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懷博, 宋 超
(河北省承德市中心醫(yī)院, 河北 承德 067000)
顱腦手術患者術后常需入住神經(jīng)重癥監(jiān)護室(NICU),而NICU內院內感染發(fā)生率高[1],其中,醫(yī)院獲得性肺炎(HAP)是其常見并發(fā)癥[2],診斷標準參照《中國成人醫(yī)院獲得性肺炎與呼吸相關性肺炎診斷和治療指南(2018年版)》[3]。預防和治療顱腦手術后HAP是術后治療的重要組成部分。了解各醫(yī)療單元的致病菌流行情況及其耐藥變化,對指導臨床合理、有效抗感染治療,提高經(jīng)驗性抗菌藥物應用的準確性,進而提高患者整體治療的成功率具有重要意義。筆者收集本院神經(jīng)外科2018年1月至2018年8月顱腦手術后60例醫(yī)院獲得性肺炎患者送檢的痰標本分離菌株,對分離菌情況及耐藥性進行了總結、分析,現(xiàn)報告如下:
1.1標本來源:2018年1月至2018年8月神經(jīng)外科顱腦手術后60例肺炎患者送檢的痰標本112份,分離的病原菌共185株。每個患者分離到致病菌1~14種,平均(3.13±0.58)種。60例患者中,男性48例,女性12例。年齡26~85歲,平均(55.10±8.87)歲。其中腦出血行鉆孔引流或血腫清除去骨瓣外減壓術患者30例,腦外傷行開顱血腫清除去骨瓣外減壓術或鉆孔引流外減壓術27例,大面積腦梗塞行去骨瓣外減壓術3例?;颊咝g后處于深昏迷狀態(tài)23例,中度昏迷狀態(tài)8例,淺昏迷狀態(tài)18例,朦朧狀態(tài)3例,逐漸呈清醒狀態(tài)8例。行呼吸機輔助呼吸42例。行氣管切開術30例。發(fā)生肺炎的時機為入院后2~11d,平均(6.87±1.02)d。下呼吸道感染治療結果:出院時下呼吸道感染痊愈11例,明顯好轉24例,好轉17例,無變化5例,患者家屬放棄治療2例,死亡1例。住院時間7~217d,平均(52.78±7.24)d。
1.2試劑與方法:細菌鑒定采用法國梅里埃生物有限公司的API鑒定試劑,藥敏試驗采用K-B紙片擴散法,藥敏紙片購自英國Oxoid公司,藥敏結果按美國臨床實驗室標準化研究所(CLSI)2010年的標準判定。
1.3質控菌株大腸埃希菌ATCC25922、銅綠假單胞菌ATCC27853、金黃色葡萄球菌ATCC25923等所有指控菌株均由衛(wèi)生部臨檢中心提供。
1.4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17.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病原菌分布:112份標本分離到病原菌185株。革蘭氏陽性菌18株,占9.73%;革蘭氏陰性菌165株,占89.19%。革蘭陽性菌中金黃色葡萄球菌11株,占61.11%,其中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7株,占63.64%。具體病原菌構成比見表1。
表1 顱腦手術后HAD患者病原菌分布及分離時間
2.2主要病原菌的藥敏結果革蘭氏陽性菌耐藥情況見表2、非發(fā)酵菌耐藥情況見表3;肺炎克雷伯菌、大腸埃希菌、液化沙雷菌耐藥情況見表4。
表2 革蘭陽性菌對抗菌藥物的耐藥情況
表3 非發(fā)酵菌對抗菌藥物的耐藥情況
表4 肺炎克雷伯菌大腸埃希菌液化沙雷菌耐藥情況
顱腦手術后易發(fā)生醫(yī)院獲得性肺炎(HAP)與以下因素有關:①患者發(fā)病時和發(fā)病后多有意識障礙,常見嘔吐、誤吸;②咳嗽反射減弱;③氣管插管或氣管切開操作常見且導管留置時間長,肺與外界相通;④長期使用呼吸機;⑤使用質子泵抑制劑等,所以HAP占醫(yī)源性疾病的首位[3]。統(tǒng)計的60例患者中,42例應用呼吸機輔助呼吸,30例行氣管切開,52例術前呈不同程度的昏迷狀態(tài),大部分具有感染的危險因素或多危因素。患者一旦并發(fā)HAP,住院時間延長,費用增加,而且預后差、病死率高,是臨床醫(yī)師高度重視的疾病。因此,及時了解顱腦手術后HAP患者的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藥情況,對其感染的治療和控制極為重要。本組資料60例顱腦手術后HAP患者的痰標本分離菌185株,主要為革蘭氏陰性桿菌,占89.19%,明顯高于一般HAP資料的70.90%[4]、81.40%[5]數(shù)據(jù)。其中銅綠假單胞菌檢出率排在首位,達到30.81%,與文獻報道的基本一致[4]。銅綠假單胞菌、肺炎克雷伯菌、鮑曼不動桿菌、大腸埃希菌4種菌占總檢出率76.21%,是顱腦手術后HAP患者的最主要致病菌,而且總的革蘭氏陰性桿菌檢出率呈明顯增加趨勢。具體原因與這些革蘭氏陰性桿菌耐藥機制復雜(包括產(chǎn)生ESBLs酶、AmpC酶、碳青霉烯酶及靶位改變、外排泵機制等)以及抗生素不合理應用有關。革蘭氏陽性菌檢出率占9.73%,與文獻報道相近[5],并且其中金黃色葡萄球菌也是排在第一位。而不同的是,本組資料金黃色葡萄球菌在革蘭氏陽性菌中占絕對多數(shù),達61.11%,遠高于文獻報道的10.10%的數(shù)據(jù)[4]。真菌檢出率只有1.08%,顯著低于醫(yī)院病原菌臨床分布一般資料的22.76%的比率[6],原因不明,可能與本組資料患者年齡偏低及樣本數(shù)字偏小有關。并且,本組資料只有2株熱帶假絲酵母菌,與文獻報道的以白色假絲酵母菌為主的資料不同。臨床經(jīng)驗治療時主要考慮覆蓋以銅綠假單胞菌為主的革蘭氏陰性桿菌,有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危險因素的(如深靜脈置管、既往有金黃色葡萄球菌分離證據(jù)等),應考慮聯(lián)合萬古霉素等對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效的抗菌藥物。
從藥敏結果看,亞胺培南、美羅培南對大腸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液化沙雷菌敏感性仍然很高,能達到91.67%~100%,與文獻報道相近[7];銅綠假單胞菌對亞胺培南、美羅培南的耐藥率分別為24.56%和29.82%,高于文獻報道的16.98%和16.98%[6],考慮與近些年我院碳青霉烯類抗菌藥物使用率較前增加有關;鮑曼不動桿菌除對頭孢哌酮舒巴坦耐藥率(33.33%)較低外,對亞胺培南、美羅培南、氨芐西林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頭孢呋辛、頭孢曲松、頭孢噻肟、頭孢他啶、慶大霉素、環(huán)丙沙星及SMZ/TMP耐藥率均為100%,其他藥物耐藥率也達到85.19%以上,顯著高于2016年中國CHINET細菌耐藥性監(jiān)測數(shù)據(jù)[7]。鮑曼不動桿菌耐藥率的不斷增加,與其整合子I、ISCR1和OXA類酶的主要耐藥機制及傳播機制有關[8]。臨床上,對泛耐藥的鮑曼不動桿菌感染治療十分困難,幾乎無藥可用,雖然頭孢哌酮舒巴坦耐藥率相對較低,但臨床治療效果多不滿意。在本組資料中4例泛耐藥鮑曼不動桿菌感染,作者應用頭孢哌酮舒巴坦聯(lián)合亞胺培南進行治療,取得滿意的治療效果,因此對泛耐藥鮑曼不動桿菌感染,可考慮聯(lián)合用藥。
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檢出率為72.73%,遠高于其它文獻報道[7]。本組資料顯示,金黃色葡萄球菌對萬古霉素、替考拉寧的耐藥率為零,對多西環(huán)素、米諾環(huán)素的耐藥率為27.27%,所以萬古霉素、替考拉寧等糖肽類仍然是MRSA感染的首選用藥,多西環(huán)素和米諾環(huán)素可作為MRSA感染輕癥的治療選擇,或作為萬古霉素治療的序貫用藥。真菌的數(shù)據(jù)太少,難以評價。
從本組資料顯示,顱腦手術后HAP患者以革蘭氏陰性桿菌為主要致病菌,抗感染治療時,主要針對銅綠假單胞菌、肺炎克雷伯菌、鮑曼不動桿菌、大腸埃希菌等選擇用藥,必要時兼顧MRSA聯(lián)合用藥,在有菌培養(yǎng)結果和藥敏結果后,再結合經(jīng)驗治療效果調整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