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寶俊
“渾水摸魚”是《三十六計》中的第二十計,原意是指:當敵方混亂無主時,趁機亂中取利?!皽喫~”之計來自漁民的智慧,漁民把水弄渾濁了讓魚兒暈頭轉(zhuǎn)向,能更方便地摸到魚。學生進入課堂的時候頭腦不是空白的,而是帶著他們對這個世界懵懂的認識,這些認識有正確的,也有錯誤的。正確的科學前概念對學生的學習有促進作用;錯誤的科學前概念對學生的學習有阻礙作用,它使學生難以運用科學的眼光看問題,不能用科學的思維研究問題。也就是說,學生學習科學概念的時候,頭腦中實際上帶著原來的一系列的認知和科學前概念,這些概念往往是錯誤的,對學生的科學學習起著干擾作用。學生在學習一個新的科學概念之前,其頭腦往往是一片混亂的,各種觀念交雜在一起,是一潭“渾水”。那么,如何讓學生在自己頭腦中的“渾水”里摸到“魚”——建立起清晰的科學概念呢?
一
認知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并不是空著腦袋進入學習情境的,他們在學習某個概念之前,頭腦中就已經(jīng)存有一定的、屬于他自己對這個概念的理解和想法。這些先入為主的觀點、想法,往往會對后續(xù)同一主題的學習產(chǎn)生干擾。當新學習的概念與他們先前存有的“概念”相沖突時,自然而然會產(chǎn)生一股抗衡的力量,兩相沖突之下,就會對學習的進程和成果有所不利,這便是學生頭腦中的“渾水”。
這些學生先入為主的“渾水概念”,從科學的角度來看往往是不正確的,因而“渾水概念”又被稱之為迷思概念。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會經(jīng)常應用他們的迷思概念來解釋或判斷一些事情,他們在科學課的學習過程中,如果沒有經(jīng)歷真實的探究過程和認知沖突,有效建構(gòu)起科學概念,就可能在短時間內(nèi),把教師“教”的科學概念舍棄,繼續(xù)堅持自己的迷思概念。
迷思概念這一潭“渾水”究竟有多“渾”呢?
我們在和許多成人交談時會發(fā)現(xiàn),他們會認為植物是從土壤中吸收營養(yǎng),實際上,他們大多在中學學習過植物是自己制造養(yǎng)分的;當問及光是白天行進的速度快,還是晚上行進的速度快時,許多人相信光在晚上行進的速度較快。還有,類似電是在燈泡內(nèi)被用完的、我們呼出來的是二氧化碳這樣的觀點比比皆是。有學者在研究時發(fā)現(xiàn),學生在學習前,相信一公斤的鐵比一公斤的棉花重,也相信閃電可以幫助發(fā)電。在教師教學時,學生接收到與原有認識完全不同的信息,他們?yōu)榱司S護自己的理論與思維模式,往往選擇性地忽視所遇到的矛盾。遺憾的是,許多教師往往不了解學生的迷思概念,教學時沒有及時修正他們的錯誤概念?;蛘咧缹W生有學習困難及迷思概念的存在,但不知道如何通過教學改進或矯正。
因此,教師需要經(jīng)常應用一些測評方法來診斷學生的迷思概念,掌握“渾水摸魚”的一些技巧,檢測為何學生會發(fā)展出與正確科學知識不吻合,甚至是背道而馳的迷思概念,再對癥下藥。
二
學習是學習者在已有經(jīng)驗的基礎上,通過與外界相互作用而自主建構(gòu)的過程。學生是帶著對世界的一些認識到教室里來的,了解他們的原有認知結(jié)構(gòu)是教學的起點。特別是在信息時代,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已不局限于傳統(tǒng)的課堂、課本以及教師,各種媒體以及豐富的社會生活都是他們獲取知識的途徑。學生的原有認知結(jié)構(gòu)會對他們的學習產(chǎn)生一定的影響,這在心理學與教育學研究中早已得到證實。學習者原有的學習經(jīng)驗是進行新的建構(gòu)的基礎,其內(nèi)容的科學與否和知識之間的關聯(lián)情況對新的建構(gòu)有著很大的影響。那么,教師該如何了解學生,鼓勵他們把自己的觀點呈現(xiàn)出來呢?
“頭腦風暴”是一種適用于全班性活動的“渾水摸魚”策略。我們可以就某一特定問題或思想,由學生或者教師提出一些問題,鼓勵學生自由發(fā)表個人看法。提出的問題應圍繞某一個主題,以便了解學生已經(jīng)知道什么,想要學習什么,通過本階段的教學可以學習到什么,需要通過什么方式來學習等。
為了讓學生很快適應“渾水”,并能夠摸到“魚”,教師應當引導學生事前了解“頭腦風暴”策略的一些活動規(guī)則:
想到了就表達出來,對錯不是最重要的——不要怕水渾。
注意傾聽別人的各種想法——渾水中一定有魚。
不要對別人的想法做不必要的評論與批判——不要繼續(xù)攪渾水。
試著將你的想法與其他人的想法建立聯(lián)系——想辦法感受到魚的蹤跡。
“頭腦風暴”這種“渾水摸魚”策略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種是教師提出問題讓學生回答,教師從中發(fā)現(xiàn)學生已有的知識、興趣和學習傾向等;另一種是教師根據(jù)學習內(nèi)容,設計一個場景,或者用一張照片、一個詞語等讓學生隨意提問,在全部提問結(jié)束以后,允許其他學生參與討論。通過學生提出的問題以及其他學生的回答,推測學生對某些問題的認識水平。這種方式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提出問題的能力。
在一節(jié)研究蝸牛的課上,一位教師采用了“渾水摸魚”策略,以發(fā)現(xiàn)學生關于蝸牛原有的知識結(jié)構(gòu)情況。
師:為了把蝸牛飼養(yǎng)好,我們要經(jīng)常給蝸牛喂食,那么,你估計蝸牛喜歡吃什么食物呢?
生:我想蝸??赡苁浅圆巳~的。因為我是在青菜葉上捉到蝸牛的,我發(fā)現(xiàn)青菜葉上還有蝸牛的屎呢。
生:蝸牛喜歡吃草、樹葉等綠色的東西,因為我發(fā)現(xiàn)草叢里的蝸牛最多,樹上也有。
生:我覺得如果給蝸牛喝牛奶更好,它一定會被養(yǎng)得白白胖胖的。
生:我在書上看到蝸牛有很多牙齒,那它會不會啃蘿卜呢?
生:我覺得蝸牛餓了什么都吃,我就是這樣。
師:剛才同學們根據(jù)自己的經(jīng)驗,猜測蝸牛喜歡吃什么食物。我們準備怎樣證明蝸牛是吃這些食物的?你認為需要準備什么和準備怎樣做?
生:我們只要準備各種食物給蝸牛吃就行了,如果剩下什么,就證明它不吃這種食物。
生:我反對!要是蝸牛不餓,一樣也不吃怎么辦?你也能說這些食物蝸牛都不喜歡吃嗎?
生:我有辦法??梢韵劝盐伵pI幾天再給它食物,它就會吃要吃的食物了。
師:這種想法有一定的道理,可以試一試,蝸牛餓幾天是不會死的。我們給蝸牛喂食物時,是一樣一樣試著喂給蝸牛呢,還是將食物一起喂給蝸牛吃呢?你認為怎樣做比較合理?
生:我覺得一起喂給蝸牛比較科學,因為如果你給了它樹葉,它吃飽了就不會吃其他東西了。
生:我認為一樣一樣地喂比較好觀察,我們能直接觀察到蝸牛喜歡什么,不喜歡什么。
生:我們可以把食物一起放在蝸牛的周圍,看它往哪種食物上爬,吃哪種食物。
生:那不一定,我們吃飯時,在桌子上放一大堆菜,你肯定是吃你最喜歡吃的,你平常也喜歡吃的菜可能現(xiàn)在就不吃了,因為這里有更好吃的菜。我想,這樣試的話,蝸牛也可能像我們一樣挑食,不能正確看出蝸牛平常吃什么。
師:那就不好判定了。沒關系,同學們可以根據(jù)自己的辦法先試一試,在試的過程中可以不斷地改進。現(xiàn)在,教師這里有一些食物,同學們可以選擇,也可以自己準備。請你們觀察后做好記錄,下次交流。
在這個案例中,教師巧妙地設計了“頭腦風暴”的活動情境,采取“渾水摸魚”的教學策略,讓學生在正式探究前通過“頭腦風暴”說出或畫出他們對蝸牛的一些原有認識。通過這樣的活動,教師對于學生頭腦中已有的知識結(jié)構(gòu)就有了大致了解,在這個基礎上指導學生進行實驗的設計和測量,就能順利地摸到“魚”。
三
“渾濁的水”中往往隱藏著一條“大魚”。教師讓學生把想法畫出來,往往可以發(fā)現(xiàn)“魚”的蹤跡,畫畫是“渾水摸魚”策略中一種有效呈現(xiàn)學生觀點的方式,特別適宜于低年級、文字語言掌握不多以及擅長繪畫的學生。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所獲取的概念有些是不科學的,通過“頭腦風暴”讓學生說出來或者畫下來,可以讓教師了解他們有哪些錯誤的概念,有利于引導他們通過探究消除錯誤觀念。有一些知識,畫出來比說出來、寫下來生動得多,也準確得多。
例如,在《種子》單元的學習中,一位教師問道:“大家都見過花生米,它的內(nèi)部是什么樣的,你能試著把它畫出來嗎?”于是,學生動手畫起來:有的畫的里面麻麻點點,說那里面盛著營養(yǎng)成分;有的畫的一圈一圈、一層一層的,中間有一個小芽,說是花生米發(fā)芽就是從那里長出來的;還有的是一塊一塊的,說營養(yǎng)成分是分開來儲存的……從學生的繪畫中,不難看出他們有關種子的概念之“水”很渾。教師也驚喜地發(fā)現(xiàn),原來學生的想象力是那么豐富,他們的腦子里儲存著那么多的東西——“魚”很多。教師完全可以而且也應當在他們現(xiàn)有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學生在隨后的探索中會發(fā)現(xiàn),小芽不是長在中間,而是長在上部的,這樣的探究給他們留下很深的印象。
又如,在《認識液體》一課中,教師請學生猜測將油倒到水里會出現(xiàn)什么情況,并請他們將預測的結(jié)果畫下來。有一位學生畫了兩幅圖:第一幅圖中,先放水,再放油,油是漂在水上的;第二幅畫是先放油后,再放水,這時油沉在水的下面。教師請他來解釋一下,這位學生回答:“油比水輕,所以先放水時,它沉不下去,會漂浮在上面。但是,當先放油時,水把油壓在下面了,油就漂不上來了。”也有同學在繪畫中將水和油混合起來了,說“油溶在了水中”。這樣,教師就非常清楚地了解到,有些學生對油在水中的狀態(tài)存在著誤解,需要在教學中設計適當?shù)目茖W探究活動讓學生有一個正確的認識。
對學生來說,繪畫是提出新觀點以及解決問題的一種有創(chuàng)意、有趣味的方式,也是對學生用非語言形式表達自己想法的一種挑戰(zhàn)。有些學生不習慣繪畫,他們對自己的繪畫技巧沒有信心,教師應當向他們說明,繪畫的目的是表達觀點,而不是創(chuàng)作藝術畫。
四
提問也是教師使用“渾水摸魚”策略的一種有效方法。通過提問,教師可以明確渾濁的“水”中“魚”的位置。在傳統(tǒng)教學中,提問好像是教師的專利,學生只是處于接受提問、需要對教師的提問做出一定回答的被動地位,他們天生的好奇心被忽視,提問能力被低估。
好奇是孩子的天性,他們的頭腦中總是裝著許許多多的問題,卻因為沒有機會質(zhì)疑,久而久之,便不敢發(fā)問,后來就連探索的興趣也逐漸被磨滅了。曾經(jīng)有位教師說過,“小學生進來的時候是問號,出去的時候是句號,他們已經(jīng)沒有了提問的勇氣,也不會提問題了。這不是教育中很可悲的事情嗎?”問題是創(chuàng)造的開始,發(fā)現(xiàn)問題就是尋找發(fā)展的空間,沒有問題的學生一旦離開教師的問題引導,就不知道如何學習了。這樣,思維的活躍性、學習的積極性和能力發(fā)展也被人為地壓抑了,如何去談創(chuàng)造力的培養(yǎng)?讓學生質(zhì)疑、提問,一方面可以給教師一個了解學生的機會,另一方面也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批判性思維能力。
例如,在學習《關心天氣》單元時,一位教師提問:“關于天氣,你們想了解一些什么呢?”這個問題就如同在渾濁的水中投入一塊大石頭,學生立即活躍起來:
“我想知道天為什么會刮風、下雨?”
“我想知道雨后為什么會有彩虹?”
“我想知道科學家是怎么預測天氣的?”
“我想知道雨、雪、冰雹是怎么形成的?”
“我想知道云彩是怎么回事?”
“我想知道……”
在學生交流過程中,教師只是像有經(jīng)驗的漁翁一樣,靜靜地觀察,記錄問題,而不做任何回答。學生的問題越多,說明“水”越渾,也說明“魚”越多。學生提完問題,教師仍然像漁翁一樣不動聲色,請學生來嘗試著回答。通過學生提出的問題以及回答的情況,教師可以粗略地知道“魚的位置”“魚的大小”“魚的品種”等,即關于天氣這一主題,學生已經(jīng)知道了一些什么,對什么感興趣,以及學生之間的知識背景差異等。然后,教師就可以對癥下藥,靠船下篙,進行摸魚活動了——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來設計下一步的教學。
提問這一策略也可以采取由學生隨意提問題的形式來進行。
以《我眼中的生命世界》單元的學習為例。首先,教師發(fā)給學生一些小紙片,讓他們圍繞“生命世界”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可以大致限制一下問題的數(shù)量,如不要超過5個等。)
“地球有生命嗎?”
“云彩有生命嗎?”
“生命需要哪些基本條件才能活下去?”
“生命是哪里來的?”
“生命世界里,會動的叫動物,不會動的叫植物嗎?”
“生命都會生病、死亡嗎?”
然后,請學生將自己的問題不記名放到幾個事先準備好的“郵箱”里。郵箱沒有安排順序,學生可以將問題放到自己喜歡的“郵箱”里。這一步就是“攪渾水”的過程,各種問題有機地混合在一起。
接下來,就開始“摸魚活動”了。請學生分成小組,每個小組負責一個“郵箱”,將郵箱里的問題歸類、整理,將重復相似的問題合并起來,將不同的問題分類列出來。分類的嚴密性與準確性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學生在進行分類過程中,可以獲得一些分類體驗,發(fā)展他們將問題歸類的意識以及歸類的能力。
請各個小組匯報他們收集到了一些什么樣的問題,分成了哪幾類?教師把重復的問題合并一下,再稍做整理。此時,教師已經(jīng)摸到了學生頭腦中的“大魚”。
最后,師生一起依次思考提出的問題,看學生能解決哪些問題,并詢問學生是通過什么途徑知道的。至此,這趟“渾水”中到底有多少“魚”,有什么品種的“魚”,教師已經(jīng)心中有數(shù)了。然后,教師對問題進行總結(jié),對于一部分學生已經(jīng)了解的內(nèi)容,調(diào)查一下了解到什么程度,有多少學生了解,以便決定有沒有必要進行教學。對沒有回答出來的問題,與學生一起分析哪些可以在本單元的學習中解決,哪些需要到以后學習了更多的知識之后才能解決,哪些可以課下自主研究解決。
五
在使用“渾水摸魚”策略時,教師需要注意以下事項:
1.創(chuàng)設寬松、熱烈、民主的討論環(huán)境
這是高效實施“渾水摸魚”策略的前提條件,因為要使水“渾”——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需要特定的熱烈情境、一定的學習心理的“安全保障”。
2.允許學生以多種方式表達想法
學生的思維處于高度活躍時,有些想法容易轉(zhuǎn)瞬即逝。教師及時發(fā)現(xiàn)學生表達想法的愿望,允許他們用多種方式表達出來,是對他們積極思維的一種保護和鼓勵。
3.做好記錄
學生的想法很多,有時也很散,及時做好記錄工作,對于總結(jié)他們的想法是很有幫助的,也很有必要。
4.組織學生有效參與
在運用“渾水摸魚”策略時,既要注意讓學生的想法及時表達出來,又要有一定的秩序。一位學生表達觀點時,教師與其他學生都要注意傾聽,積極思考。對待學生的發(fā)言,要以鼓勵為主,不要進行不必要的評價,以保護學生發(fā)言的積極性。
運用“渾水摸魚”策略時,學生運用“頭腦風暴”策略進行了討論,教師可以了解他們已經(jīng)知道了什么、想要知道什么、通過本階段的科學教學能夠?qū)W習什么,以及他們的知識儲備情況,在此基礎上設計并實施有成效的教學。
“渾水摸魚”策略在課堂上的運用與軍事上的運用相反。軍事上的運用是故意攪渾水,乘亂取利,有點趁火打劫的味道??茖W課教學中的“渾水摸魚”不是攪渾水,而是充分暴露學生的科學前概念,讓學生充分參與課堂討論,活躍課堂氣氛。在熱烈的討論中,活躍學生的思維,激發(fā)他們探索的興趣,讓他們積極地參與活動。“渾水摸魚”策略也能讓學生在討論中積極發(fā)言,提高他們的自我表達能力。在別人發(fā)言時保持安靜,可以培養(yǎng)學生傾聽的素養(yǎng)和技能。所以,“渾水摸魚”策略不是讓學生的頭腦更加混亂,而是幫助他們理清思緒,明確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