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翠翠
此“煉字”并非彼“練字”,它是一種語言修辭手法,即根據(jù)內(nèi)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選最貼切、最富有表現(xiàn)力的字詞來表情達意。其目的在于以最恰當(dāng)?shù)淖衷~,貼切生動地表現(xiàn)人或事物。
杜甫有詩云:“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北磉_了詩圣刻苦煉字的非凡精神。我們在語言交流與文學(xué)寫作中,應(yīng)當(dāng)學(xué)習(xí)這種精神。如果煉字成功,一字出則境界頓生;如果煉字失敗,一字生則全篇失色。請看下面幾個“煉字”小故事:
王安石煉字
一年初春時節(jié),北宋詩人王安石從揚州到了瓜洲渡口,打算坐船橫渡長江,到對岸的京口(今江蘇省鎮(zhèn)江市)上岸,然后連夜趕路回鐘山老家。
漸近黃昏,馬上可以上岸趕路了,詩人歸心似箭,不禁往遠處眺望,只見峰巒重疊,伸展到遠方,最后被云霧所遮蓋,看不到夕陽外的鐘山。船一靠岸,王安石第一個跳上岸,忽然一陣春風(fēng)吹來,夾帶著一陣令人心醉的花香,遠處也升起了一輪明月,王安石詩興大發(fā):
京口瓜洲一水間,
鐘山只隔數(shù)重山。
春風(fēng)又到江南岸,
明月何時照我還?
他反復(fù)吟誦著、思考著,總覺得第三句中的“到”字太平庸,也不夠貼切,后來改為“過”字,然后又改為“滿”字,改了又改,總是找不到一個妥帖的字眼。
忽然,王安石想到在船上望見的綠色山水,何不用一個“綠”字呢?頓時豁然開朗,立即把這首詩抄錄在自己的稿本上。
與其它字相比,“綠”字把春風(fēng)吹來,大自然發(fā)生的可喜變化描繪得更為貼切,使全詩增色不少,這個“綠”字就成為后人說的詩眼。
“紅杏尚書”拜見“張三影”
北宋文學(xué)家宋祁寫過一首傳唱一時的《玉樓春》,詞中有“紅杏枝頭春意鬧”一句?!棒[”字,運用通感手法,打通了視覺和聽覺界限,新鮮活潑,為人喜愛,當(dāng)時就有人稱宋祁為“紅杏尚書”。同時代的潮州詞人張先,寫過一首《天仙子》,詞中有“云破月來花弄影”一句,也是傳誦極廣的名句。
有一天,任工部尚書的宋祁去拜訪任都官郎中的張先,命人通報說:“尚書欲見‘云破月來花弄影’郎中?!睆埾嚷犝f后,急忙跑到大門口去迎接客人,問對方說:“您莫非就是大名鼎鼎的‘紅杏枝頭春意鬧’尚書?”宋祁也打趣地說:“我正是那個‘鬧’尚書!”兩人相視而笑,一見如故,談得很投機。
宋祁對張先說:“現(xiàn)在,京城里的人都稱呼您為‘張三中’,不知是何緣故?”
張先說:“我的《行香子》詞中有‘心中事、眼中淚、意中人’幾句,大概即據(jù)此而來吧。不過,我對這個稱呼并不滿意?!?/p>
宋祁問:“不知為何?”
張先說:“還不如稱我為‘張三影’更為貼切?!?/p>
宋祁大惑不解:“哪‘三影’?”
張先扳著指頭說:“‘云破月來花弄影’‘嬌柔懶起,簾壓卷花影’‘柳徑無人,墮風(fēng)絮無影’,這些都是我平生的得意之句,其中都有一個‘影’字。所以說,稱我為‘張三中’還不如稱為‘張三影’!”
其實,張先平生所寫佳句又何止“三影”?其它如“隔墻送過秋千影”“無數(shù)楊花過無影”等均屬名句。
大俗大雅,一“有”之差
蘇州有個獅子林,峰石峻峭猶如雄獅,曲徑通幽令人怡然自得,是個游覽的好去處。此處有個真趣亭,據(jù)說是乾隆當(dāng)年游覽時所題,這其中還有個典故。
乾隆皇帝是個書法高手,但是,題字既要有書法運筆功力,也要有構(gòu)思巧妙的雅興文思才行。乾隆當(dāng)時已經(jīng)游覽了不少雅園名山,身心有些疲乏,竟一時想不出更好的詞語,于是揮筆寫下了“真有趣”三個大字。
“真有趣”書法雖漂亮,但詞句俗氣又無韻味。若將“真有趣”鐫刻在獅子林名園,豈不讓天下人恥笑嗎?周圍的官員們心有所慮,可是誰也不敢公開說出來,怕得罪了皇上。
此時,有位叫黃熙的狀元急中生智想出了一個既不冒犯皇上,又幫皇上將題字改得高雅得體的辦法。他叩頭道:“奴才斗膽,皇上,‘有’字實在好,請圣上賞賜給奴才吧!”乾隆一聽,馬上明白了黃熙的意圖,立即將“有”字賞賜給他。去掉了“有”字,獅子林的題字變成了“真趣”二字,由大俗變大雅,至今留給游人無限美妙的遐想。
一“呆”一“怔”盡顯大師風(fēng)范
《紅樓夢》中,寶玉、黛玉、寶釵是三個形象鮮明、個性突出的人物,他們之間有著微妙的關(guān)系。
第三十六回中,有一段描寫的是寶釵來到怡紅院,正值寶玉午睡,襲人坐在床前,一面給寶玉趕蚊子,一面繡兜肚。襲人要出去走走,寶釵只顧看襲人繡的兜肚,心生歡喜,也坐在襲人方才坐的地方,替襲人做針線活。恰好黛玉、湘云也來到怡紅院,看到了這一幕。書中寫道:“黛玉見了這個景況,早已呆了?!摈煊竦热俗吆螅瑢氣O剛做了兩三個花瓣,忽然聽見寶玉在夢中喊道:“和尚、道士的話如何信得?什么金玉姻緣?我偏說木石姻緣!”書中又寫道:“寶釵聽了這話,不覺怔了。”
黛玉眼中看到的是活生生的一幅“金玉姻緣”圖,她聯(lián)想到自己的不幸遭遇,看到眼前令人傷心的現(xiàn)實,當(dāng)然是“呆”了。而寶釵耳中聽到的卻是寶玉對“金玉姻緣”的抗拒,她聯(lián)想到和尚道士的預(yù)言,聽到的卻是如此相反的話語,當(dāng)然是“怔”了。曹雪芹準確地選用了兩個不同的動詞,寫出兩人不同的心跡,不同的身世處境,不愧是巧于煉字的語言大師。
忍痛改“人”為“時”
清朝末年,國勢漸衰,西方列強用鴉片和大炮打開了中國的大門。廣東水師提督關(guān)天培支持林則徐焚煙抗英。在英軍攻打虎門時,關(guān)天培率領(lǐng)官兵血戰(zhàn),終因孤立無援,壯烈犧牲,虎門失守。
消息傳來,林則徐十分悲痛。他完全清楚這是朝廷內(nèi)投降派的惡政造成的悲劇,便奮筆疾書了一副挽聯(lián):
六載固金湯,問何人忽壞長城,孤注空教躬盡瘁;
雙忠同坎凜,聞異類亦欽偉節(jié),歸魂相送面如生。
林則徐派人將對聯(lián)送往江蘇淮安關(guān)府。關(guān)天培母親接到林則徐的挽聯(lián),十分感動,也十分重視。但因尺寸太小,便請周木齋重抄大幅,準備懸掛起來。
周木齋是淮安府第第一流的書法家。他讀完挽聯(lián)吃了一驚,待在一旁不落筆,關(guān)母見了,遂求教。周木齋小聲說:“林大人的挽聯(lián),有一字我不敢寫,就是‘何人’的‘人’字?!?/p>
關(guān)母點頭稱是,那些投降派的人都是皇上的重臣,誰敢得罪呀?兩人思前想后,忍痛將“人”字改為“時”字。
“問何人忽壞長城”,林則徐此處直接指斥投降派琦善及其幕后的道光皇帝。改“何人”為“何時”,是怕林則徐以后被人抓住把柄,遭人陷害。而這一改,批判的力量就大打折扣。
“支援”改“志愿”,師出有名
1950年6月,美國糾集了十五個國家的軍隊,打著“聯(lián)合國軍”的旗號,在仁川登陸,入侵朝鮮,而且不顧中國政府的一再警告,把戰(zhàn)火引向邊境,嚴重威脅著中國的安全,保家衛(wèi)國,抗美援朝,迫在眉睫。
黨中央制定了援朝的決策,后又著手研究以什么名義出兵,開始建“支援軍”。征求民主人士意見時,黃炎培先生提出:“支援,那就是派遣出去的,我們是不是要向美國宣戰(zhàn)?”
毛澤東聽了,覺得很有道理,便提筆將“支援”改成“志愿”,并加以解釋說:“我們不是跟美國,不是國與國宣戰(zhàn),我們是人民志愿的嘛,這是民間的事情,人民志愿軍去朝鮮幫助朝鮮人民,而不是國與國的對立?!?/p>
黃炎培先生點了點頭,滿意地說:“這樣就師出有名了!”于是就有了“中國人民志愿軍”這個光榮的稱號。
“支援”是支持幫助,“志愿”是志向與愿望,“志愿軍”有實現(xiàn)志愿而自愿參軍的意思。改“支援軍”為“志愿軍”,變國際爭端為民間交往,這是明智的改動。
責(zé)編:馬京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