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整天沉浸于史海之中瀏覽各地文史資料,被蘇州吳江晚明才女葉小鸞的出色才華和她的凄婉故事深深震撼,至今回憶起來仍覺得十分可惜。
蘇州吳江午夢堂在北厙鎮(zhèn)葉家埭(今北厙社區(qū)),如今已是一處簡易的文史景點。午夢堂的主人、葉小鸞的父親葉紹袁是明天啟年間的進士,官至工部主事,后回故鄉(xiāng)吳江葉家埭分湖隱居。葉家早在宋代就以學者、詩人葉夢得名世。至葉紹袁,更是晚明文壇的重要詞家;其夫人沈宜修是明代“曲壇盟主”沈璟的侄女,有《伊人思》(中國最早的女性文學集)傳世。葉紹袁夫婦共育有子女七人,全家上下無一不精詩文曲藝。其中最負盛名的當屬六子、史論家葉燮,其余各位女兒也極具才情。他們所寫的文章,被收錄進《午夢堂集》傳誦至今。清初陳維崧所撰《婦人集》中稱:“葉氏三女,俱有才調,而瓊章(葉小鸞的字)猶英徹,如玉山之映人,詩詞絕有思致?!笨梢娙~小鸞之詩詞在當時應為魁首,后被列入中國古代十大才女,其亦有詩詞集《返生香》留世。如今這一切都已雨打風吹去,眼前原來的葉小鸞的墓地被挖成了池塘,僅剩下一塊墓碑保存在北厙鎮(zhèn)區(qū)。而午夢堂也早已不見老屋,社區(qū)內留有新建的午夢堂紀念館。所幸的是葉小鸞當年在午夢堂疏香閣前手植的一株蠟梅,經過近四百年的風霜,依然生機盎然。樹下還有數方太湖石相圍,依稀可見當年葉氏家族滿門風雅的遺韻。
才情早慧妙思真
葉小鸞的人生只有十七年,經歷單純,生于一六一六年。出生后才六個月的葉小鸞,因母親缺乳被送于舅家撫養(yǎng)。舅父沈自征系明代曲作家,國子監(jiān)生;舅母張倩倩亦名門閨秀,聰穎多才,因子女早夭,全部心血都傾注在葉小鸞身上。葉小鸞在舅父母身邊,從小受到了良好的文學啟蒙教育,幼年的教育影響著葉小鸞的情趣與性格愛好。其聰慧早露,一周歲時就被舅母張倩倩看出,言小鸞靈慧,后日當齊班昭、蔡文姬。葉小鸞認舅母為姆媽,在張倩倩的教學下,三四歲時,經口授《離騷》《萬首唐人絕句》及《花間》《草堂》諸詞,都能跟讀,還能背誦得終卷不遺一字。有時一起詩詞妙對,不僅不差一字,而且還能講出粗知的含義。一日,母親沈宜修看望外公在家小住一夜。傍晚,在堂前和小鸞等一起乘涼,全家人坐在院子里看月色。這時月華初上,月光像銀子般地瀉在院中枝葉上,微風吹拂,風清影竹,這明月之夜的景色碎銀如畫。母親沈宜修觸動心思,隨口吟出“桂寒清露濕”的詩句,她還沒有想到下句,坐在一旁的小鸞就接口道:“楓冷亂紅凋”。這句詩配得惟妙惟肖,沈宜修大喜。從此,張倩倩對愛女愈發(fā)憐愛,對小鸞更勤加指導。九歲時,沈自征為家庭財產瑣事一時不和,惜臉面執(zhí)意要離家北游;恰又受朝廷之選,將趕赴戰(zhàn)火正緊的山海關軍營任幕僚之職,意欲終老于黃沙白草,立誓再不回鄉(xiāng)。沈自征拋棄家室,北上漂泊整年不歸,讓舅母張倩倩歷盡人情冷暖,更覺世態(tài)炎涼,終日以淚洗面。此時的葉小鸞已經會寫詩詞,曾經寫了憶舅父的數首詩詞,寄到沈自征的任上。小鸞十歲這一年父親葉紹袁考中了進士,舉家歡慶,并準備聽令擇日去任職。為更好培養(yǎng)小鸞,讓張倩倩早日痊愈,沈宜修決定把小鸞接回家中,跟著他們一起生活。當年十月,家中比小鸞大六歲的大姐紈紈婚嫁,小鸞和張倩倩都參加了婚典。十一月,葉小鸞正式離開外公、舅母家,回到了離別十年之久的生父母身邊。
離開那天,養(yǎng)母張倩倩哭得不能自已,她從心底里是舍不得聰明伶俐的葉小鸞離開的,畢竟是十年心血育小鸞,心中已經產生了深深的母愛情結,小鸞也拉著養(yǎng)母的手痛哭得不愿意離開。由于小鸞從小和養(yǎng)母一樣喜歡梅花,為作紀念,她一回家就親手在院子里種植了一株蠟梅,看到梅花就會想起養(yǎng)母對她的恩愛。此后葉小鸞思念養(yǎng)母,常常半夜醒來要喊姆媽,思念之情非同一般。回家后一天入夜,小鸞坐在房間,聽窗外傳來一陣簫聲,忽被江南的雨淅淅瀝瀝打斷,她在憂傷的情緒中還沒有弄清楚雨夜簫聲是從何處而來,微雨灑落芭蕉的聲音,又將她帶入到一種難以名狀的憂愁之中。于是便在她的筆下流出了一首《雨夜聞簫》:“紗窗徙倚倍無聊,香燼熏爐懶更燒。一縷簫聲何處弄,隔簾微雨濕芭蕉”。詩中的“紗窗徙倚,香燼熏爐”所描繪的心情,以及所延伸的意境,似從養(yǎng)母張倩倩的筆下流出,亦如養(yǎng)母心境。遺憾的是,葉小鸞的這首風格清麗、筆法細膩的小詩,養(yǎng)母張倩倩沒有讀到。她在養(yǎng)女小鸞離開后的次年早春,一個刮著寒風的夜晚,帶著思念丈夫、思念小鸞的苦澀心情,帶著對往事無盡的追憶和埋藏在心底的一腔幽怨,匆匆地告別了人世,也告別了一直惦念著的小鸞。張倩倩的突然去世,讓葉小鸞痛哭失聲,她撲在養(yǎng)母身上,一如魂魄跟隨養(yǎng)母要一起飛走,這種情緣讓生母也為之動情。從此,在葉小鸞的腦海里蒙上了一層濃密的陰云。后來小鸞常常去看她親手種植的那棵蠟梅,她站在梅樹下,遙想和養(yǎng)母一起在梅下捏枝弄影、讀詩填對的快樂時光。
葉小鸞回家后,不僅日夜思念養(yǎng)母,還常常在母親面前夸贊養(yǎng)母的才華,其實她不知道生母也是一位才女。母親沈宜修來自文苑世家的松陵沈氏,以精戲曲聞名,與同時代湯顯祖為代表的“臨川派”齊名,稱為“吳江派”;沈宜修家中的女性長輩也都通文墨,有詩文作品流傳。幼時沈宜修勤奮好學,和弟弟沈自征一起向家中的女性長輩問字求學,勤加鉆研,遍誦四書五經,打下了良好的學問基礎。后少年喪母,家境敗落,但好讀書的沈宜修帶著弟弟沈自征,凡有空閑的時候,總是喜歡博覽群書,經史辭賦、作詩填詞,無一不精,見者無不贊為有謝道蘊之詩風。而沈自征更喜歡的是詩詞和戲劇。葉小鸞目睹生母寫的詩文,開始對生母有了新的認識。到了十二歲那年,小鸞開始長高,濃發(fā)覆額,體質修長,娟好如玉人,成為亭亭玉立的美女。母親看著女兒長得如此俊秀,想到其養(yǎng)母張倩倩小時對她的夸贊和培養(yǎng),不禁想到要是張倩倩能夠活著,能看著她的成長該有多好;要是弟弟能從疆場回來看看女兒會有多高興!對女子的美,葉小鸞從小有自己獨特的看法。她喜歡隨意,討厭別人夸她美貌;她喜歡像母親一樣儉樸,不喜歡穿新衣和穿戴打扮,喜歡淡淡的素妝。在家里,小鸞的大部分時間多花在讀書與吟詠中,每每得了好詞妙句,就會把它們記下來,有時夜間得句也會爬起來點燭燈寫下才入睡,她的好學常常受到家里人的贊賞。她的才華令母親欣賞贊嘆,夸獎她說:“你不是我的女兒,是我的小友?!?/p>
就在這一年,葉紹袁被授南京武學教授,全家遷居南京,葉小鸞隨同父母一起來到古都南京。南京十里秦淮的繁華煙水,風格變化的殿宇樓臺,無一不使初出家門的葉小鸞感到新奇。她讀過歷代詩人所寫的南京城,還有那些已然逝去的人物和故事,尤其是與詩歌有關的傳說,都使小鸞怦然心動。于是,聰慧的小鸞在南京的這一段日子作了不少的詩?!皵堢R曉風情,雙娥豈畫成。簪花初欲罷,柳外正鶯聲”。葉小鸞十二歲的《春日曉妝》詩,活脫脫畫出了一幅少女悅春圖,一個清新的少女形象躍然紙上。就連父親葉紹袁看了也贊道:“初學遂有此等句,真是夙慧,豈在垂拱四杰之下?!保ㄍ醪?、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她的詩詞當時被爭相抄錄,還有人把小鸞的詩帶回家當成教材去教導家中的孩子。少女作詩時在南京屬少見,和葉紹袁相交的一些文人才子,見到小鸞詩歌寫得那么好,都嘖嘖稱奇,夸她為小才女,小鸞的詩作、才女的名聲很快在南京流傳開來。
明末,拜佛風很盛行。葉小鸞十三歲那年,隨母親和祖母到杭州的天竺寺敬香。那天路過西湖時,偶見夕陽在山,暝煙裊裊,小鸞有感而發(fā),作《游西湖》五絕一首:“堤邊飛絮起,一望暮山青。畫楫笙歌去,悠然水色冷?!痹诤贾莸奈骱藗兛傄袊@西湖的美麗,小鸞卻不羨西湖的濃抹,她欣賞的是西湖的淡妝和堤邊的飛絮,注意到的是那碧清的冷冷的水色,這令父親葉紹袁驚奇不已:“十三歲女子,不喜繁華,而喜笙歌去后之水色,清冷凄涼之況,超凡出塵之骨,已兆此矣?!鼻妍惖脑娮鳎从沉诵←[的妙心靈悟。這次杭州之行,在小鸞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對江南的杭州有了無限的詩情。自此以后,小鸞的詩情勃發(fā),短短幾年間,一口氣寫下了數百首詩作,令姐姐弟弟們羨慕不已,都說她的才華集父親和兩位母親于一體了。
十四歲那年,小鸞已經精通弈棋,就連那些長者和她對弈都敗下陣來,才氣超人讓人不可思議。十六歲時又學會了彈琴,其手指靈巧勝人一籌,奏樂如高山流水,又如天籟之音;她亦擅長繪畫,摹山水飛瀑,繪桃花彩蝶,其書法亦秀勁,墨跡被文人墨客稱奇收藏。小鸞琴棋書畫樣樣在行,這在整個南京城都是少有的。
小鸞性格淡泊,冰心縈懷,沉靜好思,作詩時不喜作艷語。由于養(yǎng)母離世,養(yǎng)父杳無音信,心中常常裝著許多哀愁,常嘆息人生之無奈。即使是描繪春天的作品中,小鸞的詠春詩大多是屬于傷春、惜春,這和小鸞經歷過生離死別是有關系的。小鸞的詞作,從詞情方面來說予人以哀怨無端之感;在風格上,則表現出纏綿與流美兼具的特點,并且她的纏綿中絕無黏滯不脫之弊。這首《浪淘沙·春閨》(其二)便很能說明這一點:“薄暮峭寒分,羅簞香焚。粉墻留影弄微醺。一縷茶煙和夢煮,卻又黃昏。曲曲畫湘文,靜掩巫云?;ㄩ_花落負東君。賺取花開花又落,都是東風?!边@里抒寫的,是某個春日黃昏她心里流過的迷蒙與悵惘。詞中所涉及的意象,如裊裊不斷的爐香,粉墻上一抹抹淡淡的夕陽,繚繞一室的縷縷茶煙,薄暮里如夢般迷離的心境,細密而自然地帶出纏綿輕柔的感受。結拍則先是嘆息花開復落辜負了東君的深情,轉而又將幽怨指向東君,因為使得花開花落的,正是這位司春之神自身。這樣往復抒情的寫法,應和上片的意象描寫,加深了整首詞的纏綿之意,而她在造語方面的精致柔美以及表情方面的恬淡含蓄,又令此詞頗具輕靈的韻致。總體而言,小鸞詞一方面可以看出前代作品及家庭文學風格的影響與浸染,帶著傳統女性詞柔美婉約的特征;另一方面,小鸞詞造語之清秀新警,設色之嬌艷鮮明,情思之空靈綿邈使她的作品散發(fā)出不同于他人的獨特韻味。
堪悲宿命寄來生
小鸞在將嫁前亡,葉紹袁言其“僅二十五日之疾,一疾而遵亡,亡而適遺于出閣前五日”,其母則在傳記中提到,“九月十五日,粥后,猶教六弟世儋及幼妹小繁讀《楚辭》。即是日,婿家行催妝禮至,于是日病矣。于歸己近,竟成不起之疾?!彼脑~中有關于讀《楞嚴經》后的情感體悟,直接關聯到她的生命體驗和倉促早逝。在小鸞十歲前的記憶里,舅媽張倩倩終日守候等待不愿回家的舅舅,最后郁郁而終;十歲歸家后,目睹父母長期離居;大姐紈紈回娘家時因婚姻不悅蒙頭痛哭?!吧`異、慧性夙成”的聰慧少女,更加敏銳地覺察到周圍的成年女性在婚姻中的守候、期盼、苦悶與無奈。她們的婚姻令她對成人世界產生了恐懼與否定,她害怕婚姻將她帶到養(yǎng)母、母親、大姐的生活中,使她套上永遠的精神枷鎖。午夢堂家族中小鸞厭棄人世、醉心仙境的呼喚最為迫切,她通過詩詞,將現世無奈的痛楚以藝術手段加以宣泄與升華,極盡張揚地描寫了她在仙界的無拘無束的自由。
葉小鸞自幼由父母許婚給昆山一家大族、河南布政使張魯唯長子張立平為妻。到了一六三二年,葉小鸞長到十七歲時,在昆山的張家早已知道葉小鸞長得美若天仙,才華出眾,故提出了及早完婚的要求,葉紹袁欣然許之。張魯唯長子張立平也是文名早起,稱之為昆山的才子,真可謂是門當戶對。這對才子佳人,在時人眼中堪為金童玉女。于是,婚期定在農歷的十月十六,那年入秋,葉家上下喜氣盈門,忙著張羅小鸞出嫁。九月十五日,夫家從昆山用馬車送來了豐厚的催妝禮。眼見自己將要嫁出,這對小鸞來說,心中產生了不少莫名的恐懼感。自己馬上就要嫁到人地生疏的夫家去,從此將要和一個陌生人共度一生。她目睹過的身邊人的婚姻和不幸,不禁徹夜難眠。在她的成長過程中,她目睹過舅舅沈自征和舅母張倩倩的婚姻,舅母張倩倩與舅舅沈自征本也是一對才子佳人,開始時既郎才女貌又門當戶對,還是姑表兄妹之親,按理說應該生活得十分幸福美滿,而恰恰就是他們,夫妻生活在走到一起時就不和諧,舅舅沈自征高才自負,不能持法,把分給他的一份家產沒幾年就揮霍一空,造成家庭相當貧困后又不大珍惜夫妻感情,受不了貧困生活的舅父又狠心北游從軍,離別之后讓養(yǎng)母在寂寞中幽居,直到孤苦而死。葉小鸞肯定也想起了自己的大姐紈紈,大姐大小鸞六歲,很早就表現出才女的靈氣。三歲時會讀《長恨歌》,四五遍后即能朗誦,口齒清晰,思有奇慧。十三四歲時,還寫作了大量的詩詞,堪稱當地才女。紈紈的婚姻亦是不幸。天啟六年(1626),任廣東高要知縣的袁若思從千里之外催促葉紹袁提早操辦婚事。十月,就在葉小鸞從舅母家回來的一年,她就嫁入袁家。想當年,父親葉紹袁曾對這樁姻緣頗感自豪,認為這是門當戶對的一門親事,也被當地傳為美談。但事實正恰恰相反,事與愿違,紈紈婚后的生活,遠非家人所想象中的美滿,夫妻形同陌路,婚姻名存實亡,葉紈紈成了被困在婚姻籠子里的折翅鳥,婚后生活充滿了苦澀。在長達七年的婚姻生活中,她倍感無奈和失望。一六二七年春,袁若思回吳江接家人同往嶺南。從沒遠離父母的紈紈回娘家告別,全家老小都沉浸在別離之痛中。遠行途中,船行至浙江富春江嚴子陵釣臺時,任性倔強的丈夫竟然執(zhí)意不肯隨父親遠赴嶺南,紈紈只得隨夫返回吳江。丈夫身為才子而不愿盡孝、怕一路畏途之苦而棄親不顧的行徑,讓紈紈從此十分惆悵和苦悶,屢屢抒發(fā)出深沉的慨嘆。當知道姐姐的不幸遭遇時,這讓漸漸長大的小鸞越發(fā)感到對婚姻的恐懼。
在她狹小的生活圈子中,她曾經愛戴的養(yǎng)父是她從小接觸的第一個男性,他的形象直接會影響到小鸞對所有異姓男子的印象,他們夫婦的悲劇也使得小鸞對婚姻的看法從小就隱藏著悲觀與不信任,使她加重了這種惶惑。小鸞肯定也看到了自己的母親沈宜修辛勞的身影,她勤儉持家、操勞一生、侍奉婆婆、撫育子女,雖然父母之間相敬如賓、相親相愛,卻曾不得不日日為生計發(fā)愁,還把她送到娘舅家,最后又落得人走屋空的境地,她實在不敢再想下去。母親、姐姐和舅母三位親人、三位才女的婚姻生活實際都是那樣的寒涼,這種悲愁以前在婚姻還沒有到來時,她并沒有放在心上,依然無憂無慮地寫她的詩文,而當婚姻真正到來,將要變成生活的實際時,她有點害怕,想到以后將有一天過著如母親、姐姐和舅母般的生活時,這種悲愁一下子擊碎了女子敏感而脆弱的心靈。
九月十五日那天,張家派人送來催妝禮,當大家欣喜地打開那一箱棗茗時,卻發(fā)現了一枚折斷的玉搔頭,望著這枚斷簪,人皆驚悸。是夜,小鸞病倒,且病勢很重。眼看婚期將近,消息傳到張家,張家決定提前結婚,用沖喜的方法驅趕病魔,要求將婚禮提前到十月初十舉行。古時婚禮男家說了算,婚期提前的消息告訴了躺在病床上的小鸞,小鸞正臥病在床,聽此消息嘆息道:“如此甚速,如何來得及?”她說此話時竟然黯然落淚。到了十月初十這天,小鸞的病情反比平常又加重了許多,婚禮自然也無法舉行了。第二天,病情急轉直下,小鸞自知不行了,她倚在母親沈宜修的懷臂間,眼里淚水直淌,口里念著佛經,聲音微弱而清晰,沈宜修連喚“小鸞、小鸞”,但小鸞已瞑目而逝了,此時離做新娘只有五天,年僅十七。
喜日未到,劫難先至,猝不及防的葉紹袁夫婦悲傷不已,終日以淚洗面。堂堂工部主事的葉家,那時的境況已是貧困難言,小鸞的棺木還是她未過門的夫家選蜀中美材,日夜兼程,從百里外的昆山送來的。十分神奇的是:小鸞夭折時,絲毫沒有痛苦的跡象,就如活著時的容貌,肌膚瑩潤,嘴唇、臉色紅潤。相傳葉小鸞讀書的疏香閣前種的幾株芭蕉,在小鸞死前的幾夜,無風自響,如嚶嚶啼哭,小鸞死后,不久就枯萎了,堪稱一奇。
七日后,家里才將小鸞收入棺中,入棺時,小鸞整個身體輕軟如常,仿佛睡得正香,許多人都說她是成仙去的。釘棺木前,母親沈宜修用朱筆在小鸞右臂寫上“瓊章”二字,希望她有后世來生,以后凡看到臂上的字會再相認,仍做母女。
雁歸腸斷世如夢
小鸞死前,養(yǎng)父沈自征已從東北返回南陽新安,已和姐姐沈宜修有了通訊聯系。他一生以《霸亭秋》《鞭歌妓》《簪花髻》三部雜劇,立足于晚明優(yōu)秀的劇作家之群。小鸞的噩耗沒有傳到,他當時還在客棧中屈指計算著小鸞出嫁的日子,以為她已經平安美滿地結婚多日了,欣喜得睡不著覺,于是拈了“紅葉”作為詩題,消磨長夜。忽然睡去,夢中見到小鸞來到,仍然像小時候一樣喚自己為“父親”,說道:“父親詠紅葉的詩句,唯有《深閨》一律中‘若同靈草芳魂返,留伴金泥簇蝶裙一句最好?!弊哉鲉査袥]有近作,她取出《望江南》數闋給舅父看,夢中只記得一聯:“金鑒曉寒追短夢,玉簫聲遠立空廊?!弊哉餍押?,回味詞意,覺得甚是不祥,不久家人傳來小鸞的訃信,這時離小鸞死后已有九日。沈自征在極度驚駭與傷心中,堅信這夜的夢一定是小鸞的魂靈遠來向自己告別。他為當日的絕情而去后悔莫及,責怪自己過于任性,其實他本來想等到過年開春的時候,小鸞和新婚的丈夫會按風俗來舅家拜親,他已經計劃好如何迎接,如何安置,小鸞喜歡看的書,喜歡使用的詩箋,喜歡彈奏的樂器,喜歡佩帶的香草……作為一個殷勤而細心的舅父所能想到的一切,都一一給安排計劃好了,誰知道陡然而生的慘變,打破他美滿周詳的計劃,他們舅甥竟是至死未得機會再次親近,互相諒解,只留下永久的遺憾。
“年年腸斷雁歸時”。大姐葉紈紈根本不相信三妹會這樣突然離去,葉紈紈悲痛萬分,她在小妹的墓前號啕大哭。又因她心情原本不好,疾病纏身,終因悲傷過度,一病不起。小鸞死后不過兩個月的一天后,她也隨妹而去,時年二十有三。
小鸞亡后,被稱為二才女的二姐葉小紈傷痛萬分,她在痛失姐妹中頓生靈感,創(chuàng)作了《鴛鴦夢》雜劇以寄意。在悲痛中,她將姊妹三人寫入了戲中,情節(jié)十分感人。它主要寫天上三仙女因情趣相投而結群,動了凡心,被西王母貶謫下界,在人間轉生為昭綦成、蕙百芳、瓊龍雕三位才子,結為兄弟。昭、瓊兩人亡故仙去,蕙百芳哭悼兩人,終被呂洞賓度脫成仙。值得我們注意的不是劇本的這種度脫劇常套,而是劇中三個主要人物的性別置換。仙界三位仙女到人間后轉化為男身,回歸仙界后又還原為女身這種寫法,葉小紈就以女性特有的視角,將家庭變故、親人離喪等自身經歷演繹成文學作品創(chuàng)作出雜劇《鴛鴦夢》,既寫悼亡之情,又抒女性之怨,在哀悼背后隱含著對女性愛情婚姻和心靈世界的關注,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女性戲曲家。
得知小鸞夭折后,張公子立平星夜趕到葉家憑吊,他堂堂男兒亦涕泣良久,為從未謀面的夫妻之緣。他立于小鸞的疏香閣前,看著小鸞手植梅樹依舊,心中念道:“簾外輕寒,謝娘風絮無人見。桃花如面。腸斷春歸燕。人去瑤臺,只覺東風賤。湘簾卷。綠楊千線。煙鎖深深院?!彼獾绞柘汩w中靜坐良久,看著那枚墨跡未干的眉子硯,不禁雙淚長流。公子翻開小鸞的詩箋:“風雨簾前初動,早又黃昏催送。明日縱然來,空憐一歲如夢。 如夢,如夢,唯有一宵相共?!笨芍贿@一宵,又能與誰相共? 張公子難抑其悲,差人精選蜀中美材,為小鸞制成上好棺木,從百里之外的昆山運往吳中的葉家。他本來是想一生呵護著她,為她遮風為她擋雨,可眼前最殘忍的是,今生他只能為她做一件事,亦只這最后一件。
分堤吊訪惜芳魂
葉小鸞夭折后,父親葉紹袁在整理女兒的遺作時,將親朋好友的悼亡詩文,合成一集,取名《返生香》,收錄小鸞的詩作一百多首,詞九十首,曲數首,散文三篇。其中散文《汾湖石記》是晚明小品文的杰作。關于集名,葉紹袁在序言中說:“《十洲記》曰,西海中洲上有大樹,芳華香數百里,名為返魂,亦名返生香。筆墨精靈,庶幾不朽,亦死后之生也,故取以名集?!毙←[的詩作題材廣泛,既有吟花詠草,四時歌賦,又有唱和酬答,抒情述懷,且體裁多樣,五言、七言、詞等,也足見小鸞創(chuàng)作上的才情。她以其典雅詞美和婉轉流麗的詞風,為午夢堂女詞人的寫作立下了基本意象、風格和范式,成為午夢堂詞人群的中堅。
余寫此文時,恰逢蘇州友人近作《一剪梅·春思》云:“淫雨彌時謝蜀紅。棠去欄空,燕去巢空,春痕竟共水流東。昨日妝濃,今日愁濃。獨上層樓問晚風。云可無蹤?夢可尋蹤?誰憐騷客意疏慵。人與花同,心與霜同?!庇嘁嗪鸵皇住兑患裘贰浱K州吳江葉小鸞》,并以此作結:“午夢堂前落絮紅?;耆ネタ眨瑝羧ヌ炜?,詩心竟付水流東。伊怨妝濃,吾怨花濃。獨憶分湖素女風。情也無蹤,恨也無蹤,扁舟誰載美人慵?昨月今同,今月心同!”同時以本文四個小標題集七絕一首,思憶一代才女葉小鸞:“才情早慧妙思真,堪悲宿命寄來生。雁歸腸斷世如夢,分堤吊訪惜芳魂!”
作者簡介:陳詩靜,江蘇省蘇州市人,系蘇州旅游與財經高等職業(yè)技術學院講師。
(責任編輯 劉冬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