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們在日常的生活中經(jīng)常會使用很多心理語詞,但這些心理語詞的詞義源自哪里?目前有三種主流觀點:一是主張任何心理詞語(或至少是其中的大部分)的意義來自內(nèi)在例示的定義。二是認為它們的意義來自可操作性定義。三是認為來自“民眾心理學”的定律網(wǎng)絡(luò)。本文試析這些觀點論證路徑及其面臨的困難。
關(guān)鍵詞:心理概念;內(nèi)在例示;可操作性定義;“民眾心理學”的定律網(wǎng)絡(luò)
我們在日常的生活中經(jīng)常會使用很多心理語詞,但這些心理語詞的詞義源自哪里?目前有三種主流觀點:一是主張任何心理詞語(或至少是其中的大部分)的意義來自內(nèi)在例示的定義。二是認為它們的意義來自操作性定義。三是認為來自“民眾心理學”的定律網(wǎng)絡(luò)。
一、由內(nèi)在例示來定義
把一個詞介紹給別人的辦法之一(比如說,‘馬’、‘車’),是把這個詞所代表的類型的一個特例展示給他看,一面說象是“那是一匹馬”或者“那是一輛救火車”之類的話。這就是所謂的例示性定義的例子。我們希望聽的人能注意到在這展示出的情況中的相關(guān)的特色,因而能在一個新的、也包含這些事物的情況中,再重新應(yīng)用它們。
當然,以上所舉的兩個例子都可以用別的辦法定義。我們可以只是對聽的人說,“馬是一種大型有蹄供人騎的動物”。在這里我們把意義提出來的辦法是,把這個詞以特定的方式,連接到在聽的人詞匯中已有的一些詞上。這種引進詞匯的辦法的范圍是從明確且完全到部分且非正式都有。但是常常有人說,并不是所有的詞都是這樣得到意義的。有些詞只能以第一種方式得到意義,經(jīng)過直接的例示,例如象是“紅的”、“甜的”、“暖的”這類詞。它們的意義不涉及它們跟其他詞語的關(guān)系:只涉及了它們跟物質(zhì)的物體所顯示出來某個特定性質(zhì)的直接關(guān)聯(lián)。正統(tǒng)的語意學以及我們的常識,都是這么說的。
在我們的常識性心理學詞匯里的詞語呢?當我們想到“痛”、“癢”、“紅色的感覺”這類詞的時候,例示性定義似乎是明顯的意義來源。我們怎么可能知道這些詞的意義,除非我們實際上有過痛、癢、看到紅色等感覺經(jīng)驗?乍看起來,似乎除此以外別無可能。我們把這觀點稱作“標準觀點”。
雖然標準觀點對于很大一部分的心理學詞語可能是正確的,它卻顯然不是對于所有這種詞都正確,甚至不是對大部分的詞如此。有許多種重要的心理狀態(tài)類型,根本就不具可作為獨立性質(zhì)的特質(zhì),例如:信念P,信念Q,信念R,如此等等。我們在這里有的,是潛在無窮多個、互相之間有重要差異的心理狀態(tài)。任何人都絕不可能一個一個地學會每個狀態(tài)特有的獨立性質(zhì),再從而了解每個陳述的意義。反正,這些狀態(tài)也不是每個都有不同的質(zhì)包。同檬的情形對于其他的潛在無窮序列也同樣成立:念頭P,欲望P,恐懼P,等等:也就是所有其他的「命題態(tài)度」都成立。這些也許就是我們常識架構(gòu)中最中心的陳述部分,它們的特色是擁有一個角色扮演的元素,語句P,而不是以某種內(nèi)視的感受性。它們的意義來源必須是別處。
因此,標準觀點不可能完全概括所有心理語詞 。不僅如此,標準觀點即使在它的最可信的情形下,仍是可疑的。在所有跟感受性對應(yīng)的心理狀態(tài)中,也并不是所有的類型都具有一種大家都認可的感受性。例如語詞“痛覺”,我們可以看到在這個詞下面,涵括很多種大不相同的感覺(如頭痛、噪音太大引起的耳膜發(fā)痛、在膝蓋被撞擊的痛,等等)。雖然這些感受性都是互相類似的,因為它們都是受害人引起一種厭惡的感覺f,但這是所有痛覺所共有的因果性與關(guān)系性的性質(zhì),而不是共有的感受性。即使是“紅色的感覺”,也由于色調(diào)與明暗的原因,導致我們感覺到它像棕色、橙色、粉紅、紫色、黑色等等,而顯示出大幅的變化范圍。本質(zhì)上的類似,有時可以統(tǒng)一這個范圍廣闊的類,但我們又可以看到,這個紅色感覺類的界限,也可以同樣地由下面事實來定義:當我們看到例如嘴唇、草莓、蘋果、救護車等這些東西的時候, 我們就擁有紅色的感覺。
當然,我們可以說,沒有經(jīng)驗過痛覺的人(也許是因為某種神經(jīng)系統(tǒng)上的缺陷)還是可能知道“痛覺”一詞的意義,并且在對話、解釋、預(yù)測中使用它,就象是我們在描述別人的痛覺時一樣。固然他不會知道痛的真正感覺是什么,但是仍然能知道它所有的因果性與關(guān)系性的性質(zhì),因而就會跟我們一樣地知道痛覺是什么狀態(tài)。雖然他總還是不知道什么,但我們不清楚這欠缺的東西就是“痛覺”一詞的意義。如果像“痛覺”、“紅色的感覺”這些詞的意義,真是完全被它們與一種內(nèi)在感受性的對應(yīng)所概括,則我們就會很難避免一種語意唯我論(semantic solipsism)一一唯我論是說所有的知識,除了對自己本身的知識以外,都是不可能的。既然我們每個人都只能經(jīng)驗自己的意識的各種狀態(tài),則任何人都不可能判定他自己的“痛覺”一詞的意義,是否跟任何其他人的一樣。一個涵蘊沒有人能了解任何其他人說話意義的理論,未免太奇特了吧。這些對標準的“內(nèi)在例示定義”意義理論的質(zhì)疑,促使哲學家探討其他的辦法。
二、來自可操作性定義
可操作性定義是由哲學行為主義提出來的。哲學行為主義是當代最早出現(xiàn)的物理論,它又稱為“分析行為主義”或“邏輯行為主義”,其代表人物除了維根斯坦之外,主要還包括賴爾和韓培爾。韓培爾在1949年發(fā)文倡導可操作性定義,后來他在1977年的一篇論文中放棄了該主張,改為采用較弱的可還原理論。[1]普特南在批駁哲學行為主義時,將這種研究進路區(qū)分為“強行為主義”與“弱行為主義”。[2]利康則將這進路區(qū)分為“取消行為主義”與“還原行為主義”[3]。韓培爾的“可操作性定義”相當于普特南所說的“強行為主義”,他的“可還原理論”以及利康所說的“還原行為主義”相當于普特南所說的“弱行為主義”。
哲學行為主義從分析心理概念或者心理語詞的意義著手,主張每個心理概念或者心理語詞的意義乃是某組行為樣式或行為傾向。例如,“痛”概念(或者語詞)并不是指涉“痛”這種心理狀態(tài),而是指涉一組行為方式和行為傾向。因此,使用心理概念或者心理語詞來做描述的理論,都可以被理論還原到描述行為樣式和行為傾向的理論。隨著邏輯經(jīng)驗論對于“理論還原”主張的改變,哲學行為主義改為把語句作為還原的單位,主張任何心理語句都可以被理論還原到一組描述行為方式和行為傾向的語句。因此,包含心理語句的理論都會被還原到只包含行為語句的理論,我們所說情緒、感官感覺、信念、欲望的時候,并不是在談?wù)撾y以捉摸的內(nèi)在事件,而是用一種簡化的方式談?wù)撔袨榈膶嶋H的或潛在的狀態(tài)。任何心理詞語的意義,都是由它與某些其他詞語所具有的關(guān)系所決定的。換種說法,行為主義指向純粹傾向性的詞,如“可溶解的”或是“易斷裂的”。如,當我們說糖是可溶解時,并不是說糖擁有某種難以捉摸的內(nèi)在狀態(tài),而只是說如果我們把糖放進水里,則它就會溶解。關(guān)于心理狀態(tài),我們也可以應(yīng)用類似的分析,比如說“老王想去美國旅游”就是說(1)如果問老王,這是不是他想要做的事,他會給予肯定的回答,(2如果把新印出的去紐約和日本旅游的廣告拿給他看,他會先看紐約的那一份,(3)如果給他一張這個星期五去紐約的飛機票,他就會使用這張機票,如此等等。
同時,哲學行為主義者也指出,大部分的心理狀態(tài)雖不同于像可溶解性這樣的簡單性質(zhì),它們是多渠道的的,但它們?nèi)匀皇莾A向性的。因而根據(jù)這種觀點,就完全沒有必要擔憂身體和心靈之間的“關(guān)系”。例如,談?wù)摼永锓蛉说男撵`時,并不是說到某種她“擁有”的“東西”,而是在討論她的某些杰出的能力和傾向。因此,哲學行為主義認為身心問題是一個假問題。
當然,哲學行為主義也存在理論困難。首先,它明顯忽視、甚至否定人們心理狀態(tài)的“內(nèi)在”層面。比如說,有痛覺的時候,就似乎不僅僅是一種呻吟、皺眉、吃消炎藥等等的傾向而已。痛覺也有一種內(nèi)在的、作為獨立性質(zhì)的本質(zhì),而可由內(nèi)視所揭露出。而行為主義忽視我們心理狀態(tài)中的感受性一個重要的角色。帕特南提出完美偽裝者論證以及超級斯巴人論證[4]來證明自己的觀點。普特南讓我們想象一位非常擅長偽裝的人,能夠用他的面部表情、說話,以及肢體動作,完美演出各種喜怒哀樂、七情六欲的心理世界。例如,他明明實際上沒有感覺到痛,但卻能偽裝出咸覺到痛的臉部表情以及各種相關(guān)的動作,而且沒有任何破綻。帕南接著要我們想象一位超級斯巴達人,甚至是超級超級斯巴達人。這位超級斯巴達人跟完美偽裝者恰好相反,不論他正處于哪種喜怒哀樂的狀態(tài),他完全不會表現(xiàn)出任何相關(guān)的臉部表情和肢體動作。這兩件想象有什么用意呢?“完美偽裝者”在于指出這個可能性:個體有表現(xiàn)出行為,但并沒有處于相關(guān)的心理狀態(tài)?!俺壦拱瓦_人”的用意正好相反,在于指出這個可能性:個體處于某些心理狀態(tài),但卻沒有表現(xiàn)出任何相應(yīng)的行為。在概念向度上,這兩件想象試圖論證:心理狀態(tài)與個體行為之間并沒有必然的關(guān)聯(lián)。一方面,有可能行為語句為真但相應(yīng)的心理語句為假,亦即行為語句并不蘊涵心理語句。因此,心理理論并不能被還原到包含行為語句的理論。另一方面,在概念向度上,也有可能心理語句為真但相應(yīng)的行為語句為假,亦即心理語句并不蘊涵行為語句。因此,包含行為語句的理論并不能被還原到心理理論。所以,可操作性定義是錯誤的。
其次,當行為主義者試圖以細節(jié)描述他們認為是構(gòu)成任何心理狀態(tài)的那些多樣性傾向的時候。比如說,要適當分析“去美國旅游”,所需要列舉出來的條件句不但很多,而且似乎是沒辦法窮盡,因而無法以有限性的方法列舉出所有必須涵括的要素。并且,我們不可能以這種方式來定義其定義范圍是開放而且不確定的詞語。假設(shè)老王事實上要去美國旅游,那么必須要滿足以下條件:第一,老王對去美國旅游的幻想并不保守密秘;第二,老王還沒對閱讀往美國旅游的廣告單感到厭倦;第三,他相信這星期五的班次不會被劫機,如此等等。但用以上的條件來修補原有的每一個條件句,只不過是再引進一批又需要鑒定的心理因素而已,于是我們就不再是完全以可公開觀察到的情形和行為來定義各種心理現(xiàn)象。正如齊生[5]和史蒂奇[6]指出,哲學行為主義企圖以行為定義心理狀態(tài)的作法,必定陷入循環(huán)定義的謬誤,因為這樣的定義必定涉及到其他的心理狀態(tài);在行為主義將心理狀態(tài)分析到一組行為時,在該行為分析中總免不了提到其他的心理狀態(tài)。例如,在分析“牙疼”時,除了要將某些臉部表情、某些肢體動作放入分析之外,還得將“想要減輕疼痛”、“變得焦躁不安”、“相信用手按著臉頰就不會覺得那么痛”等。但這樣的分析又引進了別的心理狀態(tài)。不僅如此,福多與布拉克指出個體的欲望、信念、情緒……,作為他此時此刻如此行為的原因。(2)心理狀態(tài)與行為之間的關(guān)系是“多對多”的關(guān)聯(lián),亦即每個心理狀態(tài)對應(yīng)到不確定多數(shù)的行為,每件行為也對應(yīng)到不確定多數(shù)的心理狀態(tài)?;谛呐c行為之間具有這些關(guān)系,心與行為不會是等同的。所以,哲學行為主義是錯誤的。
三、“民眾心理學”的定律網(wǎng)絡(luò)
我們經(jīng)常用到關(guān)于心理狀態(tài)的名詞,都是深植于我們常識性理解的理論架構(gòu)(民眾心理學)中的理論名詞,這些名詞意義的形成,是跟一般性的理論名詞獲得意義形式一樣的。也就是說,這些名詞的意義是由包含它們的各種定律、原理、與推廣陳述所決定的。
首先,理論名詞的語意。如物理科學中的各種理論:電磁學理論、原子理論、熱力學,等等。這一類的理論是由一組語句所構(gòu)成——通常是稱作定律的一般性語句。這些定律表達,成立于這理論事先假設(shè)存在的各種性質(zhì)、值、類、實體等之間的關(guān)系。這些性質(zhì)與實體是由特屬這理論的一些理論名詞所代表的。比如說電磁學理論,它預(yù)設(shè)了電荷、電力場、磁力場等的存在;電磁學理論的定律則陳述這些事物如何互相、或與各種可觀察現(xiàn)象相關(guān)聯(lián)。要徹底了解“電力場”一詞,就相當于完全熟悉包含這個詞的各種理論原理所構(gòu)成的網(wǎng)絡(luò)。它們集體地告訴我們電力場是什么、有些什么功能。
其次,演繹——定律性的解釋模型。任何理論里的定律的功能,不僅局限在給其中的理論名詞提供意義,它們主要價值在于具有預(yù)測與解釋的功能。那么,要解釋一個事件或事物狀態(tài)是什么意思?理論怎么做到這一點的?例如我們知道:1.銅加熱后會延伸。2.棒子是銅制的杠3.棒子被加熱了。4.棒子延伸。在這里,前面三個命題集體地來說演繹地涵蓋了第四個命題,即關(guān)于需要解釋的事件或事物狀態(tài)的陳述。棒子的延伸,是前面這三個命題所描述的條件的無可避免的結(jié)論。我們在這里看到的是一個正確的推衍論證??雌饋恚忉尩男问绞且环N論證,其中的前提(解釋者)包含了解釋性的信息,而其結(jié)論(被解釋者)描述被解釋的事實。最重要的是,前提中有一個是習慣性的陳述——關(guān)于自然的一種定律,一個表達自然所遵守樣式的一般性陳述。其他兩個前提所表達的,通常稱作“起始條件”者,是在定律與需要解釋的特定事實之間的聯(lián)系。一般來說,解釋一個事件或狀況就是把它從一個自然定律中演繹出來。 我們還應(yīng)注意到,事件與狀況的預(yù)測也是一樣的。差別只是在于其論證中的結(jié)論的時態(tài)是未來式,而非現(xiàn)在或過去式。當然,在我們的常識性解釋背后的“規(guī)律”通常是相當粗略的,只是粗略地接近、或是不完企地捕捉住主題的規(guī)律性。
最后,民眾心理學。我們都有這樣的經(jīng)歷, 我們正常人以我們的信念與欲望、我們的痛苦、希望、恐懼等,來解釋他人的行為。我們以他們的失望來解釋他們的悲傷、以他們的欲望來解釋他們的意向、以他們的認知與推斷來解釋他們的信念。那么,我們是怎么做到解釋與預(yù)測旁人的行為上的能力和心理狀態(tài)的?如果前面關(guān)于解釋的說法是正確的話,則我們每個人都必須熟知、或是能完全熟用、把心理狀態(tài)鏈接到以下幾種事物的一組定律或一般性陳述:(1)其他心理狀態(tài)'(2)外在情況,(3)表面行為。例如:人傾向于在最近受傷的部位感到疼痛。人有一段時間沒喝水就會感到口渴。人在感到疼痛的時候會想要解除疼痛。人感到口渴的時候會想要喝水。在生氣的時候傾向于不耐煩。人在感受到突如其來的疼痛時會齜牙咧嘴。人在生氣的時候傾向于皺眉頭。
人在想要P,并且相信Q足以造成P,并且在沒有其他與此沖突的欲望或更好策略的時候,會試圖造成Q。
這些人人熟知的老生常談,還有無數(shù)像它們這樣包含了其他心理詞語的語句,正是構(gòu)成了我們理解自己的工作原理的東西。這些粗略現(xiàn)成的一般性陳述或定律,以正常的形式支持解釋與預(yù)測。它們集體構(gòu)成理論,一個預(yù)設(shè)某種范圍的內(nèi)在狀態(tài)的理論,其中的定律描述這些內(nèi)在狀態(tài)間的因果關(guān)系。我們所有人都學會了這個架構(gòu)(從襁褓中開始,當我們學習語言的時候),而當我們在學習的時候,我們也同時獲致了對于這個有意識的智慧是什么的一個常識性的概念化。我們可以把這個理論架構(gòu)稱作“民眾心理學”。它代表千百年來試圖了解我們?nèi)祟愖约旱墓ぷ髟砝鄯e的努力。
我們以下面這段對話為例,說明這些定律在日常解釋中所扮演的角色:“為什么老劉剛才坐下來的時候,做了一下苦臉?”“因為他突然感到一陣刺痛?!薄八麨槭裁磿械揭魂嚧掏??”“因為他坐到我放在椅子上的一個圖釘上?!边@里我們有兩個解釋,?一個緊接著另一個。如果接著追問下去,就會清楚顯示出兩個跟前面金屬棒延伸解釋的形式相同的演繹論證。
假設(shè)民眾心理學真是一種深植于人類語言與文化中的理論的話,那么我們的心理名詞的意義就必須來自包含它們的各種民眾心理學上的定律。這個想法有著一種直截了當?shù)目尚哦龋阂驗?,無論如何,誰敢說一個對“痛覺”有任何了解的人,有可能完全不知道痛覺的成因是身體上的傷害、人人都討咸它、它引發(fā)不快、面容扭曲、呻吟、逃避性的行為等等?
當然“民眾心理學”的定律網(wǎng)絡(luò)也遇到了困難,因為該理論所要求感受性在決定我們的心理名詞的意義上沒有任何作用,但直覺告訴我們感受性扮演了某種重要角色的。因為,第一你的感官感覺的感受性,只是對你而言為明顯的,而我的只是對我自己為顯然,我們的感覺名詞的意義總有一部分永遠是私有的、無法決定是否我們在使用它們時,是否指的是同樣的意義。第二你在內(nèi)省中的分辨痛覺跟癢、紅色感覺跟綠色感覺,都當然是連結(jié)于這些狀態(tài)的(在你內(nèi)部的)可為性質(zhì)的特性。我們每個人都學會了利用這些由我們的狀態(tài)所展示出的感受性,以迅速自然地觀察判斷出我們所處的狀態(tài)是什么。但是,以“痛覺”為例,它的嚴格意義并不包含必須認定任何特定感受性的存在。痛覺的可作為感受性的特性,即使是在同一個人的身上,也有相當大的變化范圍:對于不同的人,這變化可能更大:而幾乎可以確定的是,對于不同的生物物種,其變化范圍還更大。因此,感受性在認識論上是很重要性的。
參考文獻:
[1]Hempel,C.G(1949).The Logical Analysis of Psychology. In N .Block(Ed.)(1980).Readings in the philosophy of Psychology .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5-23. Hempel,C. G(1969). Reducation. InS. Morgenbesser, et al.(EDS.)Philosophy, Science, and Method. N.Y.:St.Martin’s,179-199.
[2][4]Putnam,H.(1960).Brains and Behavior.in his(1975a) 325-341.
[3]Lycan,W.(Ed.)(1990).Mind and Congnition,first edition. Ox ford:Basil Blackwell.
[5]Chisholm ,R.M.(1957):Perceiving:A philosophical Study. Ithaca, NY: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chap.11.
[6]Stich,S(1983).From Folk psychology to Congnitive Science:The Case Against Belife.Cambridge,MA:The MIT Press. 16 .
作者簡介:蒙錫崗(1978-),男,貴州獨山人,博士,貴州財經(jīng)大學教授,碩士生導師,從事心靈哲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