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浩
近40年來,金德明通過攝洞、造洞、畫洞,不斷向世人呈現多彩貴州的溶洞世界,為貴州旅游走向世界貢獻力量。
他是向中外推介貴州溶洞旅游的第一人,他是國內溶洞塑造第一人,他是世界巖溶繪畫第一人。
近40年來,他用一臺相機、一雙巧手、一支鋼筆,通過攝洞、造洞、畫洞,不斷向世人呈現生長在多彩貴州的溶洞世界,讓貴州旅游大放異彩。他就是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全國旅游行業(yè)勞動模范——金德明。
1939年,金德明出生在綏陽縣城北大街一個普通家庭。從遵義師范學校畢業(yè)后,他進入鳳岡縣一所小學教美術,后來被調往遵義地區(qū)一個專業(yè)劇團從事舞美工作。1958年,金德明被貴州省黔劇團相中。
一次下班途中,金德明花1元錢在路邊淘到一部老柯達相機,鏡頭和功能基本完好,他立即對其產生了興趣。
金德明回憶:“那時相機是個新鮮玩意,很多人都沒見過,更不知道怎么用。想到以后工作上肯定用得上,于是請行家修理了一下,還買了本攝影書,開始自行琢磨如何拍攝、沖洗照片?!?/p>
金德明拍攝了很多黔劇團演出劇照,一經展出,備受關注。
1971年,金德明受命籌劃廣州商品交易會貴州展臺,讓貴州的青山秀水和人文風情首次通過攝影展的形式呈現給沿海及國外嘉賓,受到組委會高度稱贊。
1978年,金德明調往貴州省科學院從事宣傳工作,正式與貴州旅游結緣,常常進入深山、險灘、洞穴等人跡罕至的地方勘察貴州自然旅游資源,并拍照取證。
1979年,金德明進入貴州省風景旅游資源專題考察小組,常常與地質工程師汪朝陽結伴科考。從那時起,兩人日夜奔波于不通公路、甚至沒有任何通道的荒山野嶺,先后考察600多個洞穴,拍攝了4000余幅巖溶洞穴照片。在考察織金洞時,他們5次進洞,最長一次連續(xù)在洞內工作了13天。
金德明告訴記者:“洞內沒有任何光源,濕氣逼人,用作睡覺的草墊子都能擠出水來,同行的小伙子四肢水腫,我和汪朝陽也是臉色發(fā)白、雙腿腫脹?!?/p>
過暗河、下天坑、淌急流,選景、拍攝、沖洗,金德明認真用相機記錄下洞內一處處罕見的絕世奇觀。
照片沖印后,金德明在貴陽黔靈山公園舉辦中國貴州溶洞奇觀展覽,但收效甚微。
“想想歷經千辛萬苦拍攝的圖片竟然只有寥寥數人觀看,心里很不是滋味?!苯鸬旅骱懿桓市?,后來經人推薦,他帶著照片進京找到光明日報社。報社黨委看了貴州溶洞景觀大為驚嘆,并致函貴州省委,表示希望由光明日報社牽頭,在北京舉辦貴州溶洞景觀攝影展。
1984年7月20日至8月3日,中國貴州溶洞奇觀攝影展在中國美術館成功舉辦,120張織金洞圖片,開展13個白天,吸引國家領導人、全國各地游客及來自30多個國家外賓等共5萬多人關注。
金德明展示曾在綏陽縣溫泉鎮(zhèn)拍攝的雙河洞。(姚浩 攝)
貴州省原旅游局局長傅迎春表示:“這次攝影展,是貴州文化旅游發(fā)展史上第一次走出去的最有成效的推介,也是最早的一次旅游文化推介,它將以溶洞為代表的貴州旅游首度呈現給世人,更把貴州神奇的喀斯特地貌、多彩的地下溶洞世界成功推向全國甚至世界,意義非同一般!”
在金德明家中,收藏著一臺跟隨他多年的瑪米亞相機。這臺相機,曾記錄下一幅幅壯觀精美的溶洞畫面,也記錄著他與當地村民的款款深情。金德明無法忘記,曾在丹寨縣金瓜洞考察完已是半夜,出洞時竟然有許多苗族青年舉著火把、吹著蘆笙守候在洞口。他更無法忘記,當年拍攝過的安順龍宮早已是車水馬龍,那里的布依族同胞在旅游經濟帶動下住進了小洋樓,開上了小汽車。他決心喚醒更多的貴州山水,讓更多的旅游資源轉化成產業(yè)資源,帶動群眾過上幸福生活。
貴州是世界上喀斯特溶洞分布最廣、發(fā)育最典型的地區(qū),對于眾多雄偉壯觀的溶洞,金德明并不滿足于僅通過照片展示其千姿百態(tài)。經過長期自學鉆研,1989年夏季,金德明在貴州省展覽館用泡沫塑料和木材搭建一個溶洞,開啟了人工造洞。
1990年9月,金德明受邀來到深圳,為剛建成的錦繡中華民俗村制作一個大型人工溶洞景點。金德明到達時,錦繡中華民俗村里已經建好了一個長65米、高9米、面積480平方米的洞體,他需要在這個空洞內部綴滿鐘乳石景觀、瀑布、暗河及懸崖絕壁等,且大多是吊在光滑的洞頂上,設計施工難度極大,而且工期只有150天。
常年以洞穴為家的金德明,對溶洞構造和景觀早已爛熟于心,他把一個個洞廳做成1.5平方米的模型,在模型上設計塑造方案,共澆注制作出20多種類型、80多組個體鐘乳石造型。該景點9個廳堂景區(qū)布局豐滿,80多個奇妙景觀協調有致,一座座冰雕、一幢幢塔林、一片片飛瀑……幾乎濃縮了貴州溶洞景觀精華。該景點被命名為“黔靈古洞”,成為深圳名噪一時的旅游景點,前來參觀者絡繹不絕。
此后,金德明趁熱打鐵,又在湖北、北京、河北等地建造人工溶洞10多個,成為當地旅游熱點,也成為貴州溶洞奇觀的宣傳點,在全國掀起一股溶洞觀景熱潮。
金德明說:“溶洞是貴州一大財富,可以造福當地百姓。雖然當時信息并不發(fā)達,但通過在省外造溶洞,能讓更多人關注貴州旅游資源,吸引不少游客涌入貴州觀賞真正的溶洞?!?/p>
退休后,金德明對溶洞的熱愛與日俱增,為了把貴州溶洞更加豐滿地呈現給世人,他開始嘗試著畫溶洞。
近10年來,金德明用白描手法繪出了300多幅鋼筆畫作品,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總部認定為“溶洞白描作品數量之最”。其后又耗時2年時間創(chuàng)作了地下世界——金德明溶洞繪畫藝術10米長卷,涵蓋800多處形態(tài)各異的溶洞景觀。
為了展示出更為豐富的地下世界奇觀,金德明構思一年多,從2016年開始繪制一幅更長的溶洞景觀。前不久,金德明終于用鋼筆將更加大氣超凡的溶洞奇觀繪制在20多米的畫卷上。一根根石柱、一條條暗河、一朵朵石花,簡繁有致、濃淡相宜,既來源于現實,卻又美于現實。
對金德明而言,繪制溶洞最難的是如何布局,以及每幅畫卷如何自然過渡到下一幅,每次他都要經過無數次思考,常常幾天都下不了筆。
金德明說:“必須做到胸有成竹才會下筆,一點都不能出錯,否則就會前功盡棄,通常半個月才能畫出一幅小畫?!?/p>
今年81歲高齡的金德明,作畫的手指已經變了形,常常會隱隱作痛,仍每天堅持伏案作畫四五個小時。一筆一畫,飽含著他對溶洞的摯愛和為貴州旅游事業(yè)發(fā)展付出的艱辛與熱情。
讓金德明驚喜的是,因為旅游資源開發(fā),自己的家鄉(xiāng)也發(fā)生著巨變。記得上世紀80年代中期,他曾回到家鄉(xiāng)拍攝過雙河洞,并多次對外展出而引發(fā)外界關注。如今雙河洞已問鼎“亞洲第一長洞”,成為省內一處有名的國家4A級旅游景區(qū),金德明倍感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