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涓娟
〔摘要〕英國作家J·K·羅琳的系列小說《哈利·波特》以其主人公哈利的成長經歷為主線,在向我們展現(xiàn)一個奇幻的魔法世界同時,用動人的筆觸講述了哈利及其伙伴們的冒險故事與成長經歷,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一直貫穿著“愛、自由與規(guī)則”這三個成長主題。本文從這一兒童文學作品探討兒童的自我價值感的實現(xiàn),從而推動兒童能夠生動活潑地學習和健康快樂地成長。
〔關鍵詞〕自我價值感;成長主題;《哈利·波特》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2684(2020)20-0078-03
英國作家J·K·羅琳所著的奇幻文學系列小說《哈利·波特》總共有7部,前六部重點著墨的是哈利和他的伙伴赫敏、羅恩等在霍格沃茨魔法學校的學習、生活和冒險故事,第七部是以哈利“三人組”尋找“魂器”為主題,打敗反派伏地魔的故事?!豆げㄌ亍废盗行≌f至今暢銷,因為它不同于一般的少兒故事,即它不能狹隘地被定位為兒童文學,它的重點是在向讀者展現(xiàn)一個天馬行空的魔法世界同時,更多地去塑造故事中的人,如主人公哈利的成長經歷。它其實是一部擁有多元成長主題的小說,在主人公的冒險故事和成長過程中,我們能看到“愛”“自由”和“規(guī)則”這幾個主題。兒童是最渴望成長的人,兒童在成長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面對著外部世界的各種誘惑,兒童由于閱歷的局限,會對多元復雜的成人世界感到迷惑不解,但兒童相比“冷酷”的成人,內心擁有更為真摯的情感。如何守護兒童的童心,守護兒童的情感,實現(xiàn)兒童的自我價值感,或許我們可以從《哈利·波特》系列小說中找找答案。
一、 愛的力量
哈利·波特在收到霍格沃茨入學來信之前,被寄養(yǎng)在德思禮姨媽家中。哈利在發(fā)現(xiàn)自身的“特異功能”而感到驚訝的同時,一個人孤獨地面對著無法獲得解答的困惑和沒有知心伙伴的尷尬處境,這一切都在進入魔法學校之后發(fā)生巨大改變。哈利在擺脫了“碗櫥間”令人窒息的環(huán)境之后,進入了能獲得“愛”與真正充滿“愛”的世界,得到了自由成長與自我發(fā)展的機會。他在魔法學校結識了羅恩、赫敏并順利組成“三人組”,參加“魁地奇”比賽,與伙伴們在魔法世界展開各種冒險,收獲了來自長輩、老師們的關愛與伙伴們的友愛。“愛”的主題其實在這個系列的書中處處可見,如哈利的母親莉莉犧牲自己的生命保護哈利,羅恩的媽媽莫麗雖然總以一個傳統(tǒng)的家庭婦女形象出現(xiàn),但也正是她對于孩子們的辛勤付出才讓韋斯萊家族的孩子們那么優(yōu)秀;又如鄧布利多、小天狼星等對哈利的“父愛”與“教導”,斯內普對哈利沉默的愛與關懷,這些愛的力量匯聚在一起,超越了所有的權力和偏見,擁有著巨大的力量,指引著哈利的成長。
盧梭在《愛彌兒》中寫道,“孩子的第一份感情是愛他自己,而第二份感情是從第一份感情中衍生出來的,則是愛他身邊的那些人?!眱和淖晕覂r值感的培養(yǎng),應當從“愛”中汲取力量,成長是一個從“自愛”到“他愛”的過程。自愛對兒童始終是有好處的,而且始終與兒童成長的自然秩序保持一致?!白詯邸笔莾和谝灰P心的事情,也是最重要的事情,盧梭說“為了保存自己,我們必須愛我們自己”,并且在兒童自愛的感情中,還會直接導致兒童去愛那些“保存他們的人”。“自愛”是如何產生的呢?當兒童切切實實的“需求”被滿足的時候,兒童就會擁有自愛的情感。比如兒童一開始的需求就是想要擁有朋友,擁有朋友使他感受到“被愛是如此的甜蜜”,他就會希望每個人都愛自己,這種情感會讓兒童更喜歡自己。
但是“自愛”同時也會伴隨著產生“自負”的情緒,即兒童對“需求”的結果會感到不滿意,且不知足的情緒會使他們永遠都不會對“需求”感到滿意,比如兒童在不喜歡別人的同時,又去要求別人更喜歡他們自己。由此可見,“自愛”會讓兒童變得溫柔和敦厚,但同時也會產生“憎恨與急躁的感情”。所以要培養(yǎng)一個本質上善良的人,實現(xiàn)其自我價值感,除了讓他擁有滿足基本情感的“需求”,還要讓他懂得“需求”是相互的,兒童愛自己的同時也要愛他人。對兒童來說,最合適的“他愛”就是從他身邊的種種關系去愛,比如愛父母、愛伙伴。當兒童通過自身存在了解到他自己的時候,他是在探索自己與事物的關系,這是他整個童年時期都要做的事情。
當他開始感受到自己的“精神情感”存在的時候,他開始研究自己與他人的關系。兒童絕不能一直孤身一人生活下去,“要想被人愛,一個人就必須可愛,要想得到別人的偏愛,一個人就必須比別人更加可愛,至少在他所愛的人眼中看來比其他所有人都更加可愛”。因此愛是互惠的,兒童自己希望得到與別人同樣的偏愛,也要懂得去愛他人,兒童從“他愛”中感受到自己不再是一個孤獨的個體,他和他的親人、同伴在種種關系中產生了所有的情感,匯聚成了一切愛的力量。
書中最重要的兩個人物哈利和伏地魔都曾經失去雙親,童年幾乎都是慘淡凄涼的,但兩人卻走出了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伏地魔在孤兒院就缺失愛與關懷,即使進了魔法學校,也并非真心交友。相反哈利卻得到了很多人的愛與支持,“愛”讓哈利的自我價值感實現(xiàn),他成長為一個正直、善良和勇敢的人,而缺少“愛”讓伏地魔的人格扭曲。哈利能夠學會自愛、感受愛,然后去愛身邊所有的人,而伏地魔卻因得不到愛而變得瘋狂與偏執(zhí)? 。
二、每個人都是自由的
多比是羅琳在書中創(chuàng)造的一只“家養(yǎng)小精靈”,是魔法巫師家族的“奴隸”。在《哈利·波特與密室》中,哈利將自己的襪子放在了湯姆·里德爾的日記本里,交給了盧修斯·馬爾福,盧修斯收下之后便交給了多比。羅琳在魔法世界的設定是,當家養(yǎng)小精靈收到主人送的衣物時,意味著主人給予了他自由,主人盧修斯送給了多比一只襪子,多比從此以后是一只自由的精靈了。在《哈利·波特與死亡圣器》中,多比勇敢地反抗馬爾福家族,解救被困在“食死徒”莊園的哈利,他說:“多比是一個自由的精靈,多比來救哈利·波特和他的朋友們?!倍啾鹊摹白杂伞逼鋵嵤且环N“尊重需求”的實現(xiàn),作為被奴役的“家養(yǎng)小精靈”,他獲得了哈利及其伙伴們的尊重與關愛,他活著的尊嚴得到了認可與支持,所以他有了活著的價值和動力,同時他也尊重并愛著哈利和他的朋友們。這使得他擺脫“奴隸”的束縛,成為自由與獨立的個體。
歐文·亞龍說,“被他人接納和自我接納是密切相關的,不僅自我接納基于被他人接納,而且只有當自己接納自己之后,才可能被他人完全接納。”兒童要實現(xiàn)自我價值感,需要自我接納與被他人接納相結合,以此獲得身體與精神上的“自由”。因此需要去滿足兒童的自尊,即兒童渴望得到來自他人的注意、肯定、重視和表揚,同時又不希望被他人忽視、否定、輕視和批評。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認為,高一層次的需求建立在低一層次需求滿足的基礎上的,“自我實現(xiàn)需求的明顯出現(xiàn),通常是依賴于前面所說的生理與安全、愛與和自尊需求的滿足?!币簿褪钦f,要推動兒童花費時間與精力去不斷追求“自我實現(xiàn)”抑或自我價值感的實現(xiàn),必須滿足兒童成長過程中生理與安全、愛與自尊需求的實現(xiàn),“自尊需求的滿足導致一種自信的感情,使人覺得自己在這個世界上有價值、有力量”。兒童也會因為自尊需求的滿足,感到自己是快樂的、自由的,自己對自己或他人都是有價值的。
實現(xiàn)兒童自我價值感的關鍵,就在于滿足兒童合理的自尊需求,兒童的自尊要求自由、自主,他們反對來自成人世界的限制與束縛。盡管成年人在兒童成長過程中扮演著指導者的角色,但指導絕不意味著成人承擔兒童的一切,成人需要平衡“遵循兒童自尊需求”與“指導兒童”之間的尺度。成年人能尊重兒童的想法、感覺和感受,同時強調成年人對兒童生理與所處環(huán)境的“合理保護”,在此基礎上,兒童能夠在不依賴成人的前提下自主、自由地做出屬于自己的判斷、主張和行為。自尊對兒童的自我認識與自我價值的肯定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每個人是自由的,每個兒童亦是自由的生命與個體,兒童自我價值感的實現(xiàn)需要滿足其“自尊”的實現(xiàn)。
自由是兒童“自尊需求”的突出表現(xiàn),我們在《哈利·波特》中總是能看到滿足兒童“自由”的例子,如《哈利·波特與魔法石》中哈利與其伙伴們聯(lián)手破除洛奇教授(伏地魔的偽裝)的陰謀;鄧布利多校長表揚赫敏在朋友們身處險境時能夠冷靜思考;而羅恩是一名很棒的國際象棋手,贏得霍格沃茨許多年來最精彩的“一盤棋”;魔法學校表揚哈利為保護魔法石而表現(xiàn)出無畏的膽量和過人的勇氣;曾經膽小怕事的納威都能夠在朋友面前堅定立場;鄧布利多重視哈利等人的判斷與選擇,而非按照魔法學校規(guī)定的標準來評價他們所做的一切,這些使得哈利等人成長中的信任感、自主感和自尊感大大提升。
三、遵守規(guī)則,敬畏生命
《哈利·波特》書中不會魔法的普通人稱為“麻瓜”(muggle),霍格沃茨魔法學校有時也會招收一些出生在“麻瓜”家庭,但有魔法天賦的人來學習,但有些世代都是巫師的家族(“純血統(tǒng)”)就會因自恃身份高貴,侮辱性地稱他們?yōu)椤澳喟头N”(mudblood)。比如哈利的好友,在魔法學校門門功課都很優(yōu)秀的少女赫敏,來自“麻瓜”家庭,曾遭受到來自“純血統(tǒng)”家族馬爾福的“嘲諷”。小說中的反派角色伏地魔是一個“純血論”的極力推崇者,盡管他其實是“混血”(他母親是巫師,父親是普通人),但他卻妄圖建立一個由所謂的“純種高貴血統(tǒng)”統(tǒng)治的巫師世界,掀起了巫師世界與普通人世界的“腥風血雨”。伏地魔自幼失去雙親,在一個缺少“愛”的環(huán)境下長大,他的性格越發(fā)偏執(zhí)和暴戾,極力去破壞原有世界的規(guī)則與和平。
羅琳寫這部系列小說,或許是想告訴我們,不能去破壞生命與自然的“規(guī)則”,《人權宣言》指出“人生來自由而平等”,無論是“麻瓜”還是“巫師”,“純血”還是“混血”,都是自由獨立的個體,并無高低貴賤之分。每個人都應遵守“規(guī)則”,敬畏自然與生命,執(zhí)行規(guī)則是為了保證每個人的自由意志和權利界限不受到侵犯。
對兒童來說,實現(xiàn)其自我價值感也要遵守規(guī)則,當然,規(guī)則是建立在“愛”和“自由”(尊重)的基礎上的,執(zhí)行規(guī)則不是為了去貶低兒童,打壓兒童的自尊心,而是為了讓兒童從心理上接納規(guī)則,從認知上清晰規(guī)則,能夠自覺承擔侵犯他人自由意志或權利界限的后果。盧梭說:“要變得善于感知且富有同情心,孩子就必須知道,有些人與他相似,遭受著他曾經遭受的苦難,感受著他曾經感受過的痛苦,而且就像他能感受這些事情一樣,他也能對其他事情形成一些想法?!眱和芙邮芤?guī)則并執(zhí)行規(guī)則,必須要在情感上產生共鳴即“同情心”,“任何人都不會成為感情豐富的人,除非他的想象力被喚醒”。
為了激發(fā)和滋養(yǎng)兒童這種不斷增長的感性,要引導兒童遵循其自然發(fā)展的規(guī)律,謹慎地消除那些會讓他內心狹隘,即以自我為中心的因素,通過規(guī)則的約束喚醒兒童心中“善良”“仁慈”“溫柔”的情感。還要通過規(guī)則的約束,防止他產生“嫉妒”“貪婪”“仇恨”的情感。古羅馬詩人維吉爾說:“我經歷過苦難,所以我要關注不幸的人。”要教育兒童富有同情心,敬畏生命,讓兒童懂得“我們并不是將自己置于比我們更幸福的那些人的位置上,而是置于最能得到同情的那些人的位置上”。 兒童能夠遵守規(guī)則,心懷同情,敬畏生命,為自己的人生規(guī)劃出一條通往幸福的道路,其自我價值感將在豐富的情感體驗中不斷增長。
四、結語
《哈利·波特》不僅僅是一部以奇幻為主題的兒童文學作品,也有著非凡的兒童成長意味。兒童在成長過程中普遍會遇到磨難與失敗,但也會不斷地前行著、摸索著,以此收獲從幼稚走向成熟、從困惑走向領悟的“精神成長”。本文分析小說中滲透的“愛”“自由”和“規(guī)則”的主題,意在從兒童文學作品中找到在兒童成長過程中要重視的方面,探討兒童的自我價值感的實現(xiàn),讓兒童能夠生動活潑地學習和健康快樂地成長。
參考文獻
[1]盧梭.愛彌兒[M]. 葉紅婷譯.北京:臺海出版社,2016.
[2]吳文瑞,丁園園.從霍妮的人格理論分析伏地魔的心理[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8(11):77-79.
[3]劉麗.自我價值感·自尊需要·自尊自信人格的培養(yǎng)[J].江蘇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42(1):134-138.
[4]馬斯洛.動機與人格[M].許金聲等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87.
[5]劉劍玲.論兒童的自尊[J].教育評論,2000(4):22-23.
(作者單位:安徽師范大學,蕪湖,241000)
編輯/張國憲終校/衛(wèi) 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