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惠忠
記敘文寫作是初中階段作文訓練的重中之重。寫好記敘文,需要注意寫作的順序。一般說來,記敘文的順序,常用的有順敘、插敘、倒敘等。
一、運用順敘,條理清晰
順敘,即按照人物經(jīng)歷或事件發(fā)生、發(fā)展的先后順序進行的敘述。這是記敘文最常用、最基本的敘述方式。采用順敘,時間線索清晰,情節(jié)完整,符合人們認識事物的一般規(guī)律。
這種敘述方式多以時間為序,如豐子愷的《竹影》就是按時間的推移完成文章的?!俺赃^晚飯后”——“太陽雖已落山,天還沒有黑”——“月亮已在東天的竹葉間放出她的清光”——“月亮已經(jīng)升得很高,隱在一叢竹葉中”——“月亮漸漸升高了”,依次記敘了作者在院子里畫竹影的經(jīng)過,脈絡非常清晰。又如史鐵生的《老海棠樹》,以春夏秋冬四季的時間轉換為線索,描繪四幅圖景,寫出了奶奶的勤勞、自強以及“我”的愧疚,讓奶奶的身影銘刻在時間里、歲月中,成為“我”永久的思念。還可以以地點轉換為序,如魯迅先生的《藤野先生》,從到東京寫起,再寫在仙臺與藤野先生相處的幾件事,最后寫離開仙臺回國后對先生的懷念,可謂井然有序。
其實,記敘文展開敘述時,有些事件,時間變化與空間地點的轉換是一致的,這在游記類、參觀訪問類文章中更為突出。但要注意,運用這種方式時不能平均用力,要注意詳略得當。
二、運用插敘,豐富內(nèi)容
插敘是在敘述主要事件的過程中,插進另一件有關事件的敘述。這個事件大多是一個與主要事件相關的片段,而不是文章中心內(nèi)容。插敘的作用是輔助主要事件,增補敘述內(nèi)容,使文章充實而生動,從而豐富人物形象、突出文章主題等。如魯迅的《故鄉(xiāng)》中,“我”和“母親”談到閏土時,插入了少年閏土和“我”的友誼片段,借以表現(xiàn)因過多艱辛、痛苦和精神摧殘,一種壁壘森嚴的等級觀念已注入閏土的頭腦,摧殘了他的精神,默認了那條橫亙在自己和童年伙伴之間不可逾越的界限。這不僅使閏土的形象更鮮明,也深化了主旨。又如有這樣一個故事:
一年級的一個早晨,天下著雨,我不想去上學,被爸爸打了一頓,后來就坐車被逼上學,爸爸來學校送錢和衣服。六年后,我小學畢業(yè)典禮,本來說好爸爸來看我畢業(yè)演講的,但他沒來——回到家中,爸爸已經(jīng)去世了。
故事如果這么平白地寫下來,就顯得平淡無味。但如果把一年級的事情當成插敘來寫,就完全是另一種樣子了。以畢業(yè)典禮為順序,將一年級的事情當成一種插敘;開頭可以渲染畢業(yè)典禮的場面和自己的心情,想起爸爸對自己的嚴格要求,最后回到現(xiàn)實中來。這個故事是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兒落了》。如果再聯(lián)系到林海音在臺灣飽含著對孩提時代在大陸生活的回憶,故事的意蘊就會更為深刻。運用插敘要注意把插敘內(nèi)容的起與止交代清楚,不然會影響文章內(nèi)容的清晰表達。
三、運用倒敘,設置懸念
倒敘,是把事件的結局或事件中最突出的片段提到前面敘述,然后再按照事件順序敘述其發(fā)生、發(fā)展的過程。倒敘手法的靈活運用,可以設置懸念、引人入勝,又可壓縮敘述的過程,使文章結構緊湊、情節(jié)跌宕。如《背影》一文,作者朱自清開篇就說“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這樣開篇就等于設置了一個懸念:“我”為何“最”忘不了他的背影呢?
一篇文章是否使用倒敘,應該從內(nèi)容的表達需要出發(fā);同時還要留意一點,倒敘的篇幅一般應簡短些。
此外,還有補敘,即在敘述過程的某一階段,對前面的事件做補充交代。如《小英雄雨來》一文中,當村里人聽到槍聲,以為雨來犧牲了,都跑到河邊尋找雨來的尸首時,發(fā)現(xiàn)雨來突然在水里露出小腦袋。雨來為什么沒有被鬼子打死?作者補敘道:“原來槍響以前,雨來就趁鬼子不防備,一頭扎到河里去。鬼子慌忙向水里打槍,可是我們的小英雄雨來已經(jīng)從水底游到遠處去了?!边€有分敘的方式(也叫“平敘”),即對同時發(fā)生的兩件或多件事情分別加以敘述,就是所謂的“花開兩朵,各表一枝”,該方式適宜于宏大敘事,在篇幅短小的記敘中一般難以充分展開。
作為記敘文,一定要根據(jù)文章內(nèi)容的實際需要選擇運用何種寫作順序,任何方式的順序都應該服務于文章立意與內(nèi)容。還需要強調(diào)的是,順敘只適用于敘述情節(jié)簡單的事件,對于頭緒比較多或比較復雜的事件,往往要配合其他敘述方法,才能把事情交代清楚。另外,通篇順敘類作文多數(shù)敘述平淡,屬于簡單記敘文;學會運用更多的敘述方式,文章才會有波瀾,有吸引力。正如南京師大駱冬青教授在《激發(fā)的智慧》一文中指出的,“考生們都學過倒敘、插敘、補敘之類,但是,很可怕的,到了作文中這些都沒有了,都變成了從頭至尾的平鋪直敘”“小學生式的第一人稱敘事,再加上平鋪直敘,這樣的考場作文常常是最平庸的”。
合理的做法,自然是“要調(diào)動倒敘、插敘等方式”。試看一例:
大家在村莊外頭看戲,看著看著,忽然李大娘推了張大嫂一把:“你怎么抱著南瓜來看戲???”那完全生活在劇情中的張大嫂這才回到現(xiàn)實,大叫一聲:“我的孩子呢?”她本來是抱著孩子趕到戲臺前面的啊。繼而一想,跑過南瓜地的時候曾被瓜秧絆倒摔了一跤,孩子一定還在瓜田里。于是戲也不看了,瓜也不要了,跑到瓜田里找孩子。東找西找,找不到孩子,卻找到一個枕頭。是了,她正摟著孩子睡在床上,聽見外面鑼鼓響,抱起孩子就往外跑,她好久沒有機會看戲了!太興奮了!快中出錯,八成抱起來的是枕頭,不是孩子。趕緊跑回家去,推門一看,孩子在床上睡得正甜呢。
這個故事是完全倒過來說的,倒著說才這么有趣,也可以突出張大嫂的形象、性格。如果按順序的方法就是:張大嫂很久沒看戲了,聽到外面鑼鼓響,很激動,本來想抱著孩子去看戲的,誰知道抱了枕頭就出門,在南瓜田里被絆了一跤,又抱了一個南瓜來看戲,幸虧李大娘提醒她,她才明白。這樣寫出來的作文,自然味同嚼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