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學綏 張勇
摘要: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突發(fā),使社會充斥著各種緊張焦慮甚至恐慌的情緒。伴隨疫情的發(fā)展,社會心態(tài)呈現出以安全需要為主導、社會信心易動搖、擔憂心理在彌散、恐慌情緒起伏大等變化,這些消極傾向亟須高度關注與積極調控,否則將會嚴重影響社會的正常運行。從黨和政府、社會組織、媒體輿論、民眾心理等方面引導社會心態(tài),營造理性平和、積極樂觀的社會氛圍,不僅對于疫情防控至關重要,而且有利于持續(xù)促進個人、社會、國家健康發(fā)展與進步。
關鍵詞:疫情 情緒 心理 社會心態(tài) 積極引導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在中國2020農歷新年前后這樣一個特殊節(jié)點暴發(fā),引起了全國范圍內的廣泛且高度關注。大年初一,習近平總書記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全面部署疫情防控,中共中央成立應對疫情工作領導小組,隨后31個省、自治區(qū)、直轄市先后啟動重大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一級響應,全國上下緊急采取措施對疫情進行科學有效防控,始終堅持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然而,這一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仍在持續(xù)蔓延,使得社會中彌漫著各種緊張焦慮甚至恐慌的心理氛圍,這不僅會影響個體的健康心理狀態(tài),而且也會引發(fā)社會心理問題的出現。
一、關注社會心態(tài)的緊要性
社會心態(tài)(social mentality)一詞源于西方,是與社會心理學、群體心理學息息相關的一個重要概念,早期研究主要從學科角度進行探討[1]。20世紀80年代以來,經我國學者費孝通、蘇國勛、楊宜音、周曉虹等人的解讀和推廣,社會心態(tài)這一概念逐漸被國人所認識。進入21世紀后,社會思潮中出現了焦躁喧囂、急功近利、炫富、仇官仇富、忽悠炒作、冷漠等不良情緒和心態(tài),引起了社會學、心理學、管理學等研究領域的廣泛關注,黨和政府也越來越重視對社會心態(tài)的監(jiān)測和調控。
中國社會科學院楊宜音認為,“社會心態(tài)是一段時間內彌散在整個社會或社會群體(類別)中的宏觀社會心境狀態(tài),是整個社會的情緒基調、社會共識和社會價值觀的總和”??梢?,社會心態(tài)是能廣泛影響社會生活的一種思想態(tài)勢或傾向,具有彌散性、群體性、復雜性等特點。一般來說,積極社會心態(tài)的主流表現有自尊自信、開放包容、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等,而消極的社會心態(tài)突出表現為焦慮恐慌、炫耀霸道、浮躁盲動、冷漠悲觀等。當遭遇一個特殊的社會驟變時,如戰(zhàn)爭、金融危機、自然災害、瘟疫等某一重大公共危機事件,社會心態(tài)將會受到重大的沖擊,表現出某種非同尋常的社會心理狀態(tài),并容易受事件的波動變化而起伏不定。因此,在防控疫情的同時,社會各界要高度關注疫情下社會心態(tài)的變化,加強正確引導,及時有效地消除不良社會心態(tài),營造積極的社會心理氛圍,以避免群體性危害事件的發(fā)生,從而為維護社會穩(wěn)定奠定堅實的社會心理基礎。
二、重大疫情下社會心態(tài)的消極傾向
1月24日至29日,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社會心理學研究中心對疫情期間社會心態(tài)進行了兩輪調查,通過數據比較分析得知,民眾對疫情風險的認知程度有明顯提升,對疫情信息獲取需求明顯增高,社會情緒存在波動現象,對防控措施及行動的正向評價與信心也有明顯增加[2]。從調查結果中我們看到,此段時間內民眾的安全感程度雖有提升,但認為非常安全的僅有7.7%,認為不安全的仍有26.8%;認為疫情信息公開透明度高的有66.6%;認為未來一個月疫情發(fā)展得不到緩解的有56.8%;民眾情緒體驗調查中“恐慌”程度平均分從4.2下降到2.8(按照1-5點計分),降幅最大(33.3%),而其他消極情緒(如擔憂、無助、恐懼、悲傷、憤怒)的平均降幅僅為6.19%;民眾6項消極情緒的平均分是3.05,仍處于偏高水平,其中擔憂情緒最強(平均分為4.0)。這些數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這段時間內社會心態(tài)的變化與傾向。
(一)安全需要為主導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指出,人的整個有機體是一個追求安全的機制,如果人們的安全需要受到嚴重破壞,則無法維持自身的心理平衡,其行為則可能陷于無序狀態(tài),破壞性行為或社會惡性事件的發(fā)生率大大提高。突發(fā)的緊急公共衛(wèi)生事件往往帶有高度的不確定性,使人們的安全感以及對于現實生活的掌控感遭受巨大的沖擊與威脅,因此,在疫情下,屬于低層次的安全需要成為民眾的主導需求。
(二)社會信心易動搖
在危機發(fā)生時,人們渴望能夠獲得權威機構或媒體的聲音,渴望能夠獲知真相,以減少失控感。此時官方正式渠道的信息公開及時性與透明度是至關重要的,真相和實情能有效地降低恐慌程度,防止謠言的滋生與流傳。然而,誠如美國學者西奧多·羅斯扎克在《信息崇拜》中所言,“信息,到處都是信息,唯獨沒有思考的頭腦”,超量密集的信息會導致人們思維迷亂且判斷力下降。因此,過度的報道和傳播,如確診病例數據的增加、各地資源緊缺狀況等負面信息,大量渲染疫情悲痛的視頻、圖像等,不但不利于消除恐慌,反而會讓人們無助感頓生,看不到疫情有效緩解的趨勢,這將大大挫傷民眾對疫情防控的信心從而產生悲觀態(tài)度。
(三)擔憂心理在彌散
擔憂是民眾面對疫情的主流情緒,表現最突出,而且具有彌散性。自疫情暴發(fā)以來,其傳播速度很快,波及范圍很廣,影響也非常大。與地震、洪水等災害不同,疫情的持續(xù)性和不確定性給人們帶來的緊張焦慮感不僅是事件暴發(fā)當下的應激反應,而且將會使人們形成一種擔憂心境,彌散到任何時間、任何人、任何事上,從而影響到人們所有的態(tài)度和行為。因此,疫情初期各地出現了搶購口罩、酒精、護目鏡、紫外線燈、手套、雙黃連口服液等風潮,甚至還有一些求神拜佛、微信轉發(fā)太歲符等迷信行為,這些現象都根源于人們的擔憂心理。
(四)恐慌情緒起伏大
面對災難和危險,人們出現恐慌是一種必然,是正常人類應對不正常情況的正常反應[3]。目前新型冠狀病毒特效藥還沒有研發(fā)出來,而且此病毒可通過人際傳播感染,還存在潛伏期,類似這些不確定性的因素是引起人們恐慌的主要原因,這也說明了恐慌往往來源于對未知、模糊的恐懼。人們在疫情中產生的恐慌正是一種因過于害怕而覺得“隨時病會上身”的非理性心態(tài),具體表現為對外界和他人過于敏感多疑、過于警覺,甚至對于不實的消息也不加選擇地全盤接受,草木皆兵,任何一點“風吹草動”都能引起他們的情緒波動[4]。隨著互聯(lián)網的迅速發(fā)展與普及,各種信息的傳播速度大大加快,給人們及時廣泛地獲取信息資訊提供了極大的方便,然而網絡上的信息真真假假、虛虛實實,恐慌者自己是難以對其加以理性鑒別的,反而進一步加劇他們的恐慌程度。
三、社會心態(tài)的積極引導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給社會心態(tài)帶來的消極影響已是不爭的事實,我們只有積極地采取調控措施應對這場公共危機,加強心理干預,幫助個體構筑心理防線,營造人與人之間相互關心、鼓勵、肯定、幫助的心理氛圍[5],才能促使整個社會的心態(tài)朝健康向上的方向發(fā)展,才能助力于贏得這場全國動員、全民參與的疫情防控戰(zhàn)。
(一)黨和政府:核心領導,凝聚民心
此次疫情來勢洶洶,一時間,幾乎人人惶恐,容易引發(fā)一系列的信任危機,對國家、對政府、對他人的信任度或多或少受到減損。信任,是社會系統(tǒng)中一切有序交往、運行、發(fā)展的前提[6],也是人與人之間最寶貴的財富。回顧歷史,我們經歷了1998年洪水災害、2003年“非典”疫情、2008年汶川地震等苦難,正是懷有對黨和人民的堅定信任,我們一次又一次戰(zhàn)勝了各種艱難險阻,克服了無數嚴峻挑戰(zhàn)。這次疫情發(fā)生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始終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全國上下打響了疫情防控阻擊戰(zhàn)。
生命重于泰山。當人民處于危難之中,黨和政府立即團結帶領全國人民投入戰(zhàn)“疫”之中,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第一時間召開專題會議,第一時間部署疫情防控工作,采取了堅決有力的措施進行科學有效的防控。危難時刻,習近平總書記心系人民、親自部署疫情防控工作,李克強總理親赴武漢考察指導疫情防控工作,廣大黨員干部勇?lián)熑?、深入基層守護家園,大批醫(yī)護人員不懼風險奮戰(zhàn)一線,人民解放軍勇挑重擔、沖鋒在疫情防控和救治核心區(qū),教育工作者無私奉獻全力構筑心理防線,還有工人們加班加點趕制口罩、防護服等急需物品……他們是最可愛的人,是最可信任的人,他們用堅毅勇敢的精神和最硬核的行動祛除社會的疑慮和不安。信任黨、信任政府、信任專家、信任軍隊、信任人民,每一個人有了這種真誠的廣泛信任,全社會就會建立起戰(zhàn)勝疫情的堅定信心。
黨和政府為抗擊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所做出的努力獲得國際社會的高度評價,眾多國際組織負責人、多國政要、官員和專家通過各種方式,紛紛贊許中國政府和人民的斗爭精神,肯定了中國為世界衛(wèi)生事業(yè)做出的貢獻,并表達對中國的支持和對中國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zhàn)的信心[7]??梢姡瑖H社會對中國都充滿信心,中國人民沒有理由不自信,信心是戰(zhàn)勝困難的有力武器,億萬人民樹立起共同的信心,就會凝聚成全國各族人民抗擊疫情的必勝信念。我們堅信,在黨的堅強領導下,億萬人民團結一心,這場戰(zhàn)役一定會取得最終的勝利。
(二)社會組織:積極作為,匯聚力量
疫情防控工作開展以來,全國各地社會組織積極響應黨和政府的號召,充分發(fā)揮自身行業(yè)優(yōu)勢和聯(lián)系廣泛的作用,迅速行動、緊急支援、積極參與疫情防控工作。一是廣大社會組織紛紛發(fā)出倡議,認真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統(tǒng)一思想,提高認識,堅決維護大局、服從大局,共筑疫情防控的堅實堡壘。二是發(fā)揮各自優(yōu)勢,動員社會力量,匯聚社會愛心,用實際行動響應中央疫情防控部署。如行業(yè)協(xié)會商會實施減免、補貼等政策支持會員企業(yè)正常復工生產(尤其是加急生產相關緊缺防控醫(yī)藥產品和設備),慈善社會組織設立專項基金捐贈款項、開展公益募捐活動,社會服務組織參與城鄉(xiāng)疫情防控治理、有效控制社會人員流動等。三是深入社區(qū),調動服務資源,開展宣傳、排查、咨詢、配送等工作,社工機構和志愿者們貼近基層、貼近百姓,助力群眾工作。
集中力量辦大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yōu)勢。全國動員、全社會參與,武漢火神山、雷神山醫(yī)院10天建成并投入使用,各地醫(yī)療團隊、愛心物資源源不斷地馳援武漢,醫(yī)療衛(wèi)生、交通運輸、公安、教育、工商、文化等各大系統(tǒng)的各行各業(yè)的社會組織和人員都在行動。正如世界衛(wèi)生組織總干事譚德塞所言:“中方行動速度之快、規(guī)模之大,世所罕見,展現出中國速度、中國規(guī)模、中國效率?!边@一切行動都見證著“中國力量”,源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源于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源于中國人民的強大力量。這種力量充分彰顯了中國人民眾志成城、共克時艱、戰(zhàn)天斗地、自強不息的精神,這是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的生動體現。
“積力之所舉,則無不勝也;眾智之所為,則無不成也?!保ǔ鲎浴痘茨献印ぶ餍g訓》)只要我們攜手努力、同舟共濟,就一定能攻克病毒、渡過難關。疫情面前,每個人都是命運共同體,每個人也都是責任共同體[8]。我們要意識到在疫情面前沒有局外人,守護生命人人有責,一定要自覺遵守防控指南,堅持不聚眾少外出,不能盲目自信或抱有僥幸心理,做好自己本分不添亂,用實際行動凝聚社會磅礴力量,就一定能點燃希望之光,就一定能打贏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zhàn)。
(三)媒體輿論:傳播科學,力辟謠言
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社會上一時謠言四起,迷信風行,內容五花八門。一是與健康利益高度相關、易混淆的常識性謠言,如喝板藍根、熏醋、吸煙、喝高度白酒、淡鹽水漱口、雙黃連口服液等可以預防新型冠狀病毒,這大部分是由于大眾缺乏科學知識,迷信民間偏方的緣故;二是利用人們祈求平安、“寧可信其有”的心理宣揚迷信,如求神拜佛、風傳李白預言詩、轉發(fā)庚子鼠年太歲符等,人們這些行為主要是為了安撫焦慮不安的內心,以獲得精神上的些許慰藉。然而,這些現象反映了不少民眾的無知與愚昧,須知,越是大災大難面前,我們越要秉持科學態(tài)度,堅守科學知識,相信科學力量。習近平總書記3月2日在北京考察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關工作時強調,人類同疾病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學技術,人類戰(zhàn)勝大災大疫離不開科學發(fā)展和技術創(chuàng)新??蒲泄允强茖W防疫、戰(zhàn)勝疫情不可或缺的堅實路徑,只有堅持科學探索,才能找到攻克新型冠狀病毒的科學方法。
疫情出現以來,包括鐘南山、李蘭娟在內的諸多專家在疫情研判、科學防疫、藥物開發(fā)等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醫(yī)療衛(wèi)生領域的專家學者第一時間發(fā)布病毒感染的主要癥狀、傳播途徑、診療方案等,權威機構組織召開新聞發(fā)布會通報疫情防控新情況新變化,各大媒體及時報道戰(zhàn)“疫”一線實況、及時辟謠并在線連接各方面專家、學者、公務人員回應和解答人民群眾共同關注的問題。國家衛(wèi)生健康委員會根據全國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形勢和研究進展,制訂發(fā)布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方案。中國疾控中心發(fā)布新型冠狀病毒防控指南,針對不同人群、不同場所的防控要點都做了詳細解釋。這些科普舉措不僅能有效消除人民群眾的諸多疑慮困惑,還有助于減少和防止人民群眾的盲從行為。
疫情下民眾對新聞媒體傳播報道的信息內容高度敏感,此時,輿論導向對社會心態(tài)的影響作用是很明顯的。譬如,“李文亮”“吹哨人”等報道引起網絡刷屏和社會熱議的事例,反映了一些媒體缺乏理性研判、一味跟風照搬的不專業(yè)甚至是不負責的表現,客觀上使不滿、怨恨、苛責等社會情緒被激化與擴散,嚴重挫傷政府的公信力??梢?,疫情之下各種輿論紛紛登場亮相,其中充斥著大量的不實信息、歪曲內容甚至是別有用心的謠言,將對社會產生巨大的負面影響,危害深遠。因此,新聞媒體應肩負起輿論監(jiān)督重任和辟謠功能,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堅決反對損害國家和人民利益的言行,高度警惕沒有事實依據并帶有攻擊性、目的性的話語,明辨是非,堅持真理,積極傳播正能量,與祖國同命運,與人民共患難。
(四)民眾心理:理性疏導,戰(zhàn)勝憂恐
非常時期,我們既要抗擊病毒,也要戰(zhàn)勝令人心憂的恐慌情緒[9]。恐慌情緒若得不到調控,將會不斷蔓延,彌散到各個方面,不僅影響個體的身心健康,也會影響社會經濟、政治的穩(wěn)定。資本市場出現的較大波動就是一個例證,比較充分地反映了疫情一次性沖擊經濟的影響:A股開市,三大股指大幅下跌(滬指跌幅8.73%,深成指跌幅9.13%,創(chuàng)業(yè)板指跌幅8.23%),兩市超2900只個股跌停[10]。但由于疫情在向好的方面發(fā)展,相信國家會推出調控政策,恐慌情緒得到快速釋放,股市日漸回暖。這說明恐慌情緒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只要采取積極措施理性應對,是可以得到有效化解的。疫情嚴峻期,“宅”(不聚眾少外出)成為控制疫情蔓延的最有效方法,可時間一長,易引起煩躁、郁悶、敏感焦慮、憂心忡忡等負面情緒,我們必須善于洞察情緒、引導情緒,用理性平和的心態(tài)戰(zhàn)勝不良的負面心理。
首先,學習疫情防控知識,掌握簡易的情緒調整方法。通過官方權威渠道,多關注積極信息,增加對新型冠狀病毒的了解,熟知正確的防控指南,減少因不明真相、認知模糊而產生的擔憂和恐慌。當感知自己心理不適時,可以做一做深呼吸,或跟著音樂做一下身體放松訓練,或主動了解一些簡單易懂的情緒疏導方法(如美國心理學家埃利斯創(chuàng)建的情緒ABC理論),檢查自己是否存在“絕對化要求”“過分概括化”和“糟糕至極”等非理性信念。
其次,學會讓有趣的事情驅散無聊的心情,避免胡思亂想,并從中激發(fā)情感和歸屬的需要,以獲得心理慰藉與支持。如堅持生活作息有規(guī)律、發(fā)展興趣愛好(學習、閱讀、寫作、看電影、下棋、書法或健身操等)、與家人一起做家務和聊天等方式來釋緩自己的負面情緒。如果負面情緒還是得不到緩解,則要及時向專業(yè)的社會心理服務工作者求助。疫情期間全國各地都設立開通了應對疫情心理援助熱線,向公眾提供心理支持、心理疏導等服務。
再次,做到不信謠不傳謠,遏制沖動盲從行為。法國社會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勒龐在其著作《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中指出,在群體之中,絕對不存在理性的人。而且,群體不善推理,卻急于采取行動。因此,我們不要輕易地成為言論傳播群體的一分子,不要以提醒他人的心態(tài)隨意跟風轉帖,否則容易引起群眾不必要的恐慌,對疫情防控工作造成不良影響。此外,疫情之下各種輿論紛紛登場亮相,我們要提高警惕,明辨是非,警惕別有用心的言論,警惕來自意識形態(tài)和冷戰(zhàn)殘余“病毒”的入侵,要認清形勢,理性愛國,不要輕信各種敵對勢力炮制的謠言。
最后,用科學理論武裝大腦,牢固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告訴我們,客觀物質世界是可知的,但是客觀事物是復雜的、變化著的,其本質的暴露和展現有一個過程,因而,我們對于新型冠狀病毒的認識肯定是有一個過程的。這需要我們要有持久作戰(zhàn)的心理準備,要有足夠的耐心與堅強的毅力。堅持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激勵人們積極向上,防止出現悲觀的社會心態(tài),同時,堅決反對諸如故意隱瞞實情、臨陣逃跑、造謠傳謠、惡意炒作、哄抬物價等行為,這些行為不僅嚴重違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而且破壞社會穩(wěn)定、損害國家和人民利益,必須嚴厲打擊懲治,以平民憤、揚正氣。
社會心態(tài)既產生于社會個體心理,又以整體的形態(tài)存在,影響著每個社會成員的社會價值取向和行為方式,影響著國家經濟政治和社會發(fā)展大局。良好的社會心態(tài)不僅有利于個體的健康發(fā)展,也能促進社會系統(tǒng)良好穩(wěn)定的運行。在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中,社會心態(tài)的積極調控不僅需要調動國家、社會、個體等各方面力量,還應重視價值取向、實踐策略、制度保障等因素作用。同時,加強不同群體的危機溝通,強化危機意識,建立健全社會心理預警系統(tǒng),加強監(jiān)測與信息管理,完善社會心理支持體系等。這不僅是當前應對危機、攻堅克難時需重視的問題,也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應有之義。
(作者單位:徐學綏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張勇 廣東理工學院)
注釋:
[1] 方正智庫編輯部:《近年來我國社會心態(tài)研究的進程及其述評》,《揚子江畔論壇優(yōu)秀論文集》,2019年,第26—31頁。
[2] 王俊秀等:《疫情防控與社會心態(tài)的變化》,新浪網,http:// k.sina.com.cn/article_6192937794_17120bb42020016or9.html?from= news&subch=onews,2020年1月31日。
[3] 徐凱文:《被傳染的不僅是病毒,還有恐慌》,壹心理網,https://www.xinli001.com/info/100456829?from=shouye-dh,2020年1月31日。
[4] 席居哲:《加強社會心態(tài)引導,做好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華東師范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官網,http://psy.ecnu.edu. cn/42/62/c17484a279138/page.htm,2020年1月29日。
[5] 佐斌、夏靜:《健康的心態(tài)是防控疫情的“心理口罩”》,光明日報,2020年1月30日,第1版。
[6] 李其芳:《信任科學、信任祖國——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攜手抗擊疫情》,光明日報,2020年1月30日,第2版。
[7] 李曉宏、陳效衛(wèi)、李強等:《“中國為世界衛(wèi)生事業(yè)作出重要貢獻”——國際社會高度評價中方抗擊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人民日報,https://wap.peopleapp.com/article/5101335/4997343,2020年2月3日。
[8] 寰平:《攜手戰(zhàn)“疫”,“中國力量”讓世界安心》,環(huán)球網,https://opinion.huanqiu.com/article/9CaKrnKpcpR,2020年2月5日。
[9] 辛識平:《用理性戰(zhàn)勝恐慌》,新華網,http://www.bj.xinhuanet. com/2020-01/29/c_1125509292.htm,2020年1月29日。
[10] 龍玥:《A股鼠年開市大跌:滬指跌8.73%,2900只個股跌停》,新浪網,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20-02-03/doc-iimxxste 8414751.shtml,2020年2月3日。