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忠富
我有個文友王哥,40多歲了,是個殘疾人。10多年前,他從遙遠(yuǎn)的贛西北來到川西北。
王哥在江西老家其實混得不錯,因為寫作上的才華,早早就進(jìn)了一家工廠,后又被借調(diào)至當(dāng)?shù)孛裾止ぷ?,雖不是大富大貴,但生活還算過得去。
殘疾人成家難,沒有經(jīng)濟實力的殘疾人成家更是難上加難。王哥雖然有點微薄的薪水,但“結(jié)婚成家”對他來說仍然只是個夢想。那時候,網(wǎng)絡(luò)不發(fā)達(dá),大家要想認(rèn)識外地朋友,都只能通過書信傳情。
因為經(jīng)常在報刊上發(fā)表文章,王哥的才華引起了外地張姐的注意。張姐是個小兒麻痹癥患者,開了一間服裝店做縫紉活,閑暇時也喜歡寫點文章,她覺得自己和王哥有很多相似之處。于是,張姐鼓起勇氣,通過編輯部要到了王哥的聯(lián)系方式,然后開始了長達(dá)三四年的書信交流。
兩人談魯迅、談三毛、談理想、談人生……后來逐漸談到了他們的未來。他們決定這輩子一定要生活在一起,不離不棄,直到終老。
兩個殘疾人,要生活在一起,這自然引起了雙方父母的強烈反對。長輩們說得最多的一句話是:“你們在一起可以,但你們能養(yǎng)活自己嗎?今后老了怎么辦?”
他們堅定地回答:我們能養(yǎng)活自己,而且還要活得好好的,讓大家看看,殘疾人也是有資格擁有幸福的……
于是王哥毅然放棄了江西的工作,來到川西北幫助張姐打理生意。
他們給自己的縫紉店取名為“衣品留香”,因為做工精良、款式新潮、價格實惠,吸引了不少定做衣服的顧客,大家都被他們自主創(chuàng)業(yè)的精神所感動。由于夫妻兩個為人善良,在最艱難的時候,也總會有人愿意主動去幫助他們。
如今10多年過去了,倆人相濡以沫、互相幫扶,生意越做越大,房子有了、車子有了,孩子也聰明活潑,一家人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其樂融融,羨煞旁人。
給愛一盞燈,照亮希望,照亮彼此的心。即使沒有錦衣玉食、沒有香車寶馬,甚至沒有健全的身體,但只要心中有愛,為愛堅持,就一定能收獲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