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欽佩
(安吉縣昌碩街道衛(wèi)生院 湖州 安吉 313300)
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是一種由EB 病毒感染所致,以單核-巨噬細胞急性增生為病理特點的自限性感染疾病,多發(fā)于學齡前兒童[1]。其臨床主要表現(xiàn)為發(fā)熱、淋巴結(jié)腫大、咽峽炎、肝脾腫大、皮疹等輕微癥狀,少數(shù)可出現(xiàn)嗜血綜合征等嚴重并發(fā)癥[2]。目前對于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尚無特效藥物,臨床上多以對癥治療為主。近年來,更昔洛韋在治療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上取得良好療效[3]。本研究以我院2016 年10 月—2018 年10 月收治的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患兒為研究對象,探討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應用不同給藥方式更昔洛韋治療的臨床效果,以期指導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的臨床用藥?,F(xiàn)報道如下。
選自我院2016 年10 月—2018 年10 月收治的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患兒104 例,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等分為兩組。納入標準:①均符合《諸福棠實用兒科學(第8 版)》中制定的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的診斷標準[4];臨床表現(xiàn)為發(fā)熱、淋巴結(jié)腫大、咽峽炎、肝臟腫大、外周血異形淋巴細胞比例≥10%;②臨床資料完整者;③患兒家屬自愿參加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合并嚴重心、肝、肺、腎功能障礙者;②EB 病毒慢性活動性感染者;③合并嚴重器質(zhì)性疾病、精神障礙者;④對研究藥物過敏者;⑤依從性差,不配合治療者。觀察組男28 例,女24 例;年齡1 ~12 歲,平均(3.5±1.2)歲;住院前病程2 ~8d,平均(4.9±2.5)d。對照組年齡男30 例,女22 例;年齡2 ~13 歲,平均(3.7±1.3)歲;住院前病程2~10d,平均(5.1±2.7)d。兩組基線資料對比差異均不顯著(P>0.05),臨床可比。
兩組患者均給予退熱止痛、鎮(zhèn)靜、止咳及保肝等對癥治療。對照組:在此基礎上予更昔洛韋(江蘇漣水制藥,50mg/2mL,國藥準字H20050104)10mg/(kg·d)靜脈滴注,1 次/d。觀察組: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采取更昔洛韋5mg/(kg·d)靜脈滴注,每12h 給藥1 次。兩組均連續(xù)治療1 周。
治愈:發(fā)熱、淋巴結(jié)腫大等臨床癥狀及體征消失,并發(fā)癥治愈,血象與肝功均恢復至正常水平;有效:以上臨床癥狀、體征好轉(zhuǎn),并發(fā)癥有所好轉(zhuǎn),血象與肝功指標明顯改善;無效:臨床癥狀及體征無明顯變化甚至加重,血象與肝功指標均無變化。總有效率=(治愈+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治療1 周后,比較兩組臨床療效和一般臨床癥狀改善時間(包括體溫恢復正常、淋巴結(jié)回縮、咽峽炎消失、肝酶恢復正常,異形淋巴細胞小于10%),于治療前后抽取空腹外周靜脈血5mL,抗凝處理后,運用流式細胞術檢測T 淋巴細胞亞群(CD3+、CD4+、CD8+、CD4+/CD8+)比例,并記錄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觀察組總有效率為84.6%(44/52),顯著高于對照組的61.5%(32/52),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體溫恢復正常、淋巴結(jié)回縮、咽峽炎消失、肝酶恢復正常及異形淋巴細胞小于10%的時間均顯著縮短(P<0.01),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癥狀改善時間比較(±s,d)
表2 兩組臨床癥狀改善時間比較(±s,d)
異形淋巴細胞小于10%觀察組 52 3.6±1.0 6.7±1.4 8.3±2.4 3.1±1.5 9.7±2.4對照組 52 6.2±1.7 10.8±1.6 11.2±2.5 3.9±1.2 12.8±3.0 t - 9.51 13.91 6.03 3.00 5.82 P - <0.01 <0.01 <0.01 <0.01 <0.01組別 例數(shù) 體溫恢復正常淋巴結(jié)回縮咽峽炎消失肝酶恢復正常
與治療前相比,治療后兩組外周血CD3+、CD8+水平均顯著減低,CD4+、CD4+/CD8+水平均顯著增高(P<0.01);且觀察組改善更顯著(P<0.01),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淋巴細胞亞群比較(±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淋巴細胞亞群比較(±s)
注:t1、t2 分別為治療前后對照組與觀察組組間比較,t3、t4 分別為兩組治療前后組內(nèi)比較。
組別 例數(shù) 時間 CD3+(%) CD4+(%) CD8+(%) CD4+/ CD8+觀察組 52 治療前 66.1±4.1 24.1±1.5 36.6±2.0 1.0±0.2治療后 58.4±3.0 31.0±2.1 27.1±1.6 1.1±0.1對照組 52 治療前 65.2±4.2 24.5±1.4 37.1±1.8 1.0±0.1治療后 62.1±2.2 27.3±1.2 24.2±1.7 1.4±0.2 t1 1.11 1.41 1.34 0.00 P>0.05 >0.05 >0.05 >0.05 t2 7.17 11.03 8.96 9.67 P<0.01 <0.01 <0.01 <0.01 t3 10.93 19.28 26.75 3.22 P<0.01 <0.01 <0.01 <0.01 t4 4.71 10.95 37.57 12.90 P<0.01 <0.01 <0.01 <0.01
治療期間對照組發(fā)生腸胃道反應2 例,乏力1 例,粒細胞減少2 例;觀察組發(fā)生腸胃道反應1 例,粒細胞減少3 例,兩組停藥后均恢復正常,均未出現(xiàn)腎功能損害等其他嚴重不良反應。兩組不良反應率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觀察組(4/52)vs對照組(5/52),P>0.05]。
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是兒童時期最為常見的感染疾病之一,主要是由EB 病毒感染或免疫反應所致,是一種單核-巨噬細胞系統(tǒng)急性增生性傳染病。臨床癥狀輕微,甚至無明顯臨床表現(xiàn),多數(shù)患兒呈自限性過程。EB 病毒系皰疹病毒科R 亞科DNA病毒,長期潛伏在淋巴細胞系統(tǒng)中,具有潛伏和轉(zhuǎn)化的特性。目前認為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的發(fā)病機制為EB 病毒經(jīng)呼吸道侵入咽部淋巴組織,并不斷積聚、復制產(chǎn)生病毒血癥,隨血循環(huán)進一步侵入各級淋巴細胞,通過感染B 淋巴細胞使其抗原性發(fā)生改變,繼而刺激T 淋巴細胞轉(zhuǎn)化為抑制性T 細胞,誘導機體產(chǎn)生免疫反應,最終引發(fā)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的各種癥狀[6]。
對于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臨床上目前多為對癥治療,尚無特效藥物。更昔洛韋主要成分為丙氧鳥苷,是一種非選擇性核苷類抗DNA 病毒藥物,對治療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療效較為肯定。更昔洛韋可進入淋巴細胞,在被病毒感染的細胞內(nèi)其抗病毒作用。其作用機制為:首先被病毒胸苷激酶磷化為單磷酸鹽,然后在細胞激酶的作用下逐步磷化為二磷酸鹽、三磷酸鹽,三磷酸鹽在感染細胞內(nèi)存在時間較長,通過與病毒DNA 結(jié)合,抑制病毒DNA 的合成,從而阻止病毒的復制和增殖[7]。同時有研究[8]表明,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的發(fā)病、B 淋巴細胞的增殖、EB 病毒的清除等方面與機體免疫功能改變密切相關。病毒在B細胞增殖時可激活CD8+細胞,清除受到感染的B 細胞;同時由于CD4+細胞的激活可以抑制B 細胞增殖,導致CD4+細胞被大量消耗;故患者外周血中CD4+細胞數(shù)量降低,CD8+細胞數(shù)量升高。更昔洛韋本身既是病毒DNA 的抑制劑,同時又參與、阻止病毒的復制過程,從這兩方面抑制病毒的增殖。
本研究中與應用更昔洛韋(一次給藥)的對照組有效率(61.5%)對比,分次給藥的觀察組總有效率為84.6%,顯著上升;說明分次給藥治療更有助于消除患兒癥狀體征,療效更顯著。本研究顯示觀察組各一般臨床癥狀(體溫恢復正常、淋巴結(jié)回縮、咽峽炎消失、肝酶恢復正常及異形淋巴細胞小于10%)的改善時間較對照組均顯著縮短;提示分次給藥更有利于改善患兒臨床癥狀,縮短恢復時間。同時本研究顯示與治療前相比,治療后兩組外周血CD3+、CD8+水平均顯著減低,CD4+、CD4+/CD8+水平均顯著增加;且觀察組改善更顯著;說明分次給藥更有利于促進患兒機體免疫功能的恢復。此外本研究中兩組不良反應率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可見患兒對分次給藥方案的耐受性較高。
綜上所述,兒童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應用更昔洛韋分次給藥方案治療能迅速緩解患兒癥狀,增強機體免疫功能,療效顯著,安全可靠,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