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初中語文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為德育的滲透提供了多元的案例及素材。教師在言傳身教,熏陶感染的同時,應積極挖掘教材、帶領學生研讀細節(jié)、并立足生活借文點撥,以引生自省,知人論世,感悟成長,積極共情,進而化知為智,化智為德,有效啟發(fā)學生的人生觀,幫助其形成優(yōu)秀品格。
關鍵詞:初中語文;德育滲透;措施
引 言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教學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對于學生的發(fā)展和成長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深深地影響著學生的精神領域。對此,教師要在語文教學中充分發(fā)揮熏陶作用,積極滲透德育知識,促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價值觀念,形成健全的人格。
一、德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德育的初衷是以學校作為教育主體,對學生的思想、心理等方面進行教育,并且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德育對于學生全面發(fā)展以及未來人生規(guī)劃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當前,應試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導致教師、家長片面追求成績,形成了死讀書、求分數的錯誤風氣,對于學生的道德品質培養(yǎng)、精神層面建設等則視而不見。長期發(fā)展下來,學生的成績得到提升,但是不具備良好的品格,成為思想空洞、缺乏責任感的人,失去了精神領域中最重要的東西。
青少年是祖國未來的希望,國家復興和長久興旺都將重任寄托于青少年身上,因此,其思想道德狀況與國家未來發(fā)展息息相關,積極開展德育工作,提升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養(yǎng)刻不容緩。
二、語文課程中滲透德育的具體措施
(一)言傳身教,熏陶感染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這八字教育真言一直警示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作為一名教師,本身要具備深厚的知識儲備,同時還要有高尚的品格?!盀槿藥煴怼边@四個字在教師身上要得到體現(xiàn),約束自我,方能為范。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更應該充分把握語文學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點,在日常語文教學中,時刻注意言談舉止,以言傳身教的方式感染和影響學生,達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無痕教育。平時教師如果有多看書,多思考的好習慣,學生也會跟著教師學習,養(yǎng)成刻苦鉆研書本知識的好習慣;教師平時友愛學生,尊敬他人,學生在耳濡目染下,也會逐漸養(yǎng)成尊敬師長、禮讓同學的好禮儀;教師平時認真教學、對學生負責,不在小事上犯錯,都會給學生帶來榜樣行為,學生也會愿意成為像教師這樣的人,并在平時的學習過程中努力要求自己,刻苦拼搏不懈怠,始終將教師的良好行為當做自己前進的榜樣,促使自身在不知不覺中跟隨教師養(yǎng)成好習慣,好品行。
(二)利用教材滲透德育
1.挖掘文本,知人論世。教材選錄的詩詞文章,都有一定的寫作背景,表達作者一定情感價值傾向:抒發(fā)情懷、揭示現(xiàn)實、憧憬生活……想要深入理解作品中的內涵,就需要教師運用知人論世的方式引領學生解讀文本,用教師的“刻意”實現(xiàn)對學生德育的“無痕”。例如在《再塑生命的人》這篇課文中,通過介紹文章寫作背景,學生更能深刻的體會到文章中莎莉老師的形象,同時被海倫.凱勒頑強的毅力所打動,在感受其克服生理缺陷,自強不息的辛酸歷程的同時,因勢利導對學生提出問題:“是什么指引著海倫.凱勒在病弱的情況下頑強的成長為一代偉人呢?”幫助學生分析,是莎莉文老師無微不至的照顧,是莎莉文老師對學生的厚愛,學生在感受莎莉文老師和海倫.凱勒之間那條“無形的線條”——愛的同時,也啟發(fā)學生養(yǎng)成感恩之心,對老師、同學、家長時刻充滿愛和感恩。同時海倫的成功也是海倫生命意識的復蘇成長壯大的結果。這鐘生命意識使海倫.凱勒忍受病痛折磨,頑強地生存下來。海倫生命的奇跡喚醒孩子們內心深處沉睡的自我成長意識,無聲無息中海倫就成為了孩子們學習效仿的對象,從而更有效地豐盈了孩子們的精神內涵。
2.研讀細節(jié),感悟成長。中國人表情達意講究含蓄,教材中到處都有體現(xiàn),作家都喜歡將情感掩藏在文字中。這就需要教師在語文教學課堂中,鉆研文章的重點,引導學生仔細研讀,并幫助學生深入分析,滲透德育知識。如在《秋天的懷念》這一課中,文章中通過描寫母親的動作和神態(tài),體現(xiàn)出母親對兒子濃烈的愛意。文章中通過三次看菊花,引出了文章的主旨,令人感受到母親對兒子深沉的愛。觀賞菊花的時節(jié)在秋天,通過三次看菊花觀察作者的心理變化:最初是不耐煩的拒絕;第二次是勉強答應,厭煩的同意了觀看菊花的請求,知道最后一次看菊花,作者從拒絕的態(tài)度變?yōu)榱酥鲃?,也看出了一個人隨著母親的影響慢慢成長,最后母親不在了,作者在觀賞菊花的時候才深有體會,幡然醒悟。文中秋天代表著悲傷和愁緒,也隱晦的體現(xiàn)出了一個兒子如何傷了他母親的心,而母親的“愛”無微不至,貫穿著全文。教師對于文章中的思想光芒應該重點剖析,教學的內容不止步于感知體味母愛,更可結合文本引導學生挖掘出如珍惜親情,善待生命,頑強成長等內容,以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yǎng)和思想情趣,于無形中幫助他們形成更健全的個性和人格。
3.立足生活,積極共情。語文其人文性的特點決定了它比其他學科更能有效實現(xiàn)德育滲透。無論哪篇文章,都涵蓋著作者文筆下獨特的情感。教師應該引導學生通過文本分析作者的內心世界,感受作者的真實感受,積極與作者、與文本、與生活共情。例如在學習《愛蓮說》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先和學生就菊花、牡丹、蓮花這三類花進行討論,觀察學生的思想認知基礎。再通過文章促使學生對花的品格形成認知,接著介紹寫作背景,讓學生感受詩人的仕途艱難,引導學生體會文章主旨,結合文章“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體味作者高潔的情操:不隨波逐流,堅定自己的立場;不趨炎附勢,堅守自己高尚的品格;不妖不媚,堅持獨立自主,通過自我奮斗實現(xiàn)自己的夢想?!耙陨徳⒅尽?,即使處于渾濁的名利場,也要保持內心的定力,不為外界的誘惑所動。通過介紹寫作背景的官場、仕途的黑暗,使學生明白作者寫蓮花的原因,文章充滿了濃烈的情感傾向,激發(fā)學生向善向美之心,讓作者、文本和學生之間產生共情,教育學生做個清清白白的人,不被污濁的事物迷了眼,在以后的社會道路上,保持本心,潔身自好,從情感體驗上升到思想道德,充分利用文本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1]。
4.借文點撥,引生自省?,F(xiàn)行使用的部編初中語文教材,課文都是文質兼美的,每篇課文都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引領孩子們樹立積極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反觀多數學生,依賴性強,不懂感恩,意志力不堅定,精神頹廢。針對這些情況,教師可以利用或整合教材中的某些內容進行專題學習,并設置一些寫作訓練來進行德育滲透。如學習《海燕》時,通過研讀海燕在暴風雨中的表現(xiàn)引導學生敢于面對困難,積極進取、敢于擔當。學習《散步》時,讓學生凝視生活日常,發(fā)現(xiàn)父母之愛。學習《孫權勸學》時,借“孫權善勸,呂蒙善聽”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欲……通過課文把學生的實際生活鏈接進教材,實現(xiàn)文章與生活的有效溝通,打通學法與活法,從而實現(xiàn)對學生的德育滲透。
三、結論
綜上所述,語文教學中德育滲透的方法多種多樣,語文教師可以根據語文學科的人文性,以教材為基礎,以育德育新為目標,有意識、有針對性地重組或構建教學內容,并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通過語文教學,化知為智,化智為德,對學生的思想道德、情感態(tài)度等方面進行德育滲透,為現(xiàn)代化建設儲備德才兼?zhèn)涞娜瞬臶2]。
參考文獻
[1] 王建玉.立德樹人理念下初中語文教學中德育滲透[J].漢字文化,2020(12):108-109.
[2] 劉靜.試論初中語文教學中德育滲透的有效方法[J].才智,2020(15):118.
作者簡介:謝南林(1979.9——)女,漢族,籍貫:湖南婁底,職稱:初中語文一級,學歷:大學本科,研究方向:初中語文課堂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