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紫萌
摘 要:生活中存在各型各色的美,可以用耳朵傾聽音樂中旋律的美;可以用鼻子嗅出食物中酸甜苦辣的美;可以用肢體觸碰大自然中萬物的美;可以用手描摹現實生活中靜物的美……本文以發(fā)現生活中的藝術為開頭,尋找生活中常規(guī)普遍性的美、自然環(huán)境的美、抽象藝術形式的美展開討論,又闡述了社會、藝術家、藝術作品在藝術中形成了世界上最穩(wěn)固的三角形金字塔。藝術家在情感體驗中創(chuàng)造作品;在社會中被接受的稱為藝術作品;藝術家在社會生活中實踐。
關鍵詞:藝術;藝術家;美;社會生活;作品
第一章?尋找、發(fā)現生活中的藝術
藝術存在于社會生活中的各個領域,一般以美的方式沖擊著觀者視野。美存在于人類社會生活中,無論是人文思想、人文情感還是政治領域、經理領域,都廣泛綻放著。社會生活中的每個人對美的認識存在著或大或小的差異,對某一件事物存在著美與不美的問題,對欣賞某一件事物美的程度有高有低。普通人是如此,藝術家亦是如此。這就需要我們去尋找和發(fā)現這大千世界中藝術的存在,即美的存在。美可以大致分為常規(guī)普遍性的美;自然環(huán)境無雕琢的美;藝術家創(chuàng)造的、摹寫的抽象藝術形式的美。美產生于藝術,藝術來源于社會生活,也就是說社會生活就是藝術的基礎,藝術的一切靈感歸根結底就是來源于周邊社會生活中能觸碰到的任何事物。要善于觀察周邊的人和事物才能為藝術提供素材。
第二章?不同的美存在于社會生活
2.1常規(guī)普遍性的美
美國德克薩斯州大學做過這樣一個實驗,心理學教授朗洛伊絲利用電腦圖像合成技術,隨機選擇了96位同學的照片,分別用其中的2張、4張、8張、16張、32張照片合成一張人像,然后他邀請300人對這些合成的圖像美的程度進行評級打分。①結果令人吃驚的是,在2的幾次根的算術級數越高的合成圖像上,分數越高,越具有強烈的吸引力。實驗得出的結論是在人們視覺上覺得人臉美的原因,實際上它只是一個常規(guī)的普遍性的美。
2.2自然環(huán)境的美
大自然是上天給的最美好的禮物,地球上是由許多板塊組成的,由于地殼有規(guī)律地運動,板塊與板塊之間擠壓形成了參差不齊又錯落有致的山脈,板塊與板塊的分離又給河水讓出了路。正是因為地殼的不斷運動,在板塊內部也有了內河、內海、外河、外海,又由于人體是由70%的水組成的,所以人類沿著背靠山正向水的河流山川建起了屬于他們自己的家園?!罢匆掠麧裥踊ㄓ甏得娌缓畻盍L?!贝禾斓娘L總是那般的輕柔,就像溫柔的手輕輕撫摸著臉頰,讓人頓生幸福之感。感受著溫柔的春風,在廣袤無垠的曠野中漫步,也確為一件趣事。隱藏在微波粼粼的湖水上有一座人工做的小橋,在茂密的樹叢里有幾戶人家居住于此,一切是那么的美好,俗話說一年之際在于春就是如此吧!夏天是荷花盛開的季節(jié),下過傾盆大雨后的滿堂荷花映彩虹,蟬兒在柳枝上“吱吱”地叫,青蛙在荷葉上歡快地蹦跳,還能看到蜻蜓點水,大自然美!秋天是秋收地季節(jié),也是大樹正準備褪去舊“衣裳”地時候,翩翩飄落的楓葉在日落地照耀下顯得愈發(fā)溫暖。冬天,湖面中央有座亭子,雪飄落在褪去綠葉的枯枝上、房頂上、湖面上,大自然在畫面中顯得很美。
2.3抽象藝術形式的美
抽象藝術是指藝術家選用的任何真實自然物象,利用它自身的內容、線條、色彩的形式進行自我加工處理組合后,再滲透自身情感而展示出來的作品。早在原始人的繪畫和舞蹈中,雖然稱不上有什么美感,還略顯得有些簡單粗糙,但它真真確確的是藝術作品,因為它們的美是人類所創(chuàng)造的。西方藝術中的美術,有較寫實的新古典主義時期的安格爾的作品《泉》,作品中把古典美和女性人體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出色地表現了少女天真的青春活力,它展示了人類普遍贊美的恬靜美、抒情美和純潔美。表達方式與之相反的用色彩的沖擊和塊面的交錯形成的作品——畢加索的《阿維尼翁的少女們》,在作品中采用靈活多變且層層分解的、雄渾有力的、寬廣而有概括性的平面造型的手法,把形體的結構隨心所欲地組合起來。該作品打破了傳統(tǒng)透視法,創(chuàng)造了一種異質空間,使從不同觀點同時觀看對象成為可能,這又是另一種視覺沖突上的抽象形式的美。又比如中國畫形式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在這幅作品中它取景點不僅局限于一個焦點,是依據繪畫創(chuàng)作的需要來移動取景,在張擇端情感控制下所拼接組合成的作品。作品以真實美、風景美、人文美的方式展示在觀者面前。
第三章?藝術與社會生活密切相關
在藝術中,藝術家、作品及生活存在著三角共存的關系。藝術家在社會生活中通過自身的情感體驗創(chuàng)造出被世人接受的作品。這就不得不說起西方藝術起源的幾個學說:模仿說、游戲說、表現說、巫術說和勞動說。
模仿說是一種關于藝術起源問題的最古老的理論,這種學說認為:模仿是人類固有的天性和本能,藝術起源于人類對自然的模仿沖動。亞里士多德認為:“藝術模仿的對象是實實在在的現實世界,藝術不僅反映事物的外觀形態(tài),而且反映事物的內在規(guī)律和本質,藝術創(chuàng)作靠模仿能力,而模仿能力是人從孩提時就有的天性和本能?!雹?/p>
游戲說認為藝術起源于游戲。席勒認為人的藝術活動是一種審美外觀為對象的游戲沖動,認為“過剩精力”是文藝與游戲產生的共同生理基礎。
20世紀頗為流行的巫術說認為巫術意義的生產過程對文學創(chuàng)作有著某種啟發(fā)意義,英國著名人類學家泰勒的《原始文化》一書,他認為:“原始藝術起源于原始巫術,而原始巫術根植于原始人萬物有靈的世界觀?!雹?/p>
19世紀末葉以來,在歐洲大陸許多民族學家與藝術史家中廣為流傳藝術起源于“勞動”的理論,俄國普列漢諾夫通過對原始音樂、原始歌舞、原始繪畫的分析,以大量人種學、民族學、人類學和民俗學的文獻系統(tǒng)地論述了藝術的起源及其發(fā)展的問題,并且得出了藝術發(fā)生于勞動的觀點。
3.1藝術家在情感體驗中創(chuàng)造作品
藝術不僅僅只有美感,更有藝術家最真實的情感。人們在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時必須付出真實的情感并且是作者有意識的表現,也就是說藝術離不開社會生活。④藝術作品是藝術家模仿社會生活中真實存在的物象,給予物象情感的表達,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展示在觀眾面前。沒有藝術家投入真實情感的作品不能成為真正的藝術作品。例如愛德華·蒙克《吶喊》,一天晚上,蒙克和兩個朋友一起沿著海邊便道散步。路的一邊是城市,另一邊是峽灣。他又累又病,停步朝峽灣那一邊眺望。日落時分,云被染得紅紅的,像血一樣。他??吭跈跅U上,疲累難以言說。朋友們繼續(xù)往前走,他落在了后面,感到一聲刺耳的尖叫穿過天地間;蒙克仿佛可以聽到這一尖叫的聲音而停在那里因不安而顫抖著。這樣的恐怖與絕望,最終爆發(fā)為一種孤獨可怕的生命的吶喊。如果不是藝術家的真實感受所作作品,那將是個乏味的物品,也不能稱作是藝術作品。
3.2在社會中被接受的可稱藝術作品
在資本主義時代馬克思曾提出“商品”,“商品”是用于交換的滿足人的某種需求的勞動產品,就其含義而言,所謂“商品”,一定要用于交換而且是在市場中進行買賣的交換行為;其次,這必須是勞動產品,也就是說商品的形成必須由人的勞動參與。作品也是需要藝術家的勞動參與,通過情感表達創(chuàng)作出來的。在社會市場上被觀者接受甚至買賣。若是一個懵懂的小孩拿著畫筆在白紙上隨意涂鴉或是拿著橡皮泥隨意揉搓所產生的效果的作品,那并不會有人說它是個藝術作品,也并不會有買賣。
藝術作品不僅有“商品”一樣的集結人的必要勞動和智慧,有價值和使用價值,不僅有審美意趣,還能夠影響這個時代。歷史上有許多藝術家所世傳的藝術作品,不但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社會風貌、人文情趣,而且還能揭示在統(tǒng)治階級下的人民真實的內心感受。這受到人民的歡迎。
3.3藝術家在社會生活中實踐
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實踐是人的存在方式,是人為了解決自身需要與外部世界的矛盾而進行的能動地適應與改造世界地物質性活動。藝術家在社會生活中實踐創(chuàng)造作品。藝術作品是藝術家通過一定的社會勞動時間和社會勞動實踐,把粗糙的大自然材料進行加工處理,賦予感情色彩,再進行藝術的創(chuàng)作。藝術的過程就是實踐的過程,創(chuàng)造藝術過程中的時間就是藝術家所勞動的時間。
第四章?總?結
藝術與社會生活密切相關,藝術家在社會生活中實踐創(chuàng)造出作品來反映所處時代的社會風貌、人文風情、服飾風格等,也有的藝術家在所處社會環(huán)境中為了表達自己的內心不甘而又不能文字明確說明時而用作品來表達,這就有了許多傳世之作。藝術已滲透到社會生活中的各個領域,審美活動已經超出了在藝術作品的范圍,在大眾的日常生活中便可知美和生活在本體論上的統(tǒng)一意味著美是生活,生活即美。藝術是人的一種主觀行為,但不是所有的行為都可以成為藝術。就美術而言,一位有知名度的藝術家所創(chuàng)作出來的作品,在世人的眼中,那就是個藝術品;若一個懵懂的小孩拿著畫筆在白紙上隨意涂鴉或是拿著橡皮泥隨意揉搓所產生的效果,那并不會有人說它是個藝術吧。因為在藝術的領域中,首先要有人作為主體,經過主體的真實情感勞動傳入作品中,還需要有社會的認可。勞動是人類社會生活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是原始藝術最主要的表現對象。人要有了勞動才能得以生存,才能創(chuàng)造出藝術來服務社會,社會生活本質上就是實踐的。
[注釋]
①呼春月·藝術與社會生活·科教文匯·2008.
②藝術起源于模仿說·2018.6.
③泰勒·原始文化.
④呼春月·藝術與社會生活·科教文匯·2008.
[參考文獻]
[1]周憲·美學是什么·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2](法)艾黎·福爾著,張譯乾,張延岡譯·世界藝術史·長江文藝出版社.
[3]張修佳·藝術與生活·安徽美術出版社.
[4]藝術起源于模仿說·2018.6.
[5]呼春月·藝術與社會生活·科教文匯·2008.
[6]泰勒·原始文化.
[7]朱光潛著·西方美學史(上)(下)·北京:作家出版社·2018.5.
[8](英)羅賓·喬治·科林伍德著,王至元,陳華中譯·藝術原理·李澤厚主編美學譯文叢書·1980.12.
[9]張法主編·中國美學史(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8.
[10]百度文庫.
[11]安格爾繪·泉·布面油畫·橫80厘米×縱163厘米·巴黎盧浮宮藏.
[12]畢加索繪·阿維尼翁的少女們·布面油畫·橫233.7 ×縱243.9厘米·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藏.
[13]張擇端繪·清明上河圖絹本設色·橫528.7 厘米×縱24.8 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14]愛德華·蒙克繪·吶喊·蛋清木板畫 ·縱91厘米×橫73.5厘米·挪威奧斯陸國家美術館藏.
(作者單位:福建師范大學,福建 福州 3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