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釗 張雨芹
摘要:詩歌中的意象處理是詩歌翻譯中的一個難點。到底用怎樣的翻譯方法更適合詩歌中的意象處理呢?本文將從《天凈沙·秋思》的兩個不同譯本的比較出發(fā),探討意象翻譯的方法,以在詩歌翻譯實踐中達到更好的翻譯效果。
關(guān)鍵詞:詩歌翻譯;意象;譯本比較;翻譯效果
詩歌翻譯是文學(xué)翻譯中的一個難點。按照我國著名詩歌翻譯家許淵沖先生的觀點,詩歌翻譯要達到“音美”、“形美”、“意美”的標(biāo)準,才能稱得上出色的翻譯。其中“意美”是指原文內(nèi)涵意義的傳達沒有偏差,而如何處理頻繁出現(xiàn)在中文詩歌中的意象,從而更準確地傳達原文意境和內(nèi)涵,則成為詩歌翻譯中的一個難題。本文將以《天凈沙 秋思》的兩個不同譯本(許淵沖版和翁顯良版)為例,探究詩歌中意象翻譯的方法。
一、《天凈沙·秋思》中的意象
所謂意象,是指文藝作品中客觀物象和主觀情思融合一致而形成的藝術(shù)形象。元曲作家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雖然全文只有五句話,卻有十多個意象,包括枯藤、老樹、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fēng)、瘦馬、夕陽、斷腸人、天涯。通過這些意象的運用,作者讓這首全文沒有一個“秋”字的小令,描繪出一幅凄涼動人的秋郊夕照圖,準確地傳達出旅人凄苦的心情。
二、《天凈沙·秋思》中意象的翻譯
首先看看對“老樹”的處理,許譯為oldtrees,翁譯為ruggedtree,很明顯,許譯顯得更為直接。這種直接性在后文也可以看到,如“小橋”——smallbridge, “古道”——ancientroad,“瘦馬”——leanhorse,“斷腸人”——heart-brokenone。而翁譯在一些意象的處理上更加靈活,例如老樹、流水、人家、瘦馬、斷腸人。
三、意象翻譯的方法
在簡單比較了兩個譯本對意象的處理之后,本文作者認為,在翻譯意象時,可以采用兩種基本的方法:直譯和意譯。什么是詩歌翻譯中的直譯和意譯呢?下面來詳細分析一下。
1. 直譯
直譯是一種既忠實于原文思想,又忠實于原文形式的翻譯方法。它是一種“逐字逐句”的翻譯,它注重形式的相似性。
許淵沖先生用直譯法翻譯了《天凈沙·秋思》。和翁顯良先生的譯本比較看來,最明顯的差別就是許譯保留了原作的形式,仍然注重每行結(jié)尾處的押韻。這首元曲的旋律是這樣的:“aaabb”。前三行是一個部分,他們的最后一個詞“crows,flows,goes”, 形成韻律/?uz/,最后兩行的結(jié)尾詞“sun和one”也是同一個韻腳/?n/。雖然整個譯文與原文押韻不同,但譯文卻能讓讀者很容易地感受到詩的風(fēng)格。同時,這種句式的作用也非常明顯:增強原語的力度,形成押韻和過渡的過程,在形式和審美功能上與譯文形成對等。
其次,在語言方面,許淵沖先生使用了精煉的語言,采用了更為直接的方式來處理意象。在這部作品中,許淵沖先生努力保留了原詩中的意象,除了一些必須添加的冠詞、動詞和介詞外,他的譯文中沒有一個詞是可以刪除的。從上文列舉的“枯藤、老樹、小橋、古道、瘦馬、斷腸人”等意象處理來看,許先生采用了直譯的方法。這是譯者在考慮“音美”、“形美”、“意美”三者兼具的情況做出的最佳選擇。
當(dāng)然,直譯也有一些問題。由于不同的語言環(huán)境和文化差異,直譯的作品可能很難理解。而讀者需要一些想象才能獲得原文的意義。例如,原文中作者用西風(fēng)來表達一種苦澀的感覺。譯者將其直譯為“westernbreeze”。但是在英語中,西風(fēng)給人的感覺是溫暖而不是苦澀。所以這里不適合直譯。
2. 意譯
意譯是在忠實于原文的前提下,脫離結(jié)構(gòu)的束縛。它可以改變原文的形式,更注重意義。它是從一種語言到另一種語言的渲染,通過傳達原義而不是逐字逐句。意譯可以反映文化身份。這是一種只保留原文的內(nèi)容而不保留原文的形式的翻譯方法。
翁顯良先生采用了意譯的方法來翻譯這首元曲。他倡導(dǎo)的翻譯原則是:詩歌翻譯要擺脫韻律和形式的束縛,注重形象的傳達。因為這種感覺很可能會被聲音和形式的美所傷害,所以他的原則對一些譯者來說是非常可行的。他的譯文形式比詩歌更靈活,因為組織沒有限制,更重要的是,采用意譯,給譯者更多的自由空間。雖然譯文是一篇散文,但句子結(jié)構(gòu)也能吸引讀者的目光。
在意象的處理上,翁譯也明顯更為靈活:老樹——ruggedtrees、流水——sparkingstream、人家——prettylittlevillage、西風(fēng)——westwindmoaning、瘦馬——bonyhorsegroaning、斷腸人——the traveler(位置也非常靈活),其中添加了很多詞,如moaning,groaning,等等,這使得原文中的圖像更加具體,畫面更加生動。此外,他的意譯也是英語語言特征——形合的結(jié)果。
雖然這種意譯的方式傳達了詩歌的意思,并努力傳達正確的習(xí)語或意義的細微差別,但形式無法保持。詩歌的美不僅存在于意義上,而且存在于形式上。形式在表達作者的情感方面也起著重要的作用,如果形式發(fā)生變化,可能會使原作失去一些意義。
四、結(jié)語
通過對兩個譯本的比較不難看出,在意象翻譯過程中只使用一種方法,是很難達到理想效果的。不管是直譯還是意譯,都有其局限性。因此,譯者只有可以根據(jù)實際情況,將兩種方法結(jié)合起來,才可以得出優(yōu)秀的譯文。
參考文獻:
[1]翁顯良,《古詩英譯》[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5
[2]許淵沖,《中國古詩詞三百首(上下)》[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