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魚
蘭亭一詞入耳早矣——在我上小學時,毛筆字是必修課,老師先寫好仿影,然后我們套上臨摹,每天一幅,必不可少,那時就聽老師講到了王羲之和蘭亭,但感覺很遙遠很渺茫。漸漸清晰王羲之即書圣、蘭亭即中國書法圣地的概念是在中學階段,從此便渴望有朝一日能拜訪蘭亭。這個機會直到我參加工作以后才到來。那年我到浙江紹興出差。紹興古名會稽,城郊有一座苗山(又名茅山)后來改名會稽山,我想起了“會稽山陰之蘭亭”的句子,多少年來一直渴望親臨目睹的蘭亭出現(xiàn)在眼前,令我驚喜若狂。
蘭亭坐落在紹興城西南13公里的蘭渚山下,那一帶“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相傳春秋戰(zhàn)國時越王勾踐在此種過蘭花,后來漢代在此設置驛亭,故名之蘭亭。車子沿著鏡湖邊的公路行駛,不久便進入了著名的山陰道?!吧疥幍郎闲校缭阽R中游”,確實如此,一路上只見佳木扶疏、幽竹夾道,薄霧在林間飄浮游動,遠處的山巒清幽。鏡湖靜臥群山之中,水質清碧澄澈、湖平如鏡、碧透清亮。沿山陰道南行至分水橋,鏡湖悄然隱沒,秀麗的蘭渚山巍峨突現(xiàn),蘭亭掩映于青山秀水間,綠樹蔥蔥,流水潺潺。拾級而上,空氣清爽,心曠神怡。
進入蘭亭景區(qū)穿過一條石板林蔭小道,迎面便是鵝池碑亭,碑上的“鵞池”二字雄渾遒勁、赫然醒目;亭畔一汪泓水謂之鵝池,池中有幾只肥碩的白鵝在悠閑嬉戲;鵝池北面是流觴亭,四周是木雕長窗、翹角飛檐,古雅有致;亭內(nèi)上懸一方“曲水邀觀處”的匾額,下懸一幅唐代畫家李公麟的《蘭亭修楔圖》;庭前芳草如茵、奇石雜陳,綠水繞石而過,游魚卵石歷歷可見;流觴亭東邊是“右軍祠”三個大字,由當代著名書法家沙孟海題寫,金光閃耀,爍爍生輝;祠內(nèi)一泓池水名曰“墨池”,墨池周圍環(huán)以回廊,回廊壁嵌歷代書法家所題墨寶;沿著荷花池繞流觴亭北行便到了御碑亭,亭內(nèi)御碑高約三丈、寬丈余,矗立于八角亭基之上,正面鐫刻著康熙手錄《蘭亭集序》全文,背面刻有乾隆御制詩一首,為蘭亭優(yōu)美的自然風光和濃郁的書法藝術氛圍增輝添彩。
蘭亭依山傍水,優(yōu)雅清麗,古木參天,修竹婆娑,為我國江南著名園林之一,歷經(jīng)近二千年,幾經(jīng)遷址。晉代原在蘭渚山東北的山下,宋代移至西南天章寺前,明嘉靖二十七年(1584)再次遷建,方位與晉代相近,歷史上稱為晉之蘭亭、宋之蘭亭、明之蘭亭,今天的蘭亭系為清代皇帝南巡接駕方便而遷建的,于1980年重修。蘭亭雖幾經(jīng)遷址、屢毀屢建,但仍然保留了原來的風貌,1963年被列為浙江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千年的世事變遷,可謂滄海桑田,“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而蘭亭為什么能流傳至今,且更加迷人、興盛不衰呢?這正說明歷史是一面公正的鏡子,“天下好山水,必有樓臺收。山水與樓臺,又須文字留”。蘭亭之所以聞名海內(nèi)外、歷久不衰,不光是山水風光的優(yōu)美秀麗,更重要的是因為1600多年前王羲之在此邀約的那次著名的文壇雅集以及當時留下的絕世書法佳作《蘭亭集序》。王羲之是我國晉代書法家,晉穆帝永和九年(353)暮春三月,王羲之邀請當時的名士謝安、孫綽等41人“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飲酒賦詩,共有26人作詩37首,匯編成集時王羲之為詩集書寫的序言草稿全文共324字,用蠶繭紙、鼠須筆書寫,字體遒媚飄逸,字勢縱橫變化,字體大小參差又不失其重心,單是其中的“之”字就寫了20多個不同的樣子,達到了藝術的多樣與統(tǒng)一,為歷代書法家推崇,被奉為“天下第一行書”,王羲之也因此被后人譽奉“書圣”,蘭亭由此成了我國的書法圣地。
藝術的力量是巨大的。自那時起王羲之的書法成了書法發(fā)展的主流,據(jù)傳唐太宗大費周章地索到了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手書真跡,后世書法家?guī)缀醵紡摹短m亭集序》中汲取了各自所需的營養(yǎng),清代的康熙、乾隆二帝對《蘭亭集序》亦是心摹手追,歷代書法大家皆以登蘭亭覽江山美景、留一二詩文墨跡為爽心快事?!肮P墨留聲遺萬代,風流藝海看今朝”,蘭亭深受后人青睞。1982年紹興成立了蘭亭書法研究會,1983年農(nóng)歷三月在蘭亭舉行了“紀念王羲之撰寫《蘭亭集序》1630周年大會”,1987年農(nóng)歷三月蘭亭書會仿晉雅集,邀請中日兩國41位書法名家在蘭亭曲水邊舉行修楔活動,飲酒賦詩,潑墨揮毫,再現(xiàn)了當年王羲之曲水流觴的生動場面。
離開蘭亭時,我默默背誦了乾隆帝的詩:“向摹山陰鏡里行,清游得勝愜平生。風華自昔稱佳地,殤詠于今紀盛名。”是啊,序以亭名,亭以序傳,相得益彰,蘭亭的萬古流芳賴于《蘭亭集序》的不朽。
編輯:薛華? icexue032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