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反問句具有很強的語境依賴性,是語言使用者深層意圖的語言表現(xiàn)形式。本文從語言順應論角度出發(fā),以“能不+VP”格式反問句為研究對象,探討反問句的語境順應性,認為選擇反問句作為回應方式是語言使用者物理世界、心理世界和社交世界相互順應的結(jié)果。
關鍵詞:反問句;語言順應論;語境順應性
作者簡介:王海蓉(1994.10-),女,漢族,四川巴中市人,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漢語國際教育專業(yè)碩士在讀。
[中圖分類號]:H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20)-24--02
一、引言
在交際過程中,同一個意思可以用不同的方式來表達,同一個表達方式也可以有不同的意義。例:
(1)A:“你也參加了運動會?”
B:“大家都參加了,我能不參加嗎?”
C:“大家都參加了,我也只好參加。”
D:“我不可以參加嗎?”
E:“嗯”/“對啊”
F:(點頭)
(2)A:“你也參加了運動會?”
B:“我是體育特長生,我能不參加嗎?”
(3)A:“你也參加了運動會?”
B:“老師說必須參加,我能不參加嗎?”
針對“你也參加了運動會?”這個問題,例(1)中BCDEF這五種回應方式都是表示“我參加了運動會”這個意思,但是我們可以看到他們的回應方式各不相同。從是否用言語來回應,可以分為言語回應(BCDE)和非言語回應(F);從句類來看,可以有反問句回應(B)、陳述句回應(C)、詢問句回應(D)。其次,我們再來看例(1)(2)(3),它們都用了反問句的回應方式,表達了“我參加了運動會”的意思,但是它們表達的情感卻不同。例(1)表達了一種大家都參加,我也只能參加,不參加的話,就感覺自己不合群,可能會被大家孤立這樣一種迫于無奈,維護面子而參加的意味;在例(2)中,我是體育特長生,所以很明顯我肯定會參加運動會,表達了一種對問話人明知故問的不耐煩情緒;例(3)表達了一種迫于老師權力,不得不參加的無奈的感情。那么,在同等語義的前提下,使用陳述句或其他回應方式也可以表達清楚意義,為什么有時候偏偏要使用反問句作為回應方式?什么時候會用反問句來回應?在日常交際中發(fā)現(xiàn) “能不+ VP”格式問句既可以表達詢問義也可以表達反問義。例:
(4)A:我們買一個洗衣機吧!
B:我能不同意嗎?洗衣機太貴了。
(5)A:我肚子疼,你能幫我提一下箱子嗎?
B:你都這么說了,我能不同意嗎?
“我能不同意嗎?”這個問句在例(4)中表示的是詢問自己是否可以表達反對意見,屬于詢問義,而在例(5)中表示的是一種不自愿的同意,屬于反問義。正是由于語境的不同決定了同一格式下的句子表達意義的不同。因此,本文將以北京語言大學語料庫為基礎,以“能不+ VP”格式反問句為研究對象來分析在順應論下,反問句是如何順應語境作為回應方式的以及使用反問句回應的條件。
二、相關研究
反問句一直以來都是漢語語言學界關注的熱點之一,在語法語義語用方面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反問句的語法研究主要涉及反問句的性質(zhì)、定義、類別以及從疑問代詞、指示代詞、語氣副詞、連詞、語氣詞和固定格式等構(gòu)成的反問句格式來研究反問句的構(gòu)成。語義研究則主要集中在語義結(jié)構(gòu)、語義類型、語義條件及其語義條件制約的分析上,如胡孝斌(1999)認為詞語的意義、上下文語義關系、復句格式所包含的邏輯關系等語義條件對反問句的形成有很大的制約作用。反問句的語用研究主要集中在反問句的語用功能探討上,如胡德明(2008)認為反問句具有誘導性和隱含性兩個功能。邵敬敏(1996)比較了反問句與一般句式之后,總結(jié)出了反問句的三個語用特點和六個語用意義。另外,李宇鳳(2010)從語用回應的角度對反問否定的意義進行了梳理,闡明了反問“解釋-否定”的推理否定性質(zhì)。也有部分學者注意到了使用反問句的語境,如常玉鐘(1992)認為確定反問句的語用含義時應該“通過分析表達時的語境——談話的話題、對象、場合、目的等,來進一步確定句子深層的隱含的意義”。李宇明(1990)認為“反問句的自足性較差(也許是最差),對語境的依賴性較大(也許是最大)。多數(shù)反問句資格的識別和意義的理解,都離不開語境。與其說反問句答案在句中,還不如說答案在語境中?!钡钦Z境是如何影響反問句的使用還值得進一步探討。關于“能不+VP”的研究目前較少,現(xiàn)有的少數(shù)研究也主要集中在對該格式中情態(tài)動詞“能”的分析和該格式語義語用的分析上,缺少對其作為回應方式的研究。
三、反問句的語境順應性
“語言使用是一個在不同意識程度下,出于語言內(nèi)部或外部原因,對語言作出選擇的過程?!保╒erschueren 2000) “與語言或語言選擇相互順應的是語境”。根據(jù)順應理論,語境是語言交際的環(huán)境,用來指與話語相互順應相關的或影響話語處理的一切因素,包括交際語境(由物理世界、社交世界、心理世界以及交際雙方構(gòu)成)和語言語境。交際語境屬于非語言語境,其中話語發(fā)出者和話語理解者是語境的焦點,因為作為語言使用者,他們的認知處理是激活其他相關語境因素并使之在語言運用中起作用的前提。
(一)對物理世界的順應
實現(xiàn)交際主體之間的物理順應是語言選擇的重要語境因素(Verschueren 2000)。物理世界主要包括交際主體、交際話題、時間和空間的指示關系等。任一因素的變化,都會對交際雙方話語的選擇產(chǎn)生重大影響。在交際過程中,交際主體若忽視了對物理世界的順應,可能會引起交際主體間的矛盾或者信息表達失真。通過對語料考察發(fā)現(xiàn),當交際主體處于不同物理位置,話題產(chǎn)生分歧時,較容易選擇反問句來回應。例:
(6)埃德溫娜大驚失色:“你拋了美一商的股票?”“能不拋嗎?我還勸幾位客戶如法炮制。這筆生意到此刻已帶來不少好處?!?(阿瑟·黑利《錢商》)
在此例中,埃德溫娜對劉易斯拋售股票的行為表示擔心,害怕別人會指責劉易斯盜竊內(nèi)部經(jīng)濟情報,因為自己是銀行職員。然而劉易斯認為班老頭生病的事人盡皆知,牽涉不到盜竊內(nèi)部情報的問題,而且現(xiàn)在拋售能帶來很大利潤,所以現(xiàn)在拋售是最明智的選擇。這里劉易斯對埃德溫娜的提問使用了反問句回應,凸顯了己方物理位置的重要性,迫使對方順應己方物理世界。
(二)對心理世界的順應
實現(xiàn)交際主體之間的心理順應是語言選擇的又一重要語境因素(Verschueren 2000)。心理世界涉及交際雙方的個性、情感、信仰、欲望、希望、動機、意向等心理狀態(tài)。反問句是回應者在交際過程中做出的選擇,回應者選擇反問句這種間接凸顯的回應方式,拋棄了直接、簡單明了的回應方式正是基于語言使用者的心理世界。相比同樣語義的直接回應方式,反問句回應的方式更有感染力和表現(xiàn)力,更能引起聽話者的心理共鳴,這也是回應者希望達到的交際效果。例:
(7)昆山對這人說:“你錯了,我的老婆該打?!比缓?,昆山看了看那些瞠目結(jié)舌的人,繼續(xù)說:“別人不知道我老婆,我能不知道嗎? 我老婆確實該打,一張臭嘴,到處搬弄是非。她要不是我昆山的老婆,不知道有多少人會打她耳光……”(余華《朋友》)
(8)“車都開到這兒了,還能不進去?萬一要是什么人命關天的事情,你我誰負得起這個責任?”(張平《十面埋伏》)
在例(7)中,昆山的老婆被打了,昆山的兄弟們認為打他老婆的人可能不知道那是他老婆。而昆山知道他老婆是怎樣的人,并認為該打。如果不是看在他的面子上,他老婆肯定會挨很多打。這里用反問句凸顯了他對別人打他老婆并不感到奇怪,并且表現(xiàn)出對他老婆的一絲不滿和厭煩。在例(8)中,說話人擔心如果不進去,可能會發(fā)生不好的事情, 而自己不愿意承擔這個風險和責任,因此他用反問句來強調(diào)自己的觀點。這兩個例子都是通過反問句來順應了自己心理態(tài)度和情感。
(三)對社交世界的順應
實現(xiàn)交際主體之間的物理順應和心理順應,選擇反問句作為回應方式還會受到社會因素的影響。對社交世界的順應是語言選擇的又一重要語境因素(Verschueren 2000)。社交世界包括交際雙方的依存關系、權利關系和平等關系等。通過對語料考察發(fā)現(xiàn),權力地位關系相差較大的交際主體之間,地位高的一方使用反問句回應的較多,而地位低的一方使用反問句回應的較少,即使回應者有某些意向或者消極態(tài)度,也會因為社會因素的原因,選擇更為委婉和間接的方式表達,而不會選擇較為突顯主觀態(tài)度的反問句回應。社會地位相近和關系密切的交際主體之間更會使用反問句來回應。
(9)“我哥在老家承包了一個煤礦,這幾年賺了一些錢,他想在城里投資辦個實體,我這個當妹妹的能不幫忙嗎? 我就這么一個哥哥,從小把我撫養(yǎng)到大,爸媽死得早,就我們哥妹倆相依為命,能有今天,那容易嗎……”(張平《抉擇》)
(10)小憐道:“去是我可以去,我得問一問大少奶奶?!泵符惖溃骸疤饝?,大少奶奶還能不答應嗎?”(張恨水《金粉世家》)
(11)“現(xiàn)在我和南郊最大的廢品收購店老板聯(lián)合著要吞并那些小收購站,辦個收購公司。你想想,那老板介紹了他們老家的人來,我能不安置嗎?” (賈平凹《高興》)
在例(9)中,兄妹關系這一社會約定關系決定了妹妹有幫助哥哥的義務。例(10)中,八小姐梅麗要求大少奶奶的丫鬟小憐陪同出門,小憐說要請示大少奶奶,這時,梅麗直接利用自己的身份,更是搬出了地位最高的太太說事。例(11)中,為了生意上的合作,迫于無奈不得不幫老板老家來的人找房子。在上例中,回應者都采取了反問形式的回應,把其真實意圖隱藏在反問句之中,聽話人必須借助雙方共知的社會語境才能領悟其真實意圖。
四、結(jié)語
針對不同語境,聽話人會采取不同的回應方式。本文通過對反問句回應方式的分析,認為選擇反問句作為回應方式是語言使用者物理世界、心理世界和社交世界相互順應的結(jié)果。由于篇幅所限,本文僅從影響語言選擇的交際語境出發(fā),探討反問句作為回應方式的語用理據(jù)。對反問句回應方式的研究還可從語言語境等做進一步的探討和分析。
參考文獻:
[1]Verschueren, J. 2000.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London: Edward Arnold.
[2]常玉鐘. 試析反問句的語用含義[J].漢語學習,1992(5).
[3]胡孝斌.反問句的話語制約因素[J].世界漢語教學,1999(1).
[4]胡德明.反問句的語用價值——誘導性與隱涵性[J].修辭學習,2008(4).
[5]李宇明.反問句的構(gòu)成及其理解[J]殷都學刊,1990(3).
[6]李宇鳳.從語用回應視角看反問否定[J]語言科學,2010(5).
[7]邵敬敏.現(xiàn)代漢語疑問句研究[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