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靈琳
摘要:新課改的深入,使教師對于教學的認知不再局限于知識的傳授,而是向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yǎng)的提高、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等方向轉變。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完成教學模式的更新,還要以言傳身教的方式,完成德育教育的滲透。文章以新課改條件下德育在高中歷史學科中的滲透為研究核心,著重研究其教學策略。
關鍵詞:高中德育 歷史學科 德育滲透
一、德育對高中歷史教學的重要性
應試教育背景下,歷史教師對于歷史知識的講述,多局限于基礎知識,重點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材料分析能力、歷史事件記憶能力以及歷史方法應用能力等。教學的目的在于讓學生取得更好的成績。新課改要求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應試教育違背了教育的核心。對于歷史學科來說,將學生的德育放置到首位,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根本,使其在學習歷史知識、歷史邏輯的同時,做到全方位、多方面的發(fā)展,保證歷史學習的質量,是未來教育的方向。
陶行知認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壞,縱然你有一些學問和本領,也無甚用處,并且,沒有道德的人,學問和本領愈大,就能為非作惡愈大。故而,將德育的內容融入高中歷史教學,從整體上看,具有三方面的作用:
第一,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高中階段是學生道德觀念塑造的關鍵時期,形成良好的道德理念,有助于幫助學生在未來的發(fā)展中更好地服務于社會,服務于國家。
第二,健全學生的人格。歷史學科中蘊含諸多的人生道理以及有趣的故事,在這些內容當中,滲透德育教育,對培養(yǎng)學生的正向人格以及奮斗意識,提高學生的抗挫折能力都有非常大的幫助。
第三,幫助學生從宏觀角度看待生活,了解生命的價值。歷史學科不同于其他學科,其所涉及的世界史、中國史的內容跨度極廣,多以宏觀視角進行整合,在高中歷史學科中滲透德育教育,有助于學生站在更高的角度看待生命的價值,看待道德。
二、德育在高中歷史學科中的滲透策略
1.突出核心內容的指導性,以系統(tǒng)滲透為主體
高中歷史教材的每個單元彼此聯(lián)系,單元內容環(huán)環(huán)相扣,共同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所以,在進行德育教育滲透的時候,要充分結合單元內容,突出單元內在最為核心的點,采取系統(tǒng)化的策略,將與單元內容相關的德育知識融入其中。
如在學習“晚清的內憂外患與救亡圖存”這一單元時,先對本單元的核心內容進行確定,即鴉片戰(zhàn)爭、英法聯(lián)軍侵華、洋務運動、維新變法。針對核心內容,提煉德育關鍵詞:愛國。然后按照愛國這一主題,結合文章內容展開敘述,如在講述鴉片戰(zhàn)爭時,可以結合林則徐、關天培、魏源等人的愛國行為以及愛國方式,以故事的方式告訴學生如何愛國,采用什么樣的方式愛國,讓學生理解愛國的真正含義。當然,也可以讓學生通過課堂情境還原或者是借助虛擬現實技術,真切感受。最后,通過林則徐等人的一些名言(比如,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向學生展示英雄人物的愛國熱情,讓學生書寫自己的感受。
2.突出歷史背景的拓展性,以關聯(lián)滲透為形式
高中歷史學科是極其富有邏輯性以及人文內涵的學科。其中不僅有愛國主義、奉獻精神、環(huán)境保護、中華傳統(tǒng)美德等德育內容,還有較為完整的歷史事件以及案例對這些內容進行深度闡述。從唯物主義歷史觀的角度看,歷史事件的產生都會有一定的歷史背景,但是教材中對歷史事件背后的具體背景描述并不完整。因此,在歷史教學中,借助歷史背景,完成拓展,將關聯(lián)事件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通過一個完整的脈絡結構,讓學生的理解更加深刻,讓德育教育的滲透更具有穿透力。
如在學習“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民族交融與隋唐大統(tǒng)一的發(fā)展”這一單元的時候,在確定民族團結這一德育主題后,教師可以借助對當時歷史背景的深入挖掘,讓學生了解整個民族交融的動態(tài)過程,樹立強烈的民族意識。
3.突出德育教學的有效性,以精準滲透為核心
歷史教材是德育教育的載體,在利用歷史教材見德育滲透的時候,既要充分挖掘涉及的德育內容,又要設計巧妙的方法,構建出較為有效的引導機制。讓學生自覺地接受德育教育。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的時候,需要設計出一條主線,然后根據每個學生的情況,制定明確的教學目標以及重點,突出德育教學的有效性,達到精準滲透的目的。
比如,在講述“20世紀下半葉世界新變化”這一單元時,教師在確定德育的主題“人類命運共同體”之后,根據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理解力、知識儲備等,設計出一條符合各類學生認知度的主線,講述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核心內容,結合習近平總書記的相關講話、“一帶一路”政策、港澳珠聯(lián)動等時事熱點,讓學生深入了解世界局勢的同時,培養(yǎng)其奉獻意識。
4.突出歷史事件的開放性,以深層滲透為根本
歷史事件包含了已經發(fā)生的和正在發(fā)生的,其是一個開放的系統(tǒng),在歷史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將歷史中的事件結合德育教育的主題完成滲透,還需要將生活中的所見、所聞、所歷,描述給學生,讓學生感同身受的同時,對德育核心內容有更深的領悟,并且可以應用于實踐當中。這種歷史事件與現實生活的有機結合,可以讓德育教育完成深層的融入,與歷史學習一體化。
如在學習“馬克思主義的誕生與工業(yè)革命”這一部分內容的時候,教師完成德育主題教育的核心關鍵詞“價值追求”之后,結合馬克思主義的誕生過程,兩次工業(yè)革命的發(fā)展,描述馬克思、瓦特、牛頓、法拉第、麥克斯韋等人的小故事,讓學生知道什么樣的人生才是有價值的,自己的人生價值應該如何體現。為了更為直觀地描述這一價值,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生活中、學校中發(fā)生的某些教師、學生的故事,讓學生以身邊的人為榜樣,探究人生價值的真正含義。此后,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實踐作業(yè),做一件自己認為能夠體現自身價值的事情,在課堂上與學生交流。在這一教學過程中,學生不僅對人生價值的實現有了深入的理解,還能轉化為具體的行為,達到陶行知所說的知行合一的目的。
三、新課改條件下德育在高中歷史學科中的滲透評估
高中歷史學科中的德育教育滲透任重道遠,上文所闡述的方法,是筆者在實踐中所采取的,從整體的滲透情況看,效果較為理想。有76%的學生對關鍵詞滲透法比較認可,認為其實現了歷史知識的提煉,讓內容更加豐富;有58%的學生對歷史背景滲透法比較認可,認為可以讓歷史課變得更加豐富多彩;有63%的學生對針對性滲透法比較認可,認為如此一來,自己更容易聽懂;有88%的學生對歷史與生活滲透法比較認可,認為在實踐中得到了鍛煉。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通過訪談,筆者了解到,歷史學科教學中的德育滲透,仍然存在三個主要問題,分別是:互動性差、實踐性差、形式上不能夠與時俱進。在未來的歷史教學中,這是一個值得探究的問題,也是德育教育滲透研究的關鍵所在。歷史教學是德育教育滲透的良好途徑,歷史有著非常豐富的資源,給德育教育帶來的內容也很豐富,在充分挖掘之后,利用學科優(yōu)勢,結合學生的特點,實現歷史教學、德育教育的有機統(tǒng)一,讓歷史課堂成為促進學生綜合素質提升的舞臺,是未來歷史教學的主要方式,也是培養(yǎng)學生德育的關鍵。
參考文獻
[1]楊春生.審辯式思維視域下歷史學科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策略[J].中學歷史教學,2017(3):1.
[2]穆學斌.情境教學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探討[J].中國校外教育,2018(35):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