中重要的一點是要轉(zhuǎn)變學生的學習觀念。本文結合人教版課文,指出仿寫和借用兩種方式對于提升高中生的作文能力十分關鍵。而課本內(nèi)的工作應是教師關注的重點,要做到迅速積累教學素材,達到“現(xiàn)拿現(xiàn)用”的教學效果。
一、引導并鼓勵學生仿寫課本
教師正確引導學生仿寫高中課本是對作文素材最好的挖掘。現(xiàn)階段,課本仿寫實際上并沒有得到太大重視,主要是因為很多學生認為仿寫課文比較機械,缺乏自主性,比較適合小學生,因而排斥這種作文寫作方式。另外,高中教師教學壓力較大,過度重視高考成績,因而對作文寫作技巧等方面更為關注,而對作文仿寫并不太重視。
例如,人教版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中就描述了這樣一段話:“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雖然是滿月,天上卻有一層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為這恰是到了好處——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別有風味的。”這段文字極為優(yōu)美,飽含作者的深情,顯示出朱自清先生對荷塘月色的喜愛之情[1]。而在課堂授課環(huán)節(jié)的設置中,教師應引導、鼓勵學生對這段文字加以仿寫,內(nèi)容、角度等可以給學生充分的自由,給予學生更廣闊的想象空間,培養(yǎng)學生對美好事物的向往之心。有些學生或許不太愿意接受這種方式,或者自身能力有所欠缺,這時單對單的溝通就顯得十分必要,教師要耐心向其講解,讓這類學生意識到仿寫對于提升作文能力的重要性。而課后教師也可以布置作文作業(yè),要求學生對荷塘月色的經(jīng)典語句加以仿寫,要求學生對在后續(xù)的作文寫作中,充分融入自己對大自然的向往之情,教師可將優(yōu)秀的仿寫作文作為案例在課堂進行當場講解,通過實例的方式讓高中生了解到這些仿寫作文的優(yōu)缺點,從而起到應有的教學作用。
引導并鼓勵學生仿寫作文意義非凡,這對教師的教學要求也非常之高,做好仿寫作文安排工作是教師的首要工作,需要教師做好預習準備,摘選優(yōu)秀課文中的精彩章節(jié)及個別句子,然后對學生加以引導,鼓勵學生在理解原文的基礎上進行仿寫,著重提升學生的仿寫意識和仿寫能力,經(jīng)過長時間的訓練,學生自己都會積累不少優(yōu)秀的作文素材,在日積月累的磨練下,其寫作質(zhì)量必有提升。
二、引導并鼓勵學生賞析課文
鼓勵學生賞析課本對于作文素材的選取同樣重要,高中語文教學應當高度重視賞析課本整個教學環(huán)節(jié)。高中生在老師的指導下或自主進行賞析課文可以提升自己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尤其是在理解句子、段落的基本結構上,進一步融入自身的情感和思想,只有充分發(fā)揮想象力,創(chuàng)造生動的情境,才能有助于高中生真正掌握課文內(nèi)涵。
例如,人教版的《記念劉和珍君》就是文學家魯迅收錄在《華蓋集續(xù)編》的一篇著名散文。劉和珍是北京學生運動的領袖之一,1926年在“三·一八慘案”中不幸遇害,年僅22歲。魯迅在參加劉和珍的追悼會之后,親筆寫下《記念劉和珍君》。這篇文章在魯迅散文中是一篇抒情性的代表文章,該文針對現(xiàn)實的批判和贊頌極為深刻,戰(zhàn)斗性中又融入了作者自身的飽滿情感,在抒情方面非常具有張力。文章藏匿鋒芒,魯迅先生的思緒在曲折的邏輯中出奇制勝地一步步推演,成就了這篇不朽之作[2]。特別是文中的一句“活者在淡紅的血色中,會依稀看見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將更奮然而前行。嗚呼,我說不出話,但以此記念劉和珍君!”令人動容。該文章在教學組織上應圍繞課文內(nèi)容的具體前景而展開,引導并鼓勵學生賞析課文,從主人公的角度去體會魯迅先生創(chuàng)作的深刻情境,通過閱讀課文來體會作者所傳遞的情感。通過老師指導進行賞析,學生對劉和珍是應該鼓勵學生賞析課文,主人公的角度去感受作者營造的具體情境,掌握作者要表達的情感,通過賞析,學生們會對劉和珍這位英雄肅然起敬,對其遭遇感到悲憤,對那個時代學生的責任感和勇敢精神敬佩不已。因而在之后的作文教學中,當涉及到《記念劉和珍君》這種題材的文章中,學生們都會在作文寫作中聯(lián)想到劉和珍的英雄事跡,其應用角度、頻率等自然較高。
鼓勵學生賞析作文對于作文教學非常重要。學生在課后的作文寫作中,可以很好地做到“觸景生情”,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學生所寫的作文更具“血肉感”,因而作文的水平和質(zhì)量都會極大地提升,作文變得更有內(nèi)涵且不再空洞。
三、引導并鼓勵學生借用課本
引導并鼓勵學生借用課,最重要的就是要讓學生學會利用文中的名言和故事,借用經(jīng)典的課文寫法。本就是讓學生在寫作過程中要積極使用課文名言和故事,借用一些較典型的課文寫法。高中學生一旦學會借用課本,對于今后作文過程中融入一些創(chuàng)新性思想極為有益。例如,人教版的馬丁·路德·金《我有一個夢想》,該文感情激昂,文字優(yōu)美,邏輯清晰,富有感召力[3]。這篇文章寫作視角緊緊圍繞著心懷夢想的重要性,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完全可以引導、鼓勵學生在作文寫作中應用該文的一些素材,特別是在闡述心懷夢想并為之奮斗的重要性,學生將自己想寫的內(nèi)容融入到情境之中,則這種代入感十分強烈。當然,借用課本只是一種形式,其他借用課本的寫作手法或引用課本典故,只要利于學生的寫作,都符合借用課本的原則。
四、總結
綜上所述,本文指出,作文素材的挖掘與運用需以現(xiàn)有課本內(nèi)的資源為主,并通過各種教學手段來提升課本資源利用水平。教師在作文教學過程中需不斷摸索、總結經(jīng)驗,結合豐富的授課形式,充分利用好課本內(nèi)容,引導并鼓勵學生完成仿寫、賞析工作。只有做好這些工作,高中生的作文寫作水平才會真正有所提升。
參考文獻
[1]張洪坤.高中語文作文寫作探析[J].作文成功之路(上),2015,38(10):39-39.
[2]佚名.如何深度挖掘高中語文教材中的作文素材[J].語文天地,2018,13(16):53-54.
[3]陳惠玲.淺談高中語文作文素材的積累[J].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新干線,2016,32(34):1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