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紅星
【摘要】尉遲乙僧以“凹凸畫派”的西域風格,讓中原畫家為之震驚,在幾座倍受唐王朝重視的皇家寺院內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壁畫,使唐代的繪畫和藝術得到了豐富和發(fā)展。尉遲乙僧運用獨特的藝術效果,特別用鐵線描勾勒人物的每一部分的外輪廓,并依靠色彩的暈染來表現(xiàn)每一部分本身的起伏,他獨特的繪畫技法,開啟了一種嶄新的藝術之光,是一種新文明誕生的領導者。
【關鍵詞】尉遲乙僧;于闐;凹凸畫派
【中圖分類號】J212?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0)27-0045-02
西漢時代,漢武帝開疆拓宇的壯舉,打通了南疆西域,開辟了“絲綢之路”,積極地推進了中外文化藝術的交流,奠定了一個多民族共同體的基礎。佛教及其藝術同樣在這一時期贏得了社會各階層的廣泛支持和信仰,使得西域文明在佛教這面精神旗幟的引領下大放光彩。
大唐時代,在少數(shù)民族畫家中,當屬尉遲跋質那和他的兒子尉遲乙僧為佼佼者,他們都是西域于闐(今新疆和田)人,世稱“大小尉”。尉遲乙僧是唐初從于闐來到長安,這時正是唐王朝的“貞觀之治”,社會秩序穩(wěn)定,無論是經濟,還是美術,都極其繁榮,在不經意間也產生了新的面貌。于是各地名畫家也紛紛薈萃于天子腳下,來施展自己的宏才偉略,為唐代的繪畫藝術做出巨大貢獻。
尉遲乙僧以“凹凸畫派”的西域風格,讓中原畫家為之震驚,給長安市民帶來了全新的美感,他的作品“值金一萬”,證實了唐代長安市民十分欣賞他的作品,并在幾座倍受唐王朝重視的皇家寺院內揮筆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壁畫,使唐代的繪畫和藝術得到了豐富和發(fā)展。本文是在前輩學者相關研究的基礎上,根據(jù)有關史料對尉遲乙僧的生平和藝術活動進行述析。
于闐即以今新疆和田為中心的廣大地區(qū),隋唐兩代,都屬于中央王朝管理。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設安西四鎮(zhèn),于闐為四鎮(zhèn)之一,是多元文化交匯的西域佛教中心之一,是許多求佛之人的必經之地。
古代東西方的藝術交流與探索,多數(shù)都要經過于闐,這便形成了中國的、印度的、伊朗的藝術波瀾,熏陶著這里的藝術家們,當然畫家尉遲跋質那和尉遲乙僧也不例外地蒙受到這種波紋的浸染。他們同其他藝術家一樣,憑著他們的才能和智慧,把外來文化和當?shù)氐纳鐣钕嘟Y合,創(chuàng)造眾多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藝術作品,由此證明了于闐人民是“好學典藝、博達技能”而富有才華的民族。尉遲乙僧到達長安以后,不拘泥于本民族固有的繪畫傳統(tǒng),并且學習、借鑒中原的繪畫藝術技巧,轉益多師、融會貫通,從而使自己的美術創(chuàng)作水品達到了一種全新的高度。這些少數(shù)民族的藝術創(chuàng)作活動對我國的歷史和文化方面都有重大的貢獻,因此研究那些逝去的文化和藝術是十分必要的。
關于尉遲乙僧的生平事跡,文獻記載非常簡略。根據(jù)較早的史書,如僧彥悰的《后畫錄》所記載,證實尉遲乙僧是貞觀六年(公元632年)入居長安的;又根據(jù)唐人張彥遠《歷代名畫記》所述,知道他來到長安后,國初被授為宿衛(wèi)官,后來又襲封為郡公,想必他想用繪畫來促進祖國的統(tǒng)一,并在這方面做出了卓越的成就,由此受到了唐王朝的重視,才賜封如此尊貴的爵位;唐人朱景玄在《唐朝名畫錄》中說他:“尉遲乙僧,貞觀初,其國王以丹青奇妙鑒之闕下” ??梢娝且暂^高的繪畫技藝被召見的。張彥遠說“尉遲乙僧師于父”,證實他授藝于家父,又蒙受家鄉(xiāng)的民族藝術的浸染,他的創(chuàng)作活動一直延續(xù)到唐睿宗景云年間(710~711年),這時他應該已是近百歲高齡的老人了。從以上點滴情況來看,尉遲乙僧從事了七十多年的藝術創(chuàng)造,為祖國的古代壁畫藝術,勤勞一生。
尉遲乙僧的繪畫作品是很豐富的,就種類而言,大概分為壁畫、絹帛畫、屏風裝飾畫;就內容而言,善畫宗教故事、人物肖像、神話風俗、花鳥走獸等,大都取材西域各民族人物及鳥獸形象。他善于處理復雜多變的畫面,構圖布置宏偉奇異、獨具匠心,頗有韻味。而他洋洋大觀的畫跡并未能完全流傳下來,也從極少的文獻資料中,可看出在他的后期,有三次較大的壁畫創(chuàng)作活動,這也是最富有意義的創(chuàng)作活動。
最著名最大的壁畫工程,是于唐儀鳳二年(公元677年),在長安的光宅寺繪制了著名的壁畫《降魔變》。光宅寺規(guī)模非常宏大,尉遲乙僧能在這里作畫,說明他有著非凡的繪畫天賦,得到了皇室極高賞識。
關于《降魔變》的內容:“降魔”是佛的“四相”之一,是指釋迦牟尼一生所經歷過的誕生、降魔、成道、涅槃等四個主要事件。經文里說:在釋迦牟尼即將成道之前,天魔波旬不甘失敗,率領三個名為“染欲”“能悅人”“可愛樂”的魔女,她們擺出各種風騷的媚態(tài),來引誘釋迦,上方左右都是魔軍前來挑戰(zhàn),手執(zhí)刀戟弓箭和毒蛇,張牙舞爪地向釋迦撲來,而靜坐的釋迦無動于衷,使惡魔黔驢技窮,三個魔女之后就變成了丑惡的老太婆們,畫在釋迦的旁邊。此畫結構及情節(jié)十分復雜,正如《唐朝名畫記》記載說,“千怪萬狀,實奇縱也”。所謂千怪萬狀,不僅包括有魔鬼、刀、箭、怪獸和魔女在內的完整場面,并且讓我們想象到了畫家奇特的構圖和夸張變形的手法,使其形象各具形態(tài)而又強烈感人。
畫師成功地表現(xiàn)了釋迦不為情色所迷惑的這一主題,說明尉遲乙僧能把形體、情態(tài)表現(xiàn)得栩栩如生,除用線、用色的技法外,對人體形態(tài)熟悉的程度,已達到信手拈來的程度。在段成式的《京洛寺塔記》里,也這樣描述了尉遲乙僧畫的《降魔變》:“四壁畫像及脫皮白骨,匠意極嶮,又變形三魔女,身若出壁?!彼f的“脫皮白骨”指的就是釋迦佛。尉遲乙僧把釋迦佛仍然畫成像魏晉時期那樣骨瘦如柴似的苦行僧形象,顯然是有意識的夸張,同時,又把三魔女置于顯要位置,其“身若出壁”是近畫面的表現(xiàn)手法,也是在突出三位美女的立體感方面的形象。尉遲乙僧他狀一物,寫一景,都是有一定的含義的,有一定思想目的,從這幅構圖深邃的畫面里,說明他是一個善于“澄思用筆”有思想的畫家,人們看到了美與丑、青春與不朽、正道與魔道的對比。在所謂的對比上,畫家讓魔女似乎走出壁面,讓觀者自己去判斷生活里新生與沒落的是非,去決定愛什么和恨什么,說明畫家重視生活中的人的力量。從這幅畫中還可以發(fā)現(xiàn),畫中還用了襯托法,即干癟老頭,丑老太婆來襯托美女,實際上是在歌頌美女的青春,在現(xiàn)實生活中哪個年輕女子在丑老頭面前,能“晨昏寢臥、愿侍左右”呢,宗教意識變得愈來愈淡薄,側面反映了一個畫家是不能脫離現(xiàn)實的,尉遲乙僧和其他宗教畫家一樣,在贊美天國的同時,又折射出現(xiàn)實人間的一面。
尉遲乙僧第二次較大的壁畫創(chuàng)作活動,是唐高宗年間在慈恩寺繪制過幾幅巨大的壁畫,內容也極其豐富。其中《千手眼大悲》一畫,是一件非常成功的作品,內容也是唐代世俗民眾所喜好的觀世音菩薩,這幅畫被朱景玄稱贊為“精妙之處,不可名焉”。唐代畫家都喜歡把當時的貴族婦女的形象在珠光寶氣中,呈現(xiàn)著柔姿媚態(tài)的神情,朱景玄所說的精妙,就是說畫得真實,其精工細膩之處,無一點瑕疵可言,另一個精妙之處無非是圖中菩薩坐紅蓮寶座,是用渲染深淺的方法畫出來,達到了凹凸的效果。唐代的人民把在現(xiàn)實生活中不易滿足的物質和精神上的種種愿望,寄托于宗教世界,因此畫家也自然隨著當時人民的要求,給佛、菩薩、天神等內容,具有更現(xiàn)實人生的氣息。正如馬克思、恩格斯所說的:“宗教世界是現(xiàn)實世界的反映?!?/p>
第三次大的創(chuàng)造活動,是在奉恩寺。由于歷史記載不是很明確,但很有可能尉遲乙僧是在神龍二年(公元706年)前后,繪壁畫于此寺。這時他已是八十幾歲的人了,若無堅強的意志,暮年之際還畫這巨幅壁畫,是難以想象的?!侗緡跫爸T親族》一畫,是一副極為重要的作品,無論是從歷史題材的角度,還是從肖像畫的角度進行創(chuàng)作,都富有深刻意義與政治內容。在這幅作品中,不僅歌頌了祖國的統(tǒng)一,贊頌了兄弟民族的友好往來。而且也飽含了作者的鄉(xiāng)土之情,融化在祖國統(tǒng)一、民族友好往來的時代精神中,這些都是尉遲乙僧在為祖國創(chuàng)造文化藝術的貢獻中,最有價值的一件作品,可惜的是這幅珍貴的作品沒有保存下來。
在當時的唐王朝,尉遲乙僧的藝術成就有極高的評價,朱景玄在《唐朝名畫錄》中說:“尉遲乙僧,閻立本之比也?!边@就是說這兩位大畫家不相上下。他們各有專長、特點,尉遲乙僧代表于闐藝術,代表西域美術,給長安人民帶來了邊區(qū)民族特有的繪畫風格,使人們享受到了一種新的藝術熏陶。元代美術鑒賞家湯垕,對于尉遲乙僧的色彩表現(xiàn)方法,有著深刻的研究,他說:“用色沉著,堆起絹素,而不隱指?!彼^“用色沉著”,就是在色彩的布置上,采用平衡對稱的手法,來增強裝飾趣味。為了達到“堆起絹素”的效果,則是從理解物象的結構與明暗的關系上出發(fā),增強形象的凹凸程度。
尉遲乙僧為了加強色彩的統(tǒng)一和諧,運用了色彩暈染與鐵線勾勒相結合的方法來表現(xiàn)色彩厚度的效果,特別用鐵線描勾勒人物的每一部分的外輪廓,而依靠色彩的暈染來表現(xiàn)每一部分本身的起伏。依靠受光強弱變化來表現(xiàn)高低起伏,使體積和表情結合光的作用,增強了人物的立體感。這種有筆有色的方法,符合了謝赫提倡的六法準則的,為盛唐時期的吳道子畫派,奠定了基礎。
尉遲乙僧的藝術是西域于闐畫風與中原繪畫相互匯通、相互交融的,他開啟了一種嶄新的藝術之光,是一種新文明誕生的領導者,后人對他的忽略,是很值得人們深究。
參考文獻:
[1]張彥遠.歷代名畫記[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4.
[2]吳焯.尉遲乙僧綜考[M].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
[3]王伯敏.中國繪畫通史[M].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8.
[4]張光福.尉遲跋質那與尉遲乙僧[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