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婷婷
摘 要:梁啟超是中國近代新史學的代表性人物。近年來,學界對于梁啟超史學思想評價的研究已取得了較為豐富的成果,并不斷推陳出新。綜觀各家,將涉及其新史學思想評價的相關研究成果整理歸類,便于關注這一問題的研究者進行參考,也有助于梁啟超史學思想研究的進一步深化。
關鍵詞:梁啟超;新史學;評價
梁啟超曾撰寫《中國史敘論》和《新史學》,強烈抨擊封建史學,提倡“史學革命”,構建新史學理論體系,推動了近代史學發(fā)展。近年來,學術界關于梁啟超新史學思想的認識愈加客觀、全面。本文將回顧以往研究,并具體分析相關學術成果。既要肯定新史學的積極意義,同時也要反思其中相關史學思想的局限、弊端,并提出自己的一些思考。
一、肯定梁啟超新史學思想的積極意義
張昭軍從文化史的角度剖析,認為梁啟超新史學理論體系的基礎是文明史,核心是專門史,并以文化為歷史的決定性力量[1]。后來,張昭軍在其另一文中又指出,梁啟超發(fā)表《中國史敘論》與《新史學》,倡導“史學革命”,傳播了文明史學的理念,在新文化運動和“整理國故”運動中,梁啟超和胡適等人通過引進西方科學方法,解答了如何研究文化史的問題[2]。
周祥森、謝想云分析指出,《新史學》發(fā)表后,梁啟超建構的現(xiàn)代生存論史學思想及其包括的民族生存論史學、國家生存論史學、國民生存論史學三個表現(xiàn)形式及環(huán)節(jié),深刻影響了現(xiàn)代中國歷史學與歷史學家,當今中國歷史學家仍然生活在梁啟超“新史學”時代,實踐著梁啟超的國民生存論史學思想[3]。
黃敏蘭認為,梁啟超的《新史學》不僅批判舊史和舊政治、賦予史學強大的政治功能、規(guī)定史學對象為民族發(fā)展史、主張新史學為國民而作,而且在《中國歷史研究法》和《〈中國歷史研究法〉補編》中提出關于“新史“的宏觀構想、開創(chuàng)“史學史”新學科、建立新史學理論、探討方法論等[4]。
曹小文在其文中分析指出,20世紀前后,梁啟超的新史學通過批判“西歐中心論”和“正統(tǒng)論”,革新、發(fā)展進化論史觀,嘗試建構突出中國史的意義和地位的世界歷史體系,梁啟超的世界歷史觀符合當時世界歷史的發(fā)展潮流,具有一定的先進性[5]。
陳永霞認為,20世紀初新史學的根本性質(zhì)是民族主義史學,值得注意的是,進化論與文明史,不僅是新史學的有機組成部分,而且在編纂體例方面對新史學的建構影響巨大,由此而建構的新史學能更好地展現(xiàn)民族主義的歷史內(nèi)容[6]。
二、對梁啟超新史學思想局限性的反思
胡鋒認為,梁啟超的《中國史敘論》和《新史學》兩部著述,大加批判中國舊史學,帶有較明顯的政治色彩,存在一定的主觀性,梁啟超對于舊史學的評價,有明顯的不妥之處,最終導致陷入社會進化史觀的誤區(qū),因而梁啟超新史學思想是帶有缺憾的[7]。
路新生在其文中分析指出,梁啟超因受到嚴復式“線性進化論”的影響而提倡“史界革命”,他發(fā)表的《新史學》不僅徹底摧毀了傳統(tǒng)史學,而且導致歷史學特別是通史性、斷代史史著“空洞化”,甚至是“人”和“人性”被漠視的嚴重弊病[8]。
謝進東撰文指出,梁啟超對現(xiàn)代性史學思維的反思并不徹底,對于進化史觀,他只是再次界定了歷史進化的內(nèi)容,并未重新認定進化觀念的合理性及可能性;對于歷史因果律,他主要限定自然科學因果律在歷史學中的適用范圍,并將歷史人為地分割成是否受自然科學因果律支配的兩部分[9]。
楊艷秋認為,梁啟超《新史學》的局限認識和錯誤見解在于,過分強調(diào)史學的社會改造作用;片面注重歷史學的經(jīng)世致用功能,淡化了史學的求真性;承襲了進化論學說原有的缺點,片面強調(diào)民族、國家之間的斗爭;信從源于西方的人種論[10]。
結 語
綜上所述,近些年來,學界對于梁啟超新史學思想的研究日趨豐富,從多角度、多領域等多種途徑進行了深刻探討,并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其中相關的研究方法、視角對研究近代其他史學家亦有所啟發(fā)。梁啟超對傳統(tǒng)史學的大膽批判和反思繼承的治史精神是他史學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們當今進行史學研究不應忽視的寶貴財富。在肯定其積極意義的同時,我們也應該關注梁啟超史學研究的一些缺憾和不足。
我們對梁啟超的歷史評價應該更加客觀公正,探尋歷史的真相,堅持論從史出,褒貶人物有理有據(jù)。在當時民族危難之際,梁啟超的《新史學》猛烈批判傳統(tǒng)舊史,抨擊封建思想對人們的束縛,推動了思想解放。但是他把史學與政治聯(lián)系得過于緊密,在方法上以偏概全,片面否定傳統(tǒng)史學,而未能發(fā)現(xiàn)傳統(tǒng)史學的長處,在理論上只是簡單地將西方史學理論用來改造傳統(tǒng)史學,而未能形成自成一體的理論體系和論著。因此,我們既要看到新史學在當時為推動政治革命、社會進步所做出的貢獻,也要關注到從學術角度上講,新史學思想有失偏頗,過分強調(diào)政治功能,對其后的中國史學發(fā)展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
另外,新的研究方法和視角的引入,使我們能夠愈發(fā)深入了解梁啟超新史學思想。然而,我們還需要更加系統(tǒng)化整體化的研究,這就要求更多關于梁啟超新史學思想的史料和史實的發(fā)現(xiàn)。在掌握了更多史料的基礎上,我們對梁啟超史學思想的認識也許會更加全面。
參考文獻
[1] 張昭軍.梁啟超的“新史學”是文化史[J].史學理論研究,2010(02):122-132+160.
[2] 張昭軍.文化史學在近代中國的興起[J].史學史研究,2018(03):54-65.
[3] 周祥森,謝想云.中國生存論史學的現(xiàn)代轉(zhuǎn)化——梁啟超批判中國傳統(tǒng)史學的再認識暨紀念《新史學》發(fā)表110周年[J].史學月刊,2012(03):93-105.
[4] 黃敏蘭.梁啟超新史學從政治向?qū)W術的過渡[J].史學理論研究,2000(01):46-55.
[5] 曹小文.新史學:20世紀前后中國人心中的世界史——試論梁啟超的世界史觀[J].學術研究,2016(02):136-145+178.
[6] 陳永霞.民族主義與20世紀初年的“新史學”[J].史學月刊,2012(05):110-122.
[7] 胡鋒.從《中國史敘論》《新史學》看梁啟超新史學思想[J].沈陽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8(01):120-123.
[8] 路新生.梁啟超“史界革命”再審視——對《新史學》線性進化論與“四弊二病”說的批判[J].河北學刊,2013,33(05):53-61.
[9] 謝進東.梁啟超史學思維中的“現(xiàn)代性”理路及其邅變[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01):78-85.
[10] 楊艷秋.20世紀初的“新史學”思潮及其意義——兼論梁啟超《新史學》的局限性[J].齊魯學刊,2015(03):3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