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瀚文
中圖分類號:G804? ?文獻標識:A? ? ?文章編號:1009-9328(2020)03-098-02
摘? 要? 籃球運動對抗的激烈程度不斷發(fā)展、在籃球運動中肢體的碰撞擠、搶、頂、推。包括其他一系列的技術動作的運用過程中都有可能導致受傷的風險。通過問卷調查法,了解武漢體育學院籃球專項學生對籃球運動中踝關節(jié)損傷與康復方面知識的認識程度,找出武漢體育學院籃球專項學生對于踝關節(jié)損傷的認識的不足以及質量康復方面知識的短板,讓我校籃球專項學生掌握幾種常見的籃球運動中踝關節(jié)損傷的情況以及必要的應急措施。
關鍵詞? 籃球運動? 踝關節(jié)? 康復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
武漢體育學院籃球專項學生約100人,年齡19-22歲。
(二)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
在中國知網、萬方數字資源、維普中文網等網站查找相關的文獻資料加以研究,并運用于調查之中。
2.問卷調查法
設計了武漢體育學院籃球專項學生踝關節(jié)損傷與康復的調查問卷,向100名學生發(fā)放調查問卷并且回收。有效問卷為97份,有效率為97%。
3.數據統(tǒng)計法
將所有的調查問卷的數據進行整理與分析,然后篩選有價值的數據運用到論文當中,提高論文的客觀性和科學性。
二、結果和分析
(一)武漢體育學院籃球專項學生踝關節(jié)損傷情況分析
1.籃球專項學生受傷情況分析
從學生的調查問卷中得到武漢體育學院籃球專項學生曾經有踝關節(jié)扭傷的人數占到 95%在這群學生中平均每人每周進行籃球訓練以及籃球運動的次數約為每周3-5次,另外5%籃球專項的學生不曾有踝關節(jié)扭傷情況的人,每周進行籃球運動的次數的每周不多于2次,除了上專項課其它時間不曾進行籃球運動,這組數據踝關節(jié)扭傷的的機率與參與籃球運動的時間有一定的關系。以及身體素質的差異體現在肌肉力量、柔韌、速度、耐力、靈敏等素質上。受傷者初次接觸籃球運動而受傷的占比居多,技術熟練后受傷的次數相對下降,這是由于初學者技術動作不規(guī)范,在運動過程中出現錯誤動作或者在對抗動作時沒有保護意識。在籃球爭搶籃板起跳后落地時初學者一般采用全腳掌著地這極易導致踝關節(jié)扭傷。在調查的學生當中踝關節(jié)扭傷過后踝關節(jié)并未完全恢復或者踝關節(jié)在進行籃球運動時仍然有發(fā)力困難韌帶肌肉等軟組織有黏連時繼續(xù)進行籃球運動的學生占到60%。這也說明了許多學生并沒有防范傷病的意識,踝關節(jié)外翻扭傷后腳踝的外側韌帶會發(fā)生不同程度的撕裂,周圍的肌肉也發(fā)生組織出血,這也是導致腳扭傷后會發(fā)生局部腫脹的原因。發(fā)生扭傷24小時內應該禁止用受傷的腳做任何形式的運動,1周后大部分紅腫開始消退,3周后紅腫以及基本消除但是肌肉韌帶之間的黏連、以及受傷一些撕裂的部分并未完全康復,而且受傷后的腳踝力量會有一定的下降,但是就是在這個時候,大部分學生認為自己的傷勢已經恢復了并進行籃球運動。要知道即便是傷勢初愈的腳踝也不應立即進行籃球運動,而是進行一些提高踝關節(jié)穩(wěn)定性或者力量、柔韌等康復的功能性訓練。讓自己受傷的腳踝的運動能力恢復到能適應做籃球各種高速急停急起、連續(xù)跳躍等技術動作的一個技能狀態(tài)。如果傷勢初愈就進行籃球訓練或者運動,由于踝關節(jié)的力量、韌性、下降在做籃球的變向突破、制動急停、起跳沖搶等動作時極易導致踝關節(jié)再次應力量不足發(fā)生過度外翻而扭傷。
2.踝關節(jié)損傷后康復的方法
扭傷的早期原則防止踝關節(jié)進一步損傷;控制腳踝內毛細血管的出血;減輕扭傷導致的炎癥以及局部的腫脹、疼痛并且對局部受傷組織進行一定的藥物治療;防止受傷部位周圍的肌肉和軟組織發(fā)生僵硬;在籃球運動中踝關節(jié)發(fā)生過度外翻扭傷時應及時停止運動。找一個平坦的地方將鞋子與襪子脫去,用眼睛觀察腳踝的狀況對自己的受傷情況做一個初步的診斷,判斷有無外出血、扭傷部位的紅腫、是否能活動。經過這些初步診斷后采用冰水混合物對扭傷的部位進行冷敷。這是要防止踝關節(jié)內的毛細血管繼續(xù)出血,起到初步的消腫的作用。傷者要及時的到當地的骨科醫(yī)院進行拍片治療診斷骨頭是否受傷。傷后24小時每隔4小時進行一次冷敷,每次15分鐘,如果感覺局部過冰可以在冰敷的部位墊一條濕毛巾。48小時后可以每隔6-8小時進行一次冰敷,并且可以結合藥物治療如云南白藥氣霧劑、麝香活絡酊等活血化瘀的藥物。1周內禁止各種受傷腳的運動或者訓練,睡覺時可以將受傷的腳懸吊起來使淤血加速消散。到2-3周時間后經過藥物的消腫治療大部分腫脹基本消失、只是關節(jié)內的肌肉韌帶或者關節(jié)的活動度還未完全恢復、可能會出現在行走過程中受傷的腳踝存在黏連感身體受力重心向另一只腳偏移,因此為了避免受傷而導致腳踝的功能性失衡應進行一定的康復訓練。
(1)腓骨肌肉肌力訓練:坐在一張凳子上采用一條彈力帶,一段固定后另一端套在腳外側,然后腳背進行外展練習,進行3-6組,每組15-20 次,一周進行3-5次訓練。
(2)內翻肌力訓練:坐在一張凳子上采用一條彈力帶,一段固定后另一進行足內收訓練要求內收到最大活動幅度。進行3-6組、每組15-20次,一周進行3-5次。
(3)脛骨前肌肌力訓練:坐在平地上將受傷的腳伸出另一只自然屈膝,將一條彈力帶一段固定后另一端套在腳背上,做足背屈運動,要求控制速度。進行3-6組、每組15-20次,一周進行3-5次。
(4)單腿平衡訓練:主要提高關節(jié)活動度以及本體感覺,提高核心穩(wěn)定性。單腿站立在軟踏(平衡墊)上,另一條腿做前后左右的擺動,每組20-25次,進行3-5組。
(二)籃球專項學生踝關節(jié)損傷數據的分析與整理
學生每周進行3-5次籃球運動的占55%。學校每周兩次專項課,學生課外也會進行籃球運動。調查中學生踝關節(jié)扭傷的機率與進行籃球運動的頻率會有一定聯系。63%的學生對自己的受傷比較重視會到正規(guī)醫(yī)院進行檢查并進行康復性的治療。這也體現了體育學院學生為自己的受傷負責。還有22%的學生即便不到正規(guī)醫(yī)院去治療但是也會自己進行藥物的消腫消炎治療,但5%的學生對此不過多關心。受傷后2-3周進行籃球運動的學生為52%,1周內進行籃球運動的為33%,受傷3周以后再進行籃球運動的為23%。從這些數據也可以出在受傷后傷勢并未痊愈的情況下進行籃球運動的學生踝關節(jié)再次扭傷的機率會大大的增加,反之受傷后采取合理的治療冷敷、藥物消腫、以及康復性的訓練都會讓受傷部位更加快速地恢復并且能讓該受傷部位的運動能力、本體感覺得以維持。
三、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大多數學生依然沒有對這方面知識有明確的了解,受傷后盲目的治療與運動,不懂康復的方法與手段,受傷后沒有進行合理的應急措施,導致傷勢加劇。此次調研主要是為了解籃球專項學生對踝關節(jié)受傷后康復方面知識的認識程度,因為籃球運動的激烈性對抗性受傷在所難免,但是受傷后掌握必要的應急措施以及受傷過后到康復階段可以進行的一系列的功能性訓練。這不但能提高運動壽命也可以預防傷病的復發(fā),經過康復性的訓練可以使受傷的踝關節(jié)的力量、柔韌、以及本體感覺都得到相應的恢復。這對進行籃球運動時技術的發(fā)揮都起到不可忽視的重大作用。
(二)建議
一旦踝關節(jié)發(fā)生扭傷因馬上進行緊急的處理,這方面的知識學生應該多去學習在學校期間應該多看治療以及康復方面知識的書籍,認識踝關節(jié)扭傷的機制以及防護,在治療階段結束后到達康復階段,這一階段學生也應該重視。學習知識是運用的前提,學生只有提高自身對損傷方面的知識才能在受傷時臨危不懼做到早意識、早治療、早康復。
參考文獻:
[1]鐘誠.淺談籃球運動對抗性規(guī)律[J].網絡財富,2010.
[2]蒙建國.淺析籃球運動基本規(guī)律[J].籃球,1988(02).
[3]于長隆.骨科康復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0:60.
[4]李淑媛,朱磊,張亞楠等.Cumberland踝關節(jié)不穩(wěn)定評定問卷的漢化與信度、效度分析[J].中國運動醫(yī)學雜志,2011,30:814-819.
[5]邱貴興.運動醫(yī)學骨科核心知識[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9:186.
作者單位:? 武漢體育學院研究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