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新培
(赤峰市朝聚眼科醫(yī)院 內(nèi)蒙古 赤峰 024000)
患者出現(xiàn)間歇性外斜視其實是一種存在與共同性歪斜與外隱斜中間的疾病類型,很多患者在歪斜發(fā)展途中都會患者間歇性外斜視。所以,必須對患者進行有效的治療,防止患者雙眼視覺受到嚴重影響。本文通過多發(fā)年齡段患者經(jīng)間歇性外斜視手術治療的差異性進行研究與分析,現(xiàn)報道如下[1]。
選取本院自2017 年9 月—2018 年10 月期間收治的102例間歇性外視手術患者作為此次研究對象,依照患者年齡將其分成兩組,各組51 例,此次研究對象均符合納入標準,且已獲取患者及其家屬的認可與簽字。觀察組患者年齡在3 歲~9 歲,平均年齡在(5.11±1.01)歲;對照組組患者年齡在10 歲~13 歲,平均年齡在(10.02±1.23)歲。將兩組患者一般資料進行對比分析,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給予兩組患者間歇性外斜視手術治療,均根據(jù)斜視類型進行手術,治療步驟如下:雙側外直肌后徙術針對分開過強行患者;非主導眼外直肌后徙術聯(lián)合內(nèi)直肌縮短術或者雙側外直肌后徙術主要針對基本型患者;單眼外直肌后徙聯(lián)合內(nèi)直肌縮短術主要針對集合不足型患者進行針對性治療。以上治療患者均采用全身麻醉的方式,對實施手術的眼睛放置開瞼器,采取parks 切口,將球結膜剪開,然后分離筋膜,致使肌肉充分暴露出來。內(nèi)直肌縮短術:腳規(guī)測量縮短量,6-0 可吸收縫線雙套環(huán)縫合肌腱,使用鉗夾進行止血之后于肌止緣后的1 毫米剪斷肌腱。將雙套環(huán)縫線間斷縫合于原肌止緣處結扎。在縫線前大約2 毫米的地方將多余肌肉減掉。外直肌后徙術:在肌止緣后大約1 毫米的地方采取6-0 縫線雙套環(huán)縫合肌腱,平行后退后將雙套環(huán)縫線經(jīng)鞏膜淺層做間斷縫合于新止點的部位進行結扎。術中眼位正位后縫合球結膜,術后及使用抗生素眼膏對局部進行涂抹[2]。
將兩組患者治療效果進行對比分析,判定治療效果的標準如下:(1)沒有發(fā)生任何明顯的改變,水平斜度大于或等于150 度屬于無效;(2)采用三棱鏡對第一斜視角進行檢查,垂直度大于等于100 屬于有效;(3)治療后完全正位,并包含隱性斜視,小度數(shù)的偏斜小于100 屬于痊愈。隨后并計算出治療總效率[3]。
將兩組患者治療效果進行對比和分析,觀察組患者治療效果顯著比對照組治療效果好,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將兩組術后治療效果進行對比分析[n(%)]
對照組術后具有雙眼視力功能及立體視功能恢復率為52.94%,觀察組術后具有雙眼視力功能及立體視功能恢復率為100.00%,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31.385,P<0.05)。
分開功能與結合功能之間失調(diào),融合功能低下以及集合功能不足將會引起間歇性外斜視。斜視角同注意力強度、注視距離以及視力疲勞狀態(tài)等,與外斜視間在正位變動。若檢查不細心發(fā)生漏診的幾率很高,因此在檢查的時候必須認真仔細方可清楚正確的斜視度數(shù)[4]。
間歇性外斜視癥狀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患者瞌睡、疲勞、注意力不集中或者疾病時出現(xiàn),并在視覺尚未發(fā)育成熟的兒童身上出現(xiàn)暫時性復視,不久將出現(xiàn)抑制,并存在視網(wǎng)膜異常對應。醫(yī)學上對間歇性外視的情況有兩種治療觀點:早期治療或者延后手術治療[5]。通過早期治療雙眼視覺功能可保證其按正常軌跡房展,通過延后手術治療是因為間歇性外斜視雙眼尚有視覺,可以通過延后幾年的觀察,當發(fā)現(xiàn)雙眼視覺功能減弱或者有減弱跡象時,便正是通過手術治療的時機。正因如此,間歇性外斜視手術選擇治療的時機曾飽受爭議。本文通過對間歇性外斜視手術治療多年齡段患者的效果進行分析得出以下結果:觀察組患者治療效果顯著比對照組治療效果好,差異明顯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所以間歇性外斜視手術治療的患者年齡越小,雙眼視覺恢復效果越好。
綜上所述,間歇性外斜視患者治療效果與患者年齡大小有很大關系,年齡越小患者術后恢復視覺效果越好,相反,年齡越大術后恢復視覺效果越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