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金芳 吳媛 李文霞 王永研
(儋州市人民醫(yī)院心內科 海南 儋州 571700)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作為臨床常見的冠心病類型之一,患者多表現(xiàn)明顯胸痛、急性循環(huán)功能障礙,發(fā)病多與冠狀動脈缺血、缺氧有關[1]。近年來,隨著經濟的飛速發(fā)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心理壓力的增大、生活方式的多樣化,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很多心血管危險因素也相應增多[2]。有研究稱[3],伴有心血管危險因素的AMI 患者會大幅增加患者的致死率。因此,需要針對AMI 發(fā)生的心血管危險因素積極采取防控措施,才能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及生命安全[4]。本研究瓊西地區(qū)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給予護理干預,取得了較好的臨床效果,現(xiàn)將結果匯報如下。
選取2018 年4 月—2019 年月4 期間,160 例瓊西地區(qū)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被隨機分為對照組(常規(guī)護理)和觀察組(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給予護理干預),每組各80 例。AMI 患者均符合2007 年歐洲心臟病學會(ESC)、美國心臟病學會基金會(ACCF)、美國心臟協(xié)會(AHA)、世界心臟聯(lián)盟(WHF)制定的心肌梗死標準[5],排除既往急性心肌梗死病史、惡性腫瘤、嚴重肝腎疾病、風濕免疫系統(tǒng)性疾病患者,以及不同意參與此研究及相關資料不全者。所有研究均符合醫(yī)學倫理學標準,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80 例對照組中,男性45 例、女性35 例,年齡39 ~70 歲,平均(53.4±5.7)歲;80 例觀察組中,男性43 例、女性37 例,年齡40 ~69 歲,平均(53.7±5.3)歲。兩組性別、年齡比較,差異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
1.2.1 對照組護理方法 給予常規(guī)護理。持續(xù)心電及生命體征監(jiān)測,遵醫(yī)囑給予抗心律失常、溶栓、抗感染等治療,并給予吸痰、消化道等常規(guī)護理。
1.2.2 觀察組護理方法 在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針對AMI 的心血管危險因素,給予相應的護理干預。(1)心理護理。針對患者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主動心理疏導,針對患者焦慮因素進行溝通和交流,舉例講解成功救治及康復病例,提升患者對治療及治愈的信心,使其更好地配合治療和護理;(2)合理飲食、防治便秘。針對糖尿病、高血壓等諸多心血管危險因素,積極治療基礎疾病,改善患者心功能,提高機體抵抗力,指導患者合理飲食,多食粗纖維蔬菜及水果,保持大便通暢,定期進行身體檢查,及時發(fā)現(xiàn)異常檢查指標,遵醫(yī)囑定時服藥,將血壓、血脂等指標控制在允許范圍內;(3)戒煙、控制體重。培養(yǎng)患者良好的生活習慣,戒煙、戒酒,適當參加戶外活動,增強個人體質,提高自身免疫力,飲食合理搭配,控制體重,避免肥胖的發(fā)生。
護理3 個月后,觀察和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前后負面情緒(漢密爾頓焦慮評分HAMA、漢密爾頓抑郁評分HAMD)[6]、臨床實驗室指標(肌鈣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總膽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甘油三脂(TG)、空腹血糖(FBG)等),以及護理滿意度(滿意度分為非常滿意、滿意、不滿意),滿意度=(非常滿意+ 滿意)例數(shù)/ 總例數(shù)×100%[7]。
采用SPSS20.0 統(tǒng)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 標準差)表示,兩兩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卡方檢驗,P <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護理前兩組HAMA 及HAMD 評分比較,差異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護理后HAMA、HAMD 評分較對照組降低(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負面情緒評分比較(±s,分)
組別 例數(shù) HAMA HAMD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觀察組 80 14.5±2.3 9.2±1.7 16.4±2.4 10.3±1.9對照組 80 14.7±2.5 11.3±2.1 16.2±2.5 12.4±1.5 t- 1.07 5.49 0.98 4.64 P- >0.05 <0.05 >0.05 <0.05
護理前兩組患者臨床實驗室指標水平比較,差異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護理后臨床實驗室指標水平較對照組有所改善,見表2。
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患者對護理滿意度明顯改善(P<0.05),見表3。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臨床實驗室指標水平的變化(±s)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臨床實驗室指標水平的變化(±s)
組別 n CTnI(ug/L) CK-MB(U/L) FBG(mmol/L) TC(mmol/L) TG(mmol/L) LDL-C(mmol/L)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觀察組 80 8.9±0.2 2.7±0.2 134.1±5.2 67.8±3.5 13.2±2.4 6.7±0.9 6.5±1.2 4.1±1.1 3.2±1.4 1.7±1.1 3.3±1.2 1.8±1.1對照組 80 8.9±0.3 5.1±0.3 137.3±4.9 99.5±4.1 13.3±2.3 9.7±1.2 6.5±1.3 6.0±1.2 3.1±1.3 2.9±1.2 3.2±1.3 2.9±1.2 t - 0.82 4.39 1.35 6.82 1.17 5.31 1.02 4.09 0.76 4.01 0.77 3.94 P -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表3 兩組患者對護理滿意度比較(例)
針對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AMI 的常見心血管危險因素,加強基礎疾病的治療,將血糖、血壓、血脂控制在較好的范圍內,多食用高纖維食物,糾正水電解質平衡,監(jiān)測血氧飽和度及生命體征[8]。以提高患者自理能力及活動能力為目的,在基礎護理之外,通過專門護理技術,指導患者參與技能鍛煉,恢復其身體機能。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由于心肌缺血、缺氧,患者會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心功能降低,繼而影響呼吸系統(tǒng)、循環(huán)系統(tǒng)功能?;颊呷朐汉?,從戒煙、戒酒,控制體重,合理飲食,防治便秘,心理疏導等各方面進行護理干預,促進患者各系統(tǒng)功能的恢復,同時,也增強患者康復信心,減少負面情緒的影響。
本研究中,觀察組護理后HAMA、HAMD 較對照組降低,護理后血糖、血脂、血壓等臨床指標都有所改善,患者對護理滿意度明顯改善,總而言之,針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血管危險因素,給予相應的護理干預,能夠明顯調節(jié)患者的負面情緒,改善患者基礎疾病及心功能,從而提升患者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