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8年,《天津青年》雜志向國人提出了三個問題:中國什么時候能夠派運動員參加奧運會?我們的運動員什么時候能夠得到一枚奧運金牌?我們的國家什么時候舉辦奧運會?一字一句,振聾發(fā)聵,但當時積貧積弱的中國還無法回答。
直到現(xiàn)代奧林匹克運動會誕生36年之后,一場突如其來的侵略,讓中國在戰(zhàn)火紛飛的年代不得已與其產(chǎn)生了交集。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日本控制中國東北,扶植成立偽滿洲國。為了尋求國際認同,偽滿洲國政府在報紙上宣稱:劉長春和于希渭將代表偽滿洲國參加1932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
當時的劉長春已經(jīng)是中國體育界小有名氣的運動健將。1929年舉行的第十四屆華北運動會中,作為東北大學代表隊的劉長春,在此創(chuàng)造了百米10秒8的最快紀錄。1930年在杭州舉辦的全國運動會上,劉長春迎來了個人運動生涯的高峰,將100米、200米、400米冠軍盡收囊中,震驚中國體育界。當時的杭州地方政府也因此將通往田徑場的一條道路命名為“長春路”,以此紀念并激勵這位青年跑向更大的舞臺。然而在得知被要求代表偽滿洲國參加奧運會后,劉長春憤然疾呼:“良心尚在,熱血尚流,豈能叛國,做人牛馬!”1932年5月,劉長春在《大公報》發(fā)表聲明:“本人為中華民族炎黃子孫,中國人絕不代表偽‘滿洲國出席第十屆奧林匹克運動會?!?/p>
1932年,“中國奧運之父”王正廷推薦、組織中國運動員劉長春參加第十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并提出為祖國爭光的口號。當時的國民政府以“經(jīng)費不足”為由,沒有計劃參與此屆奧運會,但在各方的關切下,中國體育組織急電國際奧委會為劉長春報名。中國人首次登上奧運會賽場的重任,由此落到了這位23歲的年輕人身上。1932年7月8日,上海新關碼頭,數(shù)千名歡送的人群,擁擠得水泄不通。當天上海報紙發(fā)了一張關羽手持大刀、乘一葉扁舟的圖片,寓意劉長春單刀赴會。在人們的熱烈掌聲和歡呼聲中,劉長春走上美國郵輪“威爾遜總統(tǒng)號”。就這樣,中華民族第一位參加奧運會的運動員劉長春,滿載著中國人民的希望與期盼,向洛杉磯進發(fā)。
但由于此前在海上顛簸了整整22天,沒有合適的訓練場地加之暈船、嘔吐,這些讓劉長春的狀態(tài)大打折扣。開幕式第二天舉行的一百米預賽,沒有消除疲勞的劉長春匆忙地走向起跑線。從起跑到60米處,疾馳如飛的劉長春一直領先,但隨著體力下降,70米處,他便落到第二的位置。最后,劉長春只拿到了第四名,無緣決賽。200米比賽也是一樣,劉長春又是剛開始時領先,到最后被落下,以第四名的成績再次與決賽無緣。兩場預賽失利,讓劉長春頓感有負國人重托,愧疚之情使他在比賽結(jié)束后一直郁郁寡歡。不過為了表達對中國人的尊敬,劉長春被破例邀請參加了大會舉辦的冠軍聚餐會。中國人第一次參加奧運會的正式比賽這一“零的突破”,也被永遠載入中國的奧運史冊。
回答“奧運三問”的第一個問題,中國人用了24年,但第一枚奧運金牌的到來卻足足等待了76年。1984年7月29日,許海峰在美國洛杉磯舉行的第23屆奧運會上,以566環(huán)的成績奪得男子自選手槍射擊比賽金牌,成為中國第一個在奧運會上獲得冠軍的運動員。2008年中國首次舉辦奧運會。
(據(jù)中新社 7.31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