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津
(湖北中醫(yī)藥大學針灸骨傷學院,湖北 武漢)
第三腰椎橫突綜合征主要是腰部神經、血管因長期勞損、肌肉粘連等原因出現卡壓,進而出現第三腰椎橫突局部壓痛、腰部牽扯痛及活動不利癥狀[1],對人們的生產生活造成了不利的影響。對于腰椎橫突綜合征的病人,一般給予針刀、針灸、局部封閉、推拿等治療方法。針刀因其對解除神經血管卡壓的明顯效果,越來越受到臨床的重視并廣泛采用[2]?,F有的針刀治療第三腰椎橫突綜合征的臨床研究較多,但在其實驗設計和臨床療效評估方面還有所些問題,本文通過對臨床試驗的評價和對試驗數據的Meta分析,為臨床治療和試驗設計提供參考和借鑒。
網絡檢索中國知網、萬方數據庫、維普數據庫、中國生物醫(yī)學文獻數據庫,檢索時間為2000年1月至2020年5月,中文檢索詞為“針刀治療、第三腰椎橫突綜合征、腰三橫突綜合征等”英文檢索詞為“acupotome therapeutics,needle scalpel therapy,Third lumbar transverse process syndrome”等。
(1)研究類型:中英文文獻中關于針刀與其他療法治療第三腰椎橫突綜合征的隨機對照試驗。(2)研究對象:依據臨床資料,診斷為第三腰椎橫突綜合征的患者,不限年齡、性別、病程長短及病情輕重。(3)干預措施:觀察組為單純針刀療法,對照組為針灸(包含電針)、推拿、局部封閉等療法。(4)評價指標:主要提取試驗設計中的隨機及盲法應用情況,治愈率及總有效率指標。
(1)沒有采取隨機對照試驗;(2)試驗設計不合理,沒有明確的評價指標;(3)觀察組不是單純針刀治療,對照組特點不明顯;(4)重復發(fā)表文獻;(5)動物試驗及細胞類型試驗。
采用Jadad評價量表及標準對于選取的文獻進行質量評價。
采用Cochrane協(xié)同網提供的Rev-Man5.3.0軟件進行分析。使用χ2檢驗(檢驗水準a=0.05),如果統(tǒng)計結果為:I2<50%,P>0.10,采用固定效應模型;如果統(tǒng)計結果為:I2>50%,P<0.10,則采用隨機效應模型。使用比值比(OR)進行計數資料統(tǒng)計,使用加權均數差(WMD)進行計量資料統(tǒng)計,并計算95%可信區(qū)間(CI)。
根據上述的檢索方法,最初檢出405篇中文文獻,通過對原文的閱讀,依據上述的排除標準,篩選納入文章10篇[3-13],共1205例患者。納入研究的患者特征及文獻質量評價見表1。
2.2.1 治愈率比較
針刀組和其他治療組治愈率比較,根據χ2檢驗(P=0.006,I2=61%),故選擇隨機效應模型計算,發(fā)現單純針刀療法治療第三腰椎橫突綜合征的效果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OR=3.77,95%CI( 2.95,4.81)](圖1)。
2.2.2 總有效率比較
針刀組和其他治療組總有效率比較,根據χ2檢驗(P=0.10,I2=39%),選取固定效應模型計算,結果提示單純針刀療法治療第三腰椎橫突綜合征的效果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OR=3.61,95%CI (2.60,5.01)](圖2)。
表1 納入研究的患者特征及文獻質量評價
圖1針刀與其他療法治療第三腰椎橫突綜合征的臨床療效Meta分析
圖2針刀與其他療法治療第三腰椎橫突綜合征的臨床療效Meta分析
隨著科技的發(fā)展,網絡信息化時代的來臨,人們的工作方式逐漸從以體力為主,轉變?yōu)殚L期的伏案、久坐等長時間靜坐為主的方式,這使得脊柱更易受到慢性損傷,從而使第三腰椎橫突綜合征的患病率上升明顯,并且逐漸年輕化[13]。本研究也顯示出針刀在治療第三腰椎橫突綜合征方面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但是在針刀治療的研究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在試驗的設計上,對于臨床試驗,要科學的做好隨機分組,盡量采取科學合理的盲法,做好患者近遠期回訪,更好的掌握遠期預后資料,從而對針刀治療的長期療效和安全性方面有更好的認識。本研究由于數據治療和數量問題,得出的結論還需要更加科學嚴謹的隨機對照試驗來驗證,這樣才能為臨床治療提供更加可靠的循證醫(yī)學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