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發(fā)祥
杜牧的《赤壁》寫道:“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边@首詩圍繞國家興亡發(fā)表感慨,可謂大主題,但詩人是通過“小物”“小事”來表現(xiàn)這一大主題的。詩由一個小小的“折戟”說起,聯(lián)想到漢末分裂動蕩的年代,想到赤壁之戰(zhàn)中的英雄人物,又把“二喬”不曾被捉這件小事與東吳霸業(yè)、三國鼎立的大主題聯(lián)系起來,可謂“一粒沙里見世界”。這樣的寫作手法就是以小見大。
所謂“以小見大”,即大處著眼,小處落筆,通過小的事情表現(xiàn)大的主題。這種手法通過對平凡的小事、小物、小景的敘述、說明、描寫、議論,闡明大的道理。下面讓我們跟隨課文一起學習“以小見大”手法的運用。
技法一:小事大道理
《散步》描寫的是日常生活中一家人散步的情景,可謂平常不過的小事。在散步過程中,出現(xiàn)了走哪條路的分歧,最終采用了“我”背著母親、妻子背著兒子的解決方案。于是,文中就有了一對中年夫妻背起一老一小兩代人的生動畫面。通過這件小事,作者感慨道:“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穩(wěn)穩(wěn)地,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p>
這一“背”,整個世界就成了“我”和妻子的責任,“我”和妻子代表了整個中年一代,家庭的責任就變成了社會責任。
散步,本是日常之事,作者卻能從中窺見人生大道理。這樣取材立意,便是以小見大。
再看《走一步,再走一步》中的描述:
突然,我向下邁出了最后一步,然后踩到了底部凌亂的巖石,撲進了爸爸強壯的臂彎里,抽噎了一下,然后令人驚訝的是,我有了一種巨大的成就感和類似驕傲的感覺。
此后,我生命中有很多時刻,面對一個遙不可及的目標,或者一個令人畏懼的情境,當我感到驚慌失措時,我都能夠輕松應對——因為我回想起了很久以前懸崖上的那一課。我提醒自己不要看下面遙遠的巖石,而是注意相對輕松、容易的第一小步,邁出一小步,再一小步,就這樣體會每一步帶來的成就感,直到達成了自己的目標。這個時候,再回頭看,就會對自己走過的這段漫長路感到驚訝和驕傲。
這里的“小”是指“我”在父親的指導下,一步一步地爬下懸崖;“大”是指“我”由此體悟到的人生大道理:在人生道路上,無論遇到怎樣的困難,只要把它分解開來,一步一步解決,再大的困難都算不了什么。從一件小事中悟出大智慧,這便是以小見大。
技法二:常景含真意
寫文章有一種手法叫托物言志,即通過描寫我們熟悉的景物,借景物抒發(fā)情懷,或者借景物說理,把景物作為表達情與理的載體。這樣,尋常景物就被賦予了真情、寄寓了道理。這種手法中也能體現(xiàn)以小見大之法。
《紫藤蘿瀑布》中的紫藤蘿,是我們熟悉的尋常之物,它輝煌繁茂、生機勃勃,作者要贊頌的正是這生命的歡樂。然而作者想到了十多年前自家門前曾有過的一大株紫藤蘿,因為不再開花,那株紫藤蘿的生命遭到扼殺。今天,藤蘿又開花了,而且“這樣盛,這樣密”。從它的身上,“我”感受到苦難終將過去,美好自會到來。撫今追昔,是紫藤蘿瀑布讓“我”懂得了“花和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這一生命真諦。
這里的“小”指的是紫藤蘿瀑布的景之美,“大”指的是“花和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這一人生感悟。
需要提醒同學們的是,要想通過尋常的景和物突出大主題,在寫作時就要恰當運用聯(lián)想和想象,賦予景與物以情感,提升景與物的層次。例如《白楊禮贊》一文中,作者就由西北高原上平凡的白楊樹聯(lián)想到北方抗戰(zhàn)軍民及其精神。狀物很平常,但作者通過想象和聯(lián)想,賦予了事物以深刻的內(nèi)涵,平凡的景與物便承載了大的主題。
技法三:小事大背景
“以小見大”還有一種表現(xiàn)形式——小事大背景,即寫大背景下的一件小事。具體到文章中,就是把日常的小事放在大的歷史背景中來表現(xiàn),這樣小事就有了大主題。
《最后一課》寫的是一堂法語課,反映的是愛國主義大主題。之所以能小中見大,就是因為一堂課發(fā)生的背景非同尋常。例如,上學路上普魯士兵正在操練、鎮(zhèn)公所布告牌前站著許多人、上課時教室的氣氛異常等,都是在交代故事發(fā)生的背景,甚至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動“他們(指普魯士兵)該不會強迫這些鴿子也用德國話唱歌吧”都在表明故事發(fā)生的背景。正是這樣的背景,使得那天的法語課成了最后一堂課,韓麥爾先生才會發(fā)出戰(zhàn)斗動員令——“亡了國當了奴隸的人民,只要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好像拿著一把打開監(jiān)獄大門的鑰匙”。
一個重大的社會題材,在一堂小學法語課上集中體現(xiàn)了出來。這種以小見大的手法在感染讀者時有“四兩撥千斤”的藝術(shù)效果。
結(jié)語 我們的日常生活是平凡且瑣碎的,里面充滿凡人、小事、常景;但只要我們善于觀察、懂得品味,精心提煉素材,以恰當?shù)氖址ò盐覀兊母形虮磉_出來,那么從小的人、事、景中也能有真見解、大情懷。正如郁達夫所說:“一粒沙里見世界,半瓣花上說人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