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新勇
摘要:新疆吐魯番洋海墓地隨葬品中木器品類齊全,器型豐富,加工工藝精湛,特別是在眾多出土木器中木桶最為裝飾獨特,獨樹一幟。
關(guān)鍵詞:新疆;洋海墓地;木桶;動物紋飾
木桶在中國使用的歷史已達幾千年。在幾千年前由于金屬的冶煉技術(shù)不成熟,制造銅鐵器的材質(zhì)非常少。那么這種用原木掏挖制作的木桶,用來盛水舀水取水之用輕便易于攜帶的容器,成為了當時人們最重要的生活用具之一。
新疆吐魯番洋海墓地隨葬品中木器品類齊全,器型豐富,加工工藝精湛,主要有皮弓箭袋上的木撐板、帶桿的紡輪、旋鏢、箜篌(豎琴)、手杖、鉆木取火器、碗、缽、盤、耳杯、冠飾、鞭、鑣、梳、紓、俑、木桶等器物。特別是在眾多出土木器中木桶最為裝飾獨特,獨樹一幟。
神秘且富有裝飾的三角紋圖形運用較為廣泛,除彩陶、毛織物、大部分木桶的外口沿都陰刻連續(xù)的三角紋,有些木桶的外口沿粘貼白果紫草籽粒,用來顯示三角紋。與整個墓地出土大量陶器內(nèi)外口沿裝飾三角紋表現(xiàn)形式一致。在木桶外壁,陰刻、線刻出成組的動物形象,種類有北山羊、馬、狼、虎、狗、駱駝、野豬、馬鹿、鳥等。有些木缽、盆、器柄雕刻有山羊、狼、怪獸等形象。形象逼真,栩栩如生?,F(xiàn)將出土完整的7件精品木桶簡述如下。
木桶1,圓木掏挖而成,筒形直壁,壁較薄,沿上有一單立耳,底用木板鑲嵌??谘赝獠赊裁追N籽用動物皮膠粘貼連續(xù)三角形紋飾,桶壁一周有9只奔跑的北山羊。猶能感覺到奔跑的北山羊群后面定有猛獸或狩獵者在追逐。刀法簡練,造型生動。桶徑17、底板厚1.4、高17.74、通高21.1厘米。(圖一)
木桶2桶徑13、高24.3厘米。用圓木掏挖而成,筒形直壁,外壁涂成黑色,帶流,筒壁上有一道裂縫,有5對鋸眼穿皮繩加固。外壁線刻6只動物,3只羊,有3只(匹)似馬動物。桶壁動物形象與早期巖畫中出現(xiàn)動物形象完全一致。(圖二)
木桶3,用圓木掏挖而成,筒形直壁,桶徑13.4、高18.2厘米。桶體呈不規(guī)則的橢圓形(因干燥變形),沿上無立耳,有對稱的穿系小孔。近底、口部朱繪連續(xù)的大三角紋,又將大三角中部涂黑,將大三角均分成4個小三角,桶體中部線刻立狀山羊,朱繪狼,兩動物之間線刻長方形,內(nèi)填平行折線與阿勒泰草原石人所持盾牌極為相似。(圖三)
木桶4,用圓木陶挖、削制成,直徑12、高14.7厘米。木板嵌底,周圍用木釘固定,桶沿有兩個對稱的立耳,耳面鉆小孔。通體飾彩,上下口沿飾連續(xù)三角紋,中間線刻上下橫向排列的動物,并和三角一起涂抹黑彩,上面一排為2只狼和1只北山羊,持臥姿;下排為3只北山羊,均為奔跑狀。(圖四)
木桶5,用圓木掏挖而成,筒形直壁,口徑15.9、底徑14.7、高19、通高21.2厘米。沿上有對稱的兩個立耳,立耳上各鉆有小孔,桶底用木板從底部鑲嵌。桶體表面線刻相隨的北山羊和奔鹿各一只。北山羊有向后彎曲的大角,短尾,腿微彎曲,肥臀有肌肉感,一副急停狀;奔鹿持屈肢奔馳狀,短尾,飄逸的花角,作引頸長鳴狀。(圖五)
木桶6,用圓木掏挖而成,口徑:13.5、地徑13.2、高17厘米。桶壁陰刻10個動物圖像,呈兩兩跟隨狀。上排5只北山羊,兩只前腿跪姿,3只站立,其中一只回頭張望;下排3峰駱駝,1頭野豬和一頭馴鹿。全部動物形象與早期巖畫中出現(xiàn)動物形象完全一致。(圖六)
木桶7,用圓木掏挖而成,口徑:11.3、地徑11.5、高19.8厘米。桶壁通體涂黑色 陰刻出兩只老虎,沿外輪廓陰刻連續(xù)三角紋似代表鬃毛,并間隔填涂紅色。老虎形象與早期巖畫中出現(xiàn)動物形象完全一致。(圖七)
出土木桶的洋海墓地位于新疆鄯善縣吐峪溝鄉(xiāng)洋海夏村、吐魯番盆地火焰山南麓的荒漠戈壁地帶,墓地依自然地形分布在三處相對獨立的臺地上。 墓地墓葬總數(shù)達三千座之多。墓地規(guī)模十分宏偉,從一些保存完好,發(fā)掘資料也比較完整的墓地局部看,墓葬排列有序,墓地結(jié)構(gòu)嚴謹,這在國內(nèi)外考古發(fā)現(xiàn)中也是極為罕見的,據(jù)研究應(yīng)屬于某一土著氏族集團或部落。早期流行豎穴二層臺墓、單人葬,中期流行豎穴墓,晚期流行偏室墓,中、晚期流行男女雙人合葬。合葬墓的流行表明血緣關(guān)系親近的人同穴合葬,很可能代表了一夫一妻制的確立。墓葬制度反映部落或氏族集團內(nèi)部有比較復(fù)雜的社會組織結(jié)構(gòu)。墓葬中的隨葬品十分豐富,這些隨葬品均是當時現(xiàn)實生活中的實用器。墓地從早期到晚期無論從墓葬形制、葬俗葬式、隨葬品器物特征,組合形式都發(fā)生了明顯的變化,經(jīng)歷了一個從發(fā)生、發(fā)展到衰退的全過程,為研究吐魯番地區(qū)史前文化的興衰及當時人類物質(zhì)文化生活提供了豐富資料。
三處墓地,大多數(shù)墓葬反映的文化特征一致,屬于青銅時代到早期鐵器時代,學術(shù)界曾命名為“蘇貝希文化”。這是該地區(qū)發(fā)現(xiàn)的文化特征明確、文化內(nèi)涵豐富、是吐魯番盆地時代最早的考古學文化。
作者單位:新疆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