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研究的目的是淺析運動教育模式在大學籃球課中的運用實證,以期可以為之后的教學提供范例。本研究主要運用實驗法、文獻資料法和數(shù)理統(tǒng)計法進行研究,其中實驗法是主要的研究方法。實驗的具體方式為安排對照組20人與實驗組20人,兩組學生經(jīng)歷八周共16次課的籃球課教學,然后對比學習效果。本研究嘗試分析運動教育模式用于籃球課教學的具體形式,并且通過實驗得出學生身體素質和情緒狀態(tài)的變化。
關鍵詞? 運動教育模式? 籃球課? 實驗
中圖分類號:G807.4? ?文獻標識:A? ? ?文章編號:1009-9328(2020)08-020-02
一、引言
2004年,北京舉辦了體育教學論壇,論壇邀請了西登托普教授到北京師范大學講學。期間,西登托普教授在國內(nèi)首次詳盡論述了運動教育模式的相關研究理論,引起了會內(nèi)教育工作者的強烈反響。此后的數(shù)年中,我國的運動教育模式教學實踐逐漸增多。運動教育模式(Sport Education Model)的指導思想源自“游戲理論”(Play Theory),是美國上個世紀最為成功的體育教學模式之一。
教育是為社會培養(yǎng)人才的途徑與方法,在新時代的新要求下,體育教育具有的功能不僅僅是身體的教育,更應該承擔起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綜合素質,使學生能夠掌握與運用先進體育科學,具備積極自主的心理素質,這樣才能為面對將來激烈的社會競爭做好準備。在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大背景下,對高校體育課而言,體育教學模式改革與創(chuàng)新是重要的內(nèi)容之一。高校體育課程存在五大領域目標:運動參與目標、運動技能目標、身體健康目標、心理健康目標、社會適應目標。高校教育是學生從單純的校園環(huán)境轉向復雜的社會環(huán)境的重要一環(huán),學生在高校中依托校園走向社會,可以說其處在一個“半社會”的校園環(huán)境,而高校體育課程所具有的五大領域目標能夠使學生在步入社會之前做好身心上的準備。
多年以來,在高校的籃球選修課之中,課程對于學生而言主要是培養(yǎng)這類學生的籃球項目技戰(zhàn)術能力并且實現(xiàn)初步運用。但是就現(xiàn)實情況而言,學生在經(jīng)過長時間跨學期的課業(yè)學習后,身體與心理已經(jīng)處于相對疲憊的狀態(tài),如果籃球選修課不能成為提高學生各方面素質的有效手段,就會導致學生的情緒出現(xiàn)波動,逐漸對體育項目產(chǎn)生抵觸情緒,如此就會阻礙學生對籃球運動的興趣和參與熱情,更有一些學生甚至會對樹立終身體育意識的認知出現(xiàn)偏差,這些情況都是我們不愿意看到的。
二、運動教育模式的歷程
1985年,在國際大學體育學會大會上,西登托普教授用5、6年級學生進行教學展示,并且在會上提出運動教育模式的概念,隨之運動教育模式的形式在全美各大學校成功推廣。發(fā)展到今天,歐美學校形成“競教融合”的教學形式。2002年,SSCI收錄《Journal of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西登托普教授在研究中闡述運動教育模式培養(yǎng)人的三個主要方向,即運動能力(Competent)、運動熱情(Enthusiastic)、運動文化素養(yǎng)(Literate)?!禖omplete Guide to Sport Education》發(fā)行后,確立了運動教育模式教學過程中所運用的教學手段為教師直接指導、小組合作學習和角色扮演等。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體育項目特點為學生設計各種競賽內(nèi)容,以競賽和游戲的方式貫穿學期始終,為學生提供了一個有趣、競爭、合作的教學過程。課程開始前期確定運動員、裁判員以及教練員的各種角色,同時融入教師的指導,使課程能夠順利進行。課程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的積極主導能力。
三、運動教育模式融入籃球課堂
本研究實驗課堂為16次課的大學籃球課堂,參與課堂總學生數(shù)40人。實驗對象基本信息如下:
A課程開始教師主導,每次課的前半段可以融入技術教學,讓學生快速地掌握籃球技術,并且在課程開始之初,教師精細設計好賽季的日程。
B籃球競賽教師先分好小組,再分配好每個學生的角色,且盡量多地讓學生體會到不同角色,甚至可以安排學生既是教練員又是運動員。競賽時,沒有競賽的小組可以充當裁判員以及拉拉隊。
C最后完整學期結束,學生與老師一起計算成績,得出排名,并且安排頒獎環(huán)節(jié)。
四、運動教育模式融入籃球課堂,身體素質和情緒狀態(tài)的變化
實驗組和對照組各20名學生在第一周第一節(jié)課前進行情緒狀態(tài)和身體基本素質的測試,其中情緒狀態(tài)用情緒狀態(tài)量表測量,身體基本素質為立定跳遠、體前屈、男生1000米競速、女生800米競速。結果表明,兩組學生基本身體素質和情緒狀態(tài)無顯著性差異(P>0.05)。
隨之進行長達16次課的籃球課堂教學實驗,實驗組和對照組在完整課程的第16次課后進行情緒狀態(tài)以及身體基本素質的測試變化量的獨立T檢驗,檢驗結果如表2:
如表2所示,經(jīng)過16次課教學實驗,對照組與實驗組在情緒狀態(tài)的精力、自尊感與TMD值P值<0.05顯著性差異,其中“運動教育模式”籃球課堂實驗組16次課后學生的精力、自尊感與TMD值變化量平均值的數(shù)據(jù)結果表現(xiàn)好于普通課堂的對照組。
如表3所示,經(jīng)過16次課教學實驗,對照組與實驗組身體基本素質立定跳、體前屈和1000(男)/800(女)米競速,其中“運動教育模式”籃球課堂實驗組16次課后學生變化量平均值的數(shù)據(jù)結果均顯著好于普通課堂的對照組。
五、結論與建議
通過長達16次課的籃球課教學實驗可知,實驗組在情緒狀態(tài)與身體基本素質方面顯著好于普通課堂的對照組,由此可以說明運動教育模式的籃球課堂能更好地促進學生情緒狀態(tài)和基本身體素質的發(fā)展。就此,建議其他同仁可嘗試將此運動教育模式運用于籃球或其他項目的教學課堂之中。
參考文獻:
[1]張李強,汪曉贊.運動教育模式的國際研究熱點述評[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7,51(02):93-100.
[2]蔣新國,肖海婷.美國運動教育模式對我國學校體育課程改革的啟示[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7(01):82-85+90.
[3]邵偉德.體育教學模式論[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5.
[4]Daryl Siedentop.Sport Education:A retrospective[J].Journal of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H.W.Wilson-EDUC],2002,21(07):409.
劉晨? 華北電力大學體育教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