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世界乃至中國-民俗戲劇,是世界文化十分重要的一部分。那么東北民俗戲劇又是作為地方戲劇,它具有獨具一格的藝術特色和生命力。東北民俗文化詼諧與活力特質,可以呈現(xiàn)出很多種形式,東北按照地域性劃分,主要涵蓋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
關鍵詞:東北民俗;戲劇藝術;地域文化
按照地域文化來分則可以分為邊陲文化,黑土文化以及關東文化。正所謂一方水土養(yǎng)育一方人,東北,不同的地域上也暈生著獨特的人文特色和民族,風行。民俗戲劇的表演可以在劇場,電視,多媒體,甚至在街巷可以輕松看見,聽見,然而這些民俗戲劇的發(fā)展,過程卻少有人去了解,探索。作為地方特色民俗戲劇的推廣與交流發(fā)展來說-《白山黑水間的浮嵐暖翠—東北民俗戲劇藝術掠影》意在廣泛傳播東北民俗戲劇精神,東北民俗文化,關注手工藝人。本項目主要分為五大塊進行攝影展覽,通過對東北的皮影戲,二人轉,小品,秧歌劇,嗩吶戲的過程攝影去從側面的體現(xiàn)東北民俗戲劇強壯的生命力和精神力量,以及促進東北民俗戲劇文化和中國民俗戲劇文化的交流與繼承。最終我們要對東北民俗戲劇有足夠的重視與研究,使東北民俗戲劇在中華民族戲劇被更多的人認識,形成了獨有的東北遠古人類文化文明,慢慢打破了東北文化完全是中原文化的影響與移植的認識。深入挖掘東北民俗戲劇文化和揭示其在中國戲劇文化形成中的重大作用和價值。
皮影。漢族民俗的一門古老傳統(tǒng)藝術,以燈光照射獸皮或紙板所做的人物剪影來表現(xiàn)戲劇情節(jié),加以伴唱,形式簡潔卻鮮活靈動。在千百年的發(fā)展歷程中,皮影戲為祖輩先人們的閑暇時光提供了眾多歡樂,而東北皮影戲又被稱作“此地影”、“照條兒”,它還包括內蒙古東部的“邊外影”和“雙城影”等,約有二百多年的歷史。皮影制作的過程繁雜,通過對其過程的攝影,如,影人選擇原料(驢皮、羊皮、馬皮、牛皮等,其中驢皮應用最為廣泛);工具攝影(鐵絲、箭桿(高粱桿)、透明水彩、清油等);制作工具(有刻刀、鉛筆、蠟板、毛筆、尺、剪刀等),以及攝影捕捉影人設計起稿人物;裁剪;雕刻(真正的刻畫:雕琢、敷色、熨平、訂綴);著色;刷清油;裝配整理完善。
二人轉。它產(chǎn)生于鄉(xiāng)土文化的需求,被譽為開不敗的山野菜。他經(jīng)歷風吹雨打,卻始終堅毅的存活著,在建國后,已成為中國民間文藝隊伍中的一支生力軍,并以其變形形式東北喜劇小品,戲劇。那么有關于二人轉的詞曲的創(chuàng)作,多次的修改,包括服裝的設計制作,以及彩排到最后真正的登臺演出都需要由攝影去捕捉這個過程。
小品。就是小的藝術品。它的基本要求是語言清晰,形態(tài)自然,能夠充分理解和表現(xiàn)出各角色的性格特征和語言特征,最為代表的是喜劇小品,尤其是東北小品。尤其在央視春晚中,東北喜劇小品以其幽默親切的本土風格,詼諧諷刺的語言樣式受到了極大的追捧與極高的收視率,成為了年夜飯中一道必不可少的“文化大餐”。對于東北喜劇小品中的本土化探析,就是以東北喜劇小品為對象,根據(jù)其本土化特色進行的一種具有針對東北民俗文化。
秧歌劇。最早興起于漢族的民間勞作,久而久之成為了大眾喜聞樂見的慶祝舞蹈。東北秧歌的主要特征在于東北方言。那么攝影的捕捉可在其文化的表現(xiàn)上去做,東北秧歌主要以“大,浪,土”為主,大是指秧歌的舞蹈場面宏大,隊伍壯大,鑼鼓喧天,鞭炮齊鳴,聲音大,浪,在東北專指女性。這里的浪是指女性的性子比較野,相對比較獨立。秧歌,從外在形式上去攝影,服裝是基本要求,在服裝的色彩選取上,大多以色彩相對飽和的大紅大綠為主,給人以視覺的沖擊,冷暖色調,互補色調的綜合運用,將喜慶的沖擊感,深深地印在觀者的腦腦海中。從表演形式上去捕捉圖片,東北秧歌與中國文化相和諧,發(fā)散,聚攏,將中國勞動者圓滿的家庭文化進行了合理的運用,每個排練的隊伍都以圓形為主要表現(xiàn)形式,從心理學的角度看,給人以身心愉快的感覺。同時符合我國建設和諧社會主義的基本要求。從音樂形式看,歌詞內容十分的接地氣,豐收的歌詞從側面表達出淳樸的民風,勤勞勇敢的作風,這都是對黑土地的熱愛。
嗩吶戲劇。嗩吶藝術是一種中國民間傳統(tǒng)文化表現(xiàn)形式。北方民間藝人創(chuàng)造了許多高難度復雜的演奏技巧,如滑音、吐音、氣拱音、氣頂青、三弦音、簫音等,還有模仿雞啼鳥鳴、人聲歌唱(俗稱咔腔)等特殊技巧,從而大大發(fā)展和提高了嗩吶的表現(xiàn)力。嗩吶音量宏大有力,音色高亢明亮,常用作室外演奏,是民間婚喪儀仗和吹打合奏中的主要樂器。傳統(tǒng)曲目《百鳥朝鳳》20世紀50年代初曾在第四屆世界青年聯(lián)歡節(jié)上獲民間音樂比賽銀質獎。本項目通過對不同款式的嗩吶樂器(大中小嗩吶,柏木桿,海笛)和嗩吶人的拍攝,也是間接性彰顯了我國社會民族傳統(tǒng)文化水平和豐富性,對促進東北社會民俗影響力的進一步提高,具有積極的影響作用。
東北民俗戲劇的種類很多,如上也有簡單的描述,此次項目的主要核心是通過攝影去體現(xiàn)東北民俗戲劇藝術特色和價值,更好的促進東北地區(qū)和中國甚至全世界的文化交流。所以,要求攝影作品是從豐富多彩的戲劇生活中選取有意義的人物與情節(jié),經(jīng)過排版設計處理和加工圖片,最終展示出具有濃郁東北風情的作品。
皮影是一種專門的技藝,經(jīng)過歷史的演變與發(fā)展一直延續(xù)到現(xiàn)在,其中蘊含著一定的思想觀念,具有特定的藝術風格,反映出民間獨特的審美意識,折射出民間淳樸的文化價值。二人轉的語言都是從群眾中來的,有的甚至不用加工提高。所反映的事件也都是老百姓身邊發(fā)生的。它在一定意義上遠離高雅,構成了老百姓喜聞樂見的世俗情調。以我看,小品的真正普及是因為吸收了二人轉的喜劇精神。這是小品從課堂走向舞臺,進而普及到民間的跨越性發(fā)展。東北地區(qū)的小品聲譽日隆,應該說是東北地區(qū)的民風,民情,情趣滋潤著它成長。它的行情在不斷庵升。東北喜劇小品隨著電視藝術的蓬勃發(fā)展已逐漸形成一種具有濃厚本土特色和典型代表性的小品藝術形式,并在全國范圍內形成了空前的影響力,現(xiàn)實意義及歷史價值東北民俗戲劇以其特有的形態(tài)成為中華民俗戲劇乃至世界戲劇的組成部分。東北喜劇,敘述性的式微和當代文化的消費性有關。當代文化是快餐文化。物質的豐盈給當代人的享樂,使他們放棄了對精神的深度追求,人們無需再超越現(xiàn)實的藝術幻想中尋求精神勝利,因為曾經(jīng)在想象中出現(xiàn)的可能已經(jīng)轉為現(xiàn)實。在應接不暇的物質誘惑面前,人們沒有興趣也無力承受崇高悲劇這類審美形態(tài)所帶來的心理上由痛感向快感轉化的艱辛歷程,輕松愉快的喜劇最易緩解他們疲憊的神經(jīng)。當代人也沒有耐心享受長篇敘事的細致和縝密,更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慢慢品味長篇故事的韻味。文化價值。通過攝影去記錄東北地區(qū)民俗戲劇藝術特色,風土人情、民風民貌,提高對東北地區(qū)民俗戲劇的認識,以及對手工藝人的重視和保護,并可以激發(fā)美術創(chuàng)作的題材和內容,充實完善了東北地區(qū)美術史。
作者簡介:劉詩音(1995.8.27-),女,漢族,籍貫:遼寧沈陽,單位:沈陽師范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2018級研究生,研究方向:美術教育。
(沈陽師范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 遼寧沈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