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波
閱讀教學作為英語教學中的重中之重,對學生英語能力的提升起到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以下將結(jié)合教學實例,從三個方面探討如何有效實施高中英語閱讀教學,提升學生的英語綜合水平。
一、課前引導學生預習課文。鼓勵自主學習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當引導學生在課前就對即將要學習的課文進行預習,這是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重要途徑。在學生預習前,教師應該為其分配明確的預習任務,讓學生根據(jù)任務安排自己的預習計劃,這樣不僅可以使學生目標明晰,而且還大大節(jié)省了預習時間,提高了預習效率。
人教版高中英語必修三Unit 2 Healthy eating中的Reading部分講了一個很有趣的故事,符合生活實際,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課文難度不高,生詞難句較少,比較適合學生自主學習,所以課前教師可以將學生的預習任務設計為以下三個方面:
1.自主預習課后生詞,達到不翻看生詞表也能熟知的程度,時長約15分鐘。
2.自主瀏覽課文,了解大致內(nèi)容,并標注出看不懂的部分,時長約10分鐘。
3.自主思考以下幾個問題:
①What a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staurants ofWang Peng and Yong Hui?
②What are the advantages ofWang Peng restaurant'sadvertising language?
③HOW do you think to balancethediet?
二、課中創(chuàng)設情境。提升教學效率
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時,要善于利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shù)手段,將學生難以理解的知識或是學生不夠感興趣的內(nèi)容以生動直觀的情境呈現(xiàn)出來,這樣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且還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nèi)傳授給學生豐富的知識,進而有效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在課堂導入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抓住學生對美食的喜好,制作一段美食短視頻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首先為學生播放一段有關(guān)烤羊肉串、牛排、冰淇淋的美食視頻,這里出現(xiàn)的美食也是文中王鵬餐館的主打菜。學生的眼光立即被視頻中的美食所吸引。接著,再為學生播放一段有關(guān)沙拉、水果、檸檬水、酸奶、麥片的美食視頻,這里出現(xiàn)的美食是文中雍慧餐廳的主打菜。然后提問學生:“What’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food videos?"學生由于有一定的預習基礎(chǔ),所以立馬回答:“The foodinthefirst video is delicious but not healthy enough,The food inthe second video is almost a11 low-fat and low calorie,”這樣一來,學生很快就明白了文章的主旨,跟隨著教師的引導,自然而然就步入正題學習。
三、課后組織趣味讀后活動。培養(yǎng)實踐能力
新課程改革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而自主、合作和探究都離不開實踐。所以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適當?shù)貫閷W生組織一些趣味性的讀后活動,讓學生對所學的知識進行運用,并且還要鼓勵學生積極與同伴們相互合作探究,這樣可以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實踐創(chuàng)新能力,讓他們不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在教學完閱讀部分后,教師可以組織一場趣味性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完成,如下:
If you have the opporttmity to run a small shopabout food,it call be a restaurant,snack stand,milk teashop,cake shop,etc,How would you design to attract CUS-tomers?
于是學生紛紛開動腦筋策劃自己的開店計劃,并與同伴相互合作,尋找開店“合伙人”,大家一起盡情暢談如何吸引顧客的光臨。教師可以建議學生四人一小組,組員A負責設計店鋪的名字,組員B負責設計小店的廣告語,組員c負責策劃菜單,組員D負責組織新店開張優(yōu)惠活動,比如“買一送一”、“第二份半價”、“送電影票”、“送優(yōu)惠券”等等。這樣一來,在活動中學生不僅感受到了文中主人公開店的不易,而且也可以把自己從書本中所學的知識應用于實踐中,比如如何平衡瘦身飲食與可口飲食之間的關(guān)系、如何利用廣告語的設計吸引顧客光臨、創(chuàng)業(yè)中如何與“同行”合作實現(xiàn)共贏等等,讓學生從中感受到學習生活的多姿多彩。
總之,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應當努力適應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及時更新教學理念,結(jié)合學生的認知特點,設計出有效的教學策略。
(作者單位:吉林省延邊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