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麗麗
摘要:問是聯(lián)系師生思維活動的紐帶,是教師啟發(fā)學生思維的鑰匙。教師必須根據學情,必須深入地研究教材,精心地、科學地設計課堂提問,才能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關鍵詞:堂教學;提問策略;教學效果
〖正文〗
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而善于提問則是教師教學藝術的主要表現(xiàn)?!袄聿稽c不明,燈不撥不亮?!?,思維永遠是從問題開始的。所以提問是聯(lián)系師生思維活動的紐帶,是教師啟發(fā)學生思維的鑰匙。通過提問啟發(fā)學生的思維是教師教學藝術的主旋律,是教學藝術的核心。在教學中,要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課堂氣氛,使課堂教學更加高效,教師就必須精心地、科學地設計提問。
在近幾年的教學實踐中,筆者一直注意對提問策略進行研究,并在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積極的嘗試與探究。
一、啟問貫穿、大放緊收
任何一篇文章的切入點很多,能設計的問題也很多??墒牵覀兘處煹膯?,也就是第一個問題的設計相當?shù)闹匾Q芯苛撕芏嗟恼n型,也在不同類型的課進行了嘗試,我總結了一個規(guī)律:一篇文章必須要有個能統(tǒng)領全課的問題,這個問題能帶出幾乎所有的小問題,一問而貫穿全文。
在執(zhí)教八年級下期語文課文《海燕》時,我試著設計了好幾個問題:1.請問海燕是在什么樣的環(huán)境里飛翔的?這樣的環(huán)境意味著什么?2.請概括分析海燕、企鵝、海鴨、海鷗的形象以及它們象征意義;3.試分析文章用到了哪些寫作手法,請結合具體的文段賞析;4.本文的寫作目的是什么?但是,總覺得像把一篇完整的課文給割裂成了好幾塊,沒有連貫性。于是,我大膽的在本課上只提出了一個問題:這是一只怎樣的海燕?要求學生回家問題時必須找到課文里對海燕的具體描寫,并分析為什么會得出這樣的答案。學生們在分析文段,概括海燕的形象時,將別的形象也一并概括出來了。學生們從不同的段落找出了海燕的勇敢,無畏,樂觀,自信,堅定的。
大家就這一個問題,結合對文本的分析,將環(huán)境描寫、寫作手法、其他形象也總結出來,這時教師只要善于評價、總結和板書,一個問題帶出來很多問題的答案,使得課堂的提問就不用那么瑣碎。在分析完這個問題之后,文章關于這些意象的象征意義就自然而言的得出來了。
二、分層設計、化大為小
語文課還需要教者站在高處,從從整篇課文來謀劃,設計出一組有計劃、有步驟的系統(tǒng)化的提問,層層深入,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地問,逐步引導學生向思維的縱深發(fā)展。分層設計的關鍵在于找準設計點,我個人認為,教師在備課時并不急于去設計問題,而是要熟讀文章,全面而深入的挖掘文本,然后找準課文的一個引入句,根據這個引入句,化大為小,提出幾個問題,層層深入。
在執(zhí)教七年級第一冊語文課文的《盲孩子和他的影子》一文中,嘗試了不同的提問,如:請概述本文的故事情節(jié);概括盲孩子和他的影子的形象;找出環(huán)境描寫,品讀并分析其的作用;這個寓言故事給了我們什么啟示等等。這樣的設問好像層次性不夠強,太過于傳統(tǒng),沒有一條主線。于是,我嘗試找準了最后一句話“我們都是光明的孩子”這一句,提出了問題四個問題:
1.盲孩子為什么覺得自己是光明的孩子? 2.影子為什么覺得自己是光明的孩子? 3.盲孩子和影子的光明是什么?4.這種光明給了你什么啟示?
這圍繞文章最后一句提出的四個將一篇2000多字的童話故事簡單的展現(xiàn)在學生們的面前,加上中間要求分析具體的段落和朗讀的指導,在問題中品讀賞析句子,使得課堂即簡單又深刻,主旨的得出也就順理成章。
三、拓展延伸、回歸生活
朱熹說過“讀書無疑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此方是長進”。語文教學中,還需要教師提出與生活相關的問題去拓展學生的思維,引發(fā)一些爭議和更深層次的思考,才能使教學平中見奇。
教學《丑小鴨》時,一般的教學會把丑小鴨的行蹤和情感作為重點講解,進而得出文章的主旨。而我在上這一課時,將丑小鴨的行蹤等列了一個表格作為一個課前預習,自己完成,課堂里稍作點撥。而在整堂課里,我把提問的重心同生活里聯(lián)系在一起,提出了兩個很現(xiàn)實的問題:
1.雖然丑小鴨在家里不是很受待見,可是還是有個遮風避雨的地方,你覺得丑小鴨該不該離家出走?
2.“只要你是一只天鵝蛋,就算是生在養(yǎng)鴨場里也沒什么關系?!庇腥苏f大師犯了一個錯誤,如果丑小鴨不離開,它也會長成一只天鵝,你怎么看待呢?
當這兩個問題一提出,學生的表情相當凝重,有人提出了“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土窩,小鴨不該離家出走”,有人忽做恍然大悟狀“它本來就是一個天鵝蛋”。看這孩子們這種反應,我非常高興,留給他們充足的時間去討論,爭論。最后我們得出了共同答案:如果丑小鴨不離家出走的話,也會長成一只天鵝,但是此天鵝非彼天鵝,它只是具有膽怯的自卑的天鵝,而不是后來具有高貴品質的天鵝。
因為與生活聯(lián)系在一起,這樣的提問在課堂里驚起了千層浪,讓學生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和領悟,其效果也就不言而喻。
四、增減調換、披文入情
“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fā),觀文者披文以入情”,作者創(chuàng)作,總是由內而外,即先有客觀現(xiàn)實的感發(fā)而產生的內在情態(tài),這種情態(tài)通過“增一字嫌多,減一字嫌少”的辭章表達出來,閱讀文章的人通過文辭來了解作者所要表達的感情。因此,在提問的時候,教師可以增減調換字詞句段,通過對比文字,增強對文本及情感的理解。
在教《土地的誓言》時,文章以深情的筆調抒發(fā)了作者對他的故鄉(xiāng)——東北大地的深厚感情。朗讀的時候,同學們激情澎湃,淚眼朦朧。但我總覺得還缺少點什么,這樣的朗誦似乎在告訴我,學生對于文本和情感的理解比較表面。于是,我提出了兩個問題:
1.那我們能不能將“她低低地呼喚著我的名字,聲音是那樣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中的“低低的”改成“大聲的”或者“高聲的”?
2.文章的最后作者寫道“而我將用我的淚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穢和恥辱”,能否將第二段的寫豐饒的地方換成被破壞了的家鄉(xiāng)的樣子呢?
這兩個問題的拋出,引起了學生激烈的爭論。有人說,既然感情如此強烈,當然可以大聲的呼喚,這樣就更真摯更動情。有人說將家鄉(xiāng)的美麗和慘烈形成鮮明的對比就更突出收復家鄉(xiāng)的愿望。也有人覺得“低低”更能體現(xiàn)感情的深厚,但是具體怎么深厚卻無法言說。這正是我想要的效果,兩個有效的問題能激起情感的思考、碰撞、共鳴,對于文本的理解就會更加深刻。
總之,提問是教師促進學生思維,評價教學效果以及推動學生實現(xiàn)預期目標的基本手段,教學的藝術全在于如何恰當?shù)靥岢鰡栴}和巧妙地引導學生作答。為此,我們在設計教學提問時,必須根據班級學生的實際,必須對教材有深入地研究,必須對自己每一個提問所要達到的目的和可能會出現(xiàn)的意外有清晰的認識與探究,這樣的提問才有藝術,才能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參考文獻:
[1]巢宗祺 雷實 陸志平.語文課程標準解讀【M】. 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2]倪文錦.初中語文新課程教學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李山林.語文課程與教學論案例教【M】.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4]丁曉燕.風乍起,吹起一池春水——初中語文課堂提問藝術初探【J】. 北方兒童出版社期刊社. 20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