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曉慶
從上初中開始,我與村里兩位同齡男孩兒就開始下田學(xué)干農(nóng)活兒了。
當時蘇南地區(qū)普及種“雙季稻”,從立夏到立秋,要種早晚兩熟水稻,農(nóng)時短,工序多,搶收搶種任務(wù)相當繁重,尤其是必須搶在半個月之內(nèi)把秧蒔完,否則耽誤了農(nóng)時,會影響到水稻的收成。生產(chǎn)隊長“老米”是全大隊公認的蒔秧高手,親自給我們?nèi)藗魇谝I(lǐng)。他現(xiàn)身說法,一邊蒔秧一邊講解,教我們雙腳怎么站位和移動,雙手怎么掭秧和拈秧,以及如何控制秧苗行距和兜距,等等,非常清楚?!袄厦住碧貏e強調(diào),雙腳向后移動時切不可往上抬,只能在泥里輕輕地挪,這樣蒔出來的秧才能保持一條直線,否則蒔出來的秧歪歪扭扭像蛇游似的。還有在將秧苗插入泥里時,右手的食指和中指必須挺直且用力往泥里插,不能怕會被戳疼了,而大拇指千萬不能用力,只能輕輕扶著秧苗緊貼著食指和中指,并隨它們插入泥土中,否則大拇指一旦用力,秧苗的根部就會被摁彎了呈煙筒頭狀,成了人們所說的“煙筒頭”秧。
看著“老米”蒔了兩排秧,記住了他傳授的要領(lǐng)后,我們就到旁邊小塊的什邊田里操練起來。年長些的挑秧人不時跑過來觀察我們的動作,發(fā)現(xiàn)有問題就及時幫我們糾正。得了“老米”的真?zhèn)鳎质苓^挑秧人的指點,我們都有了不小的長進,差不多蒔過半季秧后,就熟練掌握了蒔秧技術(shù),速度也基本上能跟上稍慢些的男勞力了。
蒔秧有個規(guī)矩,那就是按速度快慢確定下田的先后次序,速度最快的第一個下田蒔頭排,速度最慢的最后一個下田蒔末排。因為年少單純,當有幾個男勞力故意讓我在他們前頭下田時,我竟然不知天高地厚地真就照他們說的做了。哪知他們原來并沒有使出全力,等下了田就突然發(fā)力,不一會兒就超過了我,然后把我身后的秧統(tǒng)統(tǒng)撩走了,等我發(fā)現(xiàn)后,只能喊著讓挑秧的人再把秧拋給我。好在挑秧的人很快就幫我解了圍,但還是耽擱了不少時間,這時我光顧著加快速度追上去,卻把“老米”強調(diào)的要領(lǐng)全忘了,不知不覺中大拇指開始幫著使勁,雖然速度變快了,但蒔的實際上全是“煙筒頭”秧。年少氣盛的我還不服輸,繼續(xù)跟人家較勁,結(jié)果連著蒔了五六天的“煙筒頭”秧。
剛蒔下去的“煙筒頭”秧是看不出來的,可是等過了十來天,別人蒔的秧慢慢全部成活了,而我蒔的秧不但遲遲不透青,反而日漸變黃了,這時問題就開始暴露出來了。到了這個時候既沒了秧苗,又過了農(nóng)時,即使想補救也一點辦法都沒有了。后來我蒔的“煙筒頭”秧雖然也成活了,但長勢明顯差,大伏天稻棵分蘗少,抽穗時稻穗也短一截,最終的收成自然就少。
盡管社員們都沒有怪罪我,但是我母親總跟我說:“做人做事必須老老實實、踏踏實實,不能滑頭滑腦、投機取巧。做錯了事情只能瞞一時,不能瞞一世,早晚有一天會穿幫的?!?/p>
四十多年來,我也一直用母親的這些話來告誡自己。
責任編輯:秀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