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富蘭
每年農(nóng)歷六月二十四是觀蓮節(jié),既是荷誕,亦名蓮誕。宋時就稱“觀蓮節(jié)”,江南吳地一帶民眾俗稱“荷花生日”?!敖峡刹缮?,蓮葉何田田”,江南的夏日,賞荷、采蓮很早就自然而然地成為有趣的民俗活動。
說起如今住在城里的人,確有生活的便捷與舒適,可是,日子太舒適了,也與大自然漸行漸遠(yuǎn)。腳下的水泥馬路,地磚鋪得很是漂亮,行道樹是有的,有的地方人工樹也不少,只有路邊的草地是最接近土壤的,可是,芳草之地,誰忍心隨便去踩踏?文明有守則嘛。
在地鐵里,看那些匆匆趕著去上班的白領(lǐng),各自低著頭看著手機,耳朵里大抵插著一對精致的耳機,聽著美妙的音樂和地鐵奔跑的呼嘯聲,我常常在想,包括我自己在內(nèi),實際上很可憐,接觸大自然的時間少了,煙火氣少了。
舊時生活,滿目的翠綠,聽見的是風(fēng)吹樹葉和鳥兒的歡叫聲,腳下踩著的是大自然的土壤。時間的節(jié)序很明晰,仿佛日子也過得很慢,春夏秋冬的輪替很清楚,感受到一種生機和希望??涩F(xiàn)在,日子過得太快了,有時候甚至感覺這一年剛開始還沒有過,就結(jié)束了,春夏秋冬的輪替感也逐漸模糊了。我想,或許,科技的發(fā)展使我們離自然越來越遠(yuǎn)了。特別是我們坐在寫字間、對著電腦謀生的年輕人,我與他們感同身受,一言以蔽之,缺少人與大自然的接觸與清歡。
跑題了,還是說說觀蓮賞荷的話題吧,近日讀到乾隆年間的嘉興文士項映薇《古禾雜識》的文章,心里總是好生感動與羨慕。炎炎夏日,水鄉(xiāng)處處荷塘,一灣碧波一池荷,清風(fēng)拂來十里香。文人有文人的去處,百姓有大眾的狂歡,人們傾城而出,一家老小,拖家?guī)Э诰徒胶商临p荷。那場面真是“月滿荷花蕩,翠蓋掩紅衣”,畫船雕舫,簫奏鼓鳴。入夜,放荷花燈,水上繁星點點,從流漂蕩,明滅迷離。到這個“觀蓮節(jié)”,即使你窮得不名一文,不出一文錢也可游湖,那就叫“百姓公渡”,又叫“湖放”,應(yīng)當(dāng)是明清以來“與民同樂”的民俗傳統(tǒng)吧。
能看到完美的荷花固然很好,但能觀賞到已經(jīng)凋零的殘荷也是一大美事,人世間哪有永遠(yuǎn)圓滿的,就像賞月一樣,“此事古難全”,當(dāng)滿荷花池的繁華不再,呈現(xiàn)于我們眼前的,是那一片半是蕭條,半是如詩的殘荷清骨。元代詞人劉秉忠就十分鐘愛這清美的殘荷景象,他的那首:“干荷葉,色蒼蒼,老柄風(fēng)搖蕩。減了清香,越添黃。都因昨夜一場霜,寂寞在秋江上?!笨匆谎矍锝系臍埡桑m然是秋水深寒,枯寂無聲,卻仿佛能看到荷驕傲的靈魂盛開,躍動、幽香。那個意境實在太棒了。
我看,就如同人一樣,歲月風(fēng)霜,人世滄桑,哪怕紅顏不再,形容枯槁,倔強瘦削的枝干依舊在風(fēng)中搖曳生姿,即便被狂風(fēng)折了筋骨,一半沉入水中,一半依然傲立在天地之間,永遠(yuǎn)那么“亭亭凈植”。水陸草木之花,群芳斗艷,盡態(tài)極妍,唯有那一池殘荷,沒有奪人之姿,卻有鬼魅之態(tài)。殘荷之美,傷不沉淪,恨不久留,遠(yuǎn)離喧囂,淡然自在。人活在這世上,最要緊的就是這種“淡然自在”的精氣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